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成敏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 南京市大廠醫院,江蘇 南京 210044)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把已經損壞的髖部用設計好的人工關節組件取代,是關節重建手術中最為有效的手術。術后配合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緩解病人髖關節疼痛、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度、糾正下肢不等長、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和矯正髖關節畸形、從而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由于我國現階段護理人力資源匱乏,社會醫療保險服務并不十分完善,支持病人恢復與康復的任務主要落在了家庭照顧者身上,而家屬的態度、行為、照護方式對病人的術后康復啟到關鍵作用。本研究通過對住院期間以家庭為中心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視頻教學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相結合,分析兩組病人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生活質量及護理的滿意度,先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01 月至2020 年5 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92 例,對照組44 例,男16 例,女28 例,年齡56-88 歲,平均(73±9.4)歲,觀察組48 例,男21 例,女27例,年齡53 歲-89 歲,平均(72.38±10.2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9 例,初中及高中24 例,大專及以上9 例。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病人納入標準:對鎮痛類藥物無過敏史的病人;無原發性或繼發性癡呆者;無言語溝通障礙者;無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無凝血功能障礙者;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軀體臟器疾患不能耐受置換術者;對鎮痛類藥物過敏者;依從性差的病人。家屬納入標準:①為患者配偶、子女或父母,年齡≥18 歲;②既往無心理和(或)精神疾病,溝通及認知能力正常[1-2]。
1.2.1 對照組
對病人采取常規護理服務的模式,主要包括常規生命體征的檢測、健康教育及預防壓力性損傷、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1.2.2 觀察組
對病人在常規護理服務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視頻教學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詳解如下:
①階段性鎮痛藥物干預:術前可給予一定劑量的鎮痛藥物;術后6h 因麻醉未消退,病人疼痛感覺不明顯,可給予病人鎮痛泵小劑量持續靜脈給藥;術后1-3 天內因疼痛劇烈,可根據病人實際病情,遵醫囑給予鎮痛泵和鎮痛藥物聯合給藥,按需給予病人相應鎮痛藥物。同時,給藥時應監測病人的用藥反應,給予相應的用藥劑量,配合用藥的配伍禁忌,引導病人正確表述疼痛感,針對性給予疼痛護理[1,3]。
②心理干預: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讓病人感受來自家庭的關愛,護理人員分階段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疾病、治療方法、治療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如: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積極與病人及家屬進行溝通,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病人疼痛時聽音樂、看電視等,從而分散注意力[4-6]。
③并發癥的預防:向病人及家屬宣教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如:為病人的水杯上貼上每日需要的飲水量、遵醫囑使用抗凝藥物、按時翻身與按摩等預防壓力性損傷及深靜脈血栓;進行床上大小便、多食蔬菜水果、環形按摩腹部等預防便秘;保持空氣流通、做擴胸運動、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等以預防墜積性肺炎;術后病人雙腿間夾軟枕,禁止病人屈膝屈髖大于90°、坐矮板凳、蹺二郎腿、雙腿交叉等以預防假體脫位[5]。
④視頻教學:為住院病人及陪護家屬提供PDA 觀看教學視頻進行床上功能鍛煉及正確下床活動,采取觀看視頻-家屬及病人提問-護士解答-家屬扮演病人-護士糾正家屬操作中不足-病人進行活動-家屬指正病人活動中的不足-護士補充。術前宣教關節和足趾關節的屈伸運動、踝泵運動以及臀部收縮訓練,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術后當天,安置病人患肢外展中立位,患側肢體下可墊軟枕,病人麻醉清醒后,教會家屬幫助病人向心性按摩患肢;術后1 天,指導病人繼續患肢進行踝泵運動及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運動同時給予雙上肢和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訓練,如屈伸、外展等運動;術后3 天后,對髖關節及膝關節行屈曲運動,運動時臀部不可離開床,訓練由主動到被動。同時,做到正確上下床:下床時健肢先著地、患肢后著地,再借助行架站起,行走時:助行器-患肢-健肢。上床時先上患肢、再上健肢。上下樓梯時做到“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肢先下[6-10]。
采用Barthel 評分表觀察兩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為無需依賴,61-99 分為輕度依賴,41-60 分中度依賴,小于40 分為重度依賴。比較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首次下地時間、行走距離、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組內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
觀察組病人術后首次下地時間短于對照組,行走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首次下地時間、行走距離的比較
觀察組病人的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例低于對照組,住院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干預效果的比較
病人術后護理是必然,而護理質量的好壞對疾病的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后康復是一個循序漸進并漫長的過程,病人在病情平穩的情況下住院周期會大大縮短,出院后多數病人得不到正確的康復指導,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不自信等不良情緒,不利于術后康復及病人身心健康,但通過優質護理、視頻教學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相結合,能讓病人感受到安全感,得到病人的配合。所以在病人住院期間,同時向家屬及病人宣教疾病的功能鍛煉,先教會家屬再讓家屬指正病人功能鍛煉的不足之處,通過這種形式,能大大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和掌握程度,有利于出院后病人的髖關節功能的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