黃卓健,郭小芳
(江門市新會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 江門 529100)
RDS 在低體重新生兒與早產兒中較為多發,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死亡率極高。機械通氣是NRDS 的主要治療手段,可促進固爾蘇等藥物的吸收與分布,但早產兒在長時間機械通氣治療中常伴有多種并發癥發生[1]。所以,如何安全、及時、有效的撤離呼吸機,縮短用氧時間,避免相關并發癥,是早產兒RDS 患兒救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咖啡因廣泛應用于早產兒疾病的治療中[2]。有臨床報道表明,將早期咖啡因治療應用于早產兒RDS 患兒的治療中,收效較滿意[3]。有利于縮短新生兒的吸氧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改善預后。在此次實驗中,對150 例早產兒RDS 患兒的呼吸頻率改善效果開展對比和探討,旨在探討2 種用藥方案對提高康復效果的差異性,現將此次結果闡述總結如后。
選擇本院于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此期間收治的早產兒RDS 患兒共150 例作為此次觀察主體,將入選對象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為2 組,即為觀察組(n=75)與對照組(n=75),觀察組中女性36 例,男性39 例,年齡分布在32~34 周之間,平均值為(33.75±1.17)周,接受計劃拔管前24h 內咖啡因治療方案,對照組中女性35 例,男性40 例,年齡分布在31-34 歲之間,平均值為(33.69±1.20)歲,接受早期咖啡因治療方案。研究項目均按相關流程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RDS 患兒家屬簽署了診療知情同意書。對2 組各項臨床上數據通過統計學比對后顯示,無數理統計學上的事實表示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4]RDS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全面;(3)患兒出生胎齡<35 周; (4)出生后12 h 內出現RDS,并且進行性加重。
排除標準:(1)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不全面;(2)藥物過敏史者;(3)患兒先天性肺發育不良;(4)合并系統性疾病、主要器官嚴重病變者;(5)未簽署同意書者。
均予患兒防感染、保暖、維持內環境穩定、營養等常規治療,均行機械通氣,使用德國Stephan 呼吸機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與壓力支持通氣模式,使用最小的FiO2,最低的氣道壓力,維持血pH>7.22,血氧飽和度設置為90%~94%,動脈血氧分壓維持在50-70 mm Hg 之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45-60 mm Hg 范圍內,同時給予新生兒200 mg/(kg.d)固爾蘇(批準文號H20140848,生產廠家Chiesi Farmaceutici S.p.A.)進行吸入治療,每次給藥3-5min,重復給藥2-3 次,對照組(75 例,計劃拔管前24h 內實施咖啡因治療方式),并在計劃拔管前24 h 內,給予患兒20mg/kg 咖啡因(吉林顯鋒科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5789)進行靜脈滴注,24 h 后以10 mg/(kg.d)維持,連續治療7d。
觀察組(75 例,實施早期咖啡因治療方式),在呼吸機治療12h 內,給予患兒20mg/kg 咖啡因(吉林顯鋒科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5789)進行靜脈滴注,24 h 后以 10 mg/(kg.d)維持,連續治療7d。2 組拔管后均予以常頻呼吸機通氣(FiO2 25%~40%,壓力5-7 cm H2O),直至FiO2<30%,氣道壓力<6cm H2O,自主呼吸良好可撤離。
(1)通過統計病患的機械通氣參數與氧合指數等對2 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對比,機械通氣參數包括平均氣道壓、吸氧峰壓、呼氣末正壓等方面。(2)通過統計病患的住院時長、呼吸頻率、吸氧時長等對2 組相關康復指標進行評價對比。(3)通過統計病患的氣漏綜合征發生率、視網膜病發生率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發生率等對2 組并發癥進行評價對比。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機械通氣參數、康復指征、氧合指數)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用(%)表示,卡方檢驗,若(P<0.05)則認為有研究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RDS 患兒的呼氣末正壓、平均氣道壓更低,吸氧峰壓、氧合指數更高(P<0.05),如表1 所示。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RDS 患兒的呼吸頻率更低,住院時間和吸氧時間更短(P<0.05),如表2 所示。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RDS 患兒的氣漏綜合征、視網膜病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如表3所示。
NRDS 多見于早產兒,是造成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胎齡越小的新生兒發病率越高。NRDS 是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導致的[5]。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三凹征等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其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補充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臨床采用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促進藥物的吸收與分布,有利于改善新生兒的呼吸狀況,促使痰液排出[6]。
但由于新生兒臟器發育不完善,免疫力相對較低,長時間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常伴有肺出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7]。因此,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支持持續氣道正壓給氧,縮短用氧時間,有利于避免相關并發癥。咖啡因屬于中樞腺苷受體阻滯劑,可作為興奮早產兒呼吸的藥物,咖啡因的作用機制包括增加患兒呼吸肌功能、刺激延髓呼吸中樞、阻斷腺苷受體、增強感受器的敏感性等,該藥物可擴張患兒的支氣管,提高每分鐘通氣量,增強患兒的自主呼吸,有利于降低缺氧發生率,改善其肺功能[8]。同時能夠減少患兒呼吸暫停的發作次數,增加撤機的成功率。早期應用咖啡因治療,即在呼吸機治療12h 內,給予患兒適量咖啡因進行靜脈滴注,有利于降低患兒對呼吸機的參數需求,有利于盡早拔管與撤離呼吸機,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此次研究中,相較于計劃拔管前24h 內咖啡因治療方式,RDS 患兒通過早期咖啡因治療后的呼氣末正壓、平均氣道壓更低,吸氧峰壓、氧合指數更高,呼吸頻率更低,住院時間和吸氧時間更短,氣漏綜合征、視網膜病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提示早期咖啡因治療的實施效果更佳,利于縮短新生兒的吸氧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促進病情歸轉。
表1 150 例RDS 患兒的機械通氣參數與氧合指數比對(±s)

表1 150 例RDS 患兒的機械通氣參數與氧合指數比對(±s)
組別 例數 吸氧峰壓(kPa) 呼氣末正壓(kPa) 平均氣道壓(kPa) 氧合指數(mmHg) 觀察組 75 16.52±2.39 3.25±0.37 8.27±1.68 172.65±19.86對照組 75 12.37±2.25 4.41±0.75 10.32±2.15 139.47±15.71 t -10.949 12.012 6.507 11.348 P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150 例RDS 患兒的相關康復指征對比(±s)

表2 150 例RDS 患兒的相關康復指征對比(±s)
組別 例數 吸氧時間(d) 住院時間(d) 呼吸頻率(次/min)觀察組 75 12.46±2.36 21.52±2.59 41.26±4.25對照組 75 16.71±2.48 30.68±3.27 44.65±4.57 t -10.751 19.017 4.704 P-0.001 0.001 0.001

表3 150 例RDS 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n,(%)]
研究結果表示,早期咖啡因治療對于改善氧合功能,提高早產兒的康復效果等有重要的意義,療效確切。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