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木江·毛拉艾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簡稱,世界衛生組織于2020 年2 月11 日將其命名為“COVID-19”,2020 年1 月22 日首例確診病例在寧夏確診,為武漢輸入性病例,病人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新冠肺炎病情傳染速度極快、病情發展迅速,與病人有過接觸的人員感染的可能性非常高,為控制其傳染范圍,凡是有發熱癥狀的病人都需要到指定隔離醫院進行檢查、留觀,經過初步診斷、治療和核酸檢測之后確診病情,有利于及時發現新冠肺炎病人,并且有效控制疫情發展[1]。基于此,筆者以我院的發熱門診留觀病人為例,對病人的資料展開分析,了解發熱門診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價值。
220 例病人,男性131 例,女性89 例,病人年齡在45d~91歲,平均(36.7±17.4)歲。病人的年齡段分布:0 歲~6 歲5 例,7歲~17 歲11 例,18 歲~40 歲123 例,41 歲~65 歲66 例,66 歲及以上15 例;其中18 歲~65 歲的病人有189 例,所占比例為85.91%。
(1)采集病人的一般信息:詳細詢問病人的疾病史,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就診原因、臨床癥狀以及流行病學史。
(2)輔助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病人的體溫、血常規、血壓、心律、呼吸、胸部CT、指脈氧,并且采集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36.0 ℃~37.2 ℃為體溫正常,37.3 ℃~38.0 ℃為低熱,38.1℃~39.0℃為中度發熱,39.1~41.0℃為高熱,41.0℃以上則為超高熱[2]。
(3)診斷: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就診原因、輔助檢查結果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診斷,并且落實鑒別診斷。根據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指南,對有發熱、呼吸道癥狀、明確流行病學史,且肺部CT 檢查具有典型的新冠肺炎特征,或(和)出現新冠血常規變化的病人;對于沒有明確流行病學史,但是在臨床上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發熱、血常規變化以及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的病人;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但是病人在臨床上的表現呈現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診斷標準,經過專家組會診之后仍然考慮為疑似病例,并且在2h 內進行網絡直報。
(4)病人入院后積極對其進行治療和隔離等措施:嚴格按照《診療方案》對病人實施隔離觀察,進行核酸檢測并等待結果;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監測病人的體溫變化、血氧飽和度、臨床癥狀、肺部CT 檢查結果以及復查時的血常規等;病人臥床休息,進行止咳、退熱等治療,且加強病人的心理疏導;確診之后,立即將病人轉至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如果病人的核酸是檢測結果為陰性,但是與化驗結果、臨床癥狀以及流行病學史等進行綜合分析,無法排除為新冠肺炎,需要結合病人在臨床上的具體癥狀表現,必要時可以對病人實施抗病毒治療,即α-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膠囊[3]。成年人α-干擾素的使用方法和劑量為:2mL 滅菌注射用水中加入500 萬U 藥物,霧化吸入治療;利巴韋林膠囊,3 次/d,500mg/次。
在220 例發熱病人中,有15 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人的密切接觸者,有17 例為武漢返回人員,51 例為外省返回人員,4 例為境外返回人員;7 例接觸過外省和武漢返回人員,3 例接觸過我市疫區,2 例有過我市新冠肺炎高發區旅居史;24 例有過疫情期間外出史或者為防疫崗位工作人員等可疑流行病學史,97例沒有明確的流行病學史。
在220 例病人中,有191 例(86.82%)由于“發熱,氣短以及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就診;29 例(13.18%)為無癥狀篩查,其中包括9 例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11 例為外省返回人員,4例為CDC 要求進行篩查,5 例為防疫工作存在可疑接觸史以及120 轉送篩查。
按照腋測法檢測病人體溫,按照臨床對發熱的分類,檢測結果如下:126 例正常,60 例低熱,28 例為中度發熱,6 例為高熱,無超高熱病例。其中中低熱病人所占比例為40.00%。留觀的220 例病人中,除29 例無癥狀篩查者外,其余的191 例病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胸悶、流涕、鼻塞、乏力、氣短、咳嗽以及咽痛等癥狀,部分病人出現頭暈和頭痛等神經系統癥狀,且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病人的首發就診情況見表1。

表1 發熱門診留觀病人的臨床癥狀(n)%
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110 例正常;39 例符合新冠肺炎的血常規表現;71 例為流感以及細菌性感染。
患者的肺部CT 檢查結果顯示:80 例未見異常,8 例為疑似新冠肺炎病變,132 例不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學特點。
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顯示:5 例為陽性,215 例為陰性。
留觀病人中,葛軍核酸檢測結果最終有5 例確診為新冠肺炎。在其余215 例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留觀病人中,結合其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史以及輔助檢查,疑似病例有3 例,其余212 例排除新冠肺炎,并且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普通肺炎病人所占比例較大(145 例,65.91%),詳情見表2。

表2 發熱門診留觀病人的臨床診斷結果(n)%
COVID-19 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接觸以及氣溶膠,是一種以感染為主要特點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存在普遍易感性,有基礎疾病以及高齡人群的感染者病情較為嚴重,危重癥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還沒有較好的臨床治療藥物,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并且由于其傳染性極強,對人們的正常生活也產生很大影響,進而對社會的穩定性產生影響[4]。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疫情在發展3 個月左右時得到有效控制,經歷大半年的防控,疫情基本控制,人們的生活基本恢復正常,但是國外的疫情還非常嚴峻,美國以及歐洲等很多國家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始終居高不下[5]。
COVID-19 的出現以及快速傳播對全人類的健康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感染性疾病科、院內呼吸與危重癥學科、院前120 以及急診科作為防控疫情的一線,科室中的醫護人員是發熱門診、病人轉送、ICU 以及隔離病房等相關場所工作的主要力量[6]。發熱門診作為篩查疫情的第一道關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關卡,在流感發病的高發季節,發熱以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數量會迅速增多,并且COVID-19 也是病毒對呼吸道造成侵害,病人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是發熱、乏力和干咳等呼吸道癥狀,病情較輕的病人臨床癥狀較輕微,影像學檢查沒有肺炎表征,增加臨床醫生鑒別普通肺炎、呼吸道感染與新冠肺炎的難度[7]。
在本文的分析中發現,發熱門診留觀病人包含各個年齡段,但以青年和中年居多,且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大多數病人表現出臨床癥狀,且多數患者有低熱、中度發熱表現,合并咳嗽、乏力、咽痛以及咳痰等癥狀;血常規檢查可見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升高,或者淋巴細胞絕對值降低,輔助檢查可幫助鑒別病毒性感染以及細菌性感染;肺部CT 檢查能夠給通過直觀的方式發現病灶,對其個數、范圍、性質等進行分析,在鑒別新冠肺炎和普通肺炎方面有積極意義。雖然目前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人們的生活基本恢復正常,但是人們還需要保持警惕,出門佩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去人群密集區域等,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避免疫情再次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