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熙(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連云港 222006)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1],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較多,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難以滿足當前大學生的需求[2]。該文通過分析某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現狀的相關數據,了解到高校在軟硬件與制度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改進的舉措,以期為高校心理咨詢的開展提供參考。
該校為一所師范類專科學校,并且有非師范專業,全校有1 萬名左右學生,通過走訪該校的心理咨詢室,實地考察了心理咨詢機構,對1 名專職心理咨詢人員和16 名兼職心理咨詢人員進行了訪談。
被訪者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專業、學歷、技能等級、是否兼任其他職務或者工作(除心理咨詢以外)。訪談內容涉及機構建設、咨詢頻次、咨詢方法、咨詢室硬件等內容,共計10 個具體問題。
心理咨詢機構存在心理測量室、心理咨詢室共用一室的現象,只有情緒發泄室是單獨功能區室。有一個團體治療的功能室,能容納50 人。咨詢室有具體的咨詢時間,一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周一到周五4 點10 分到6 點10 分咨詢,并不是每次都有學生咨詢,心理咨詢服務免費,學生咨詢的個人真實信息屬于主觀留存信息。值班的心理咨詢師并不是每學期固定,每學期10~17 心理咨詢師值班,每學期每位咨詢師值班3~5 次,每次一位值班心理咨詢師,每位咨詢師每次咨詢配有一位值班助理,每學期助理不固定,來源于學生心理協會,每次咨詢時間50~120 min。每次心理咨詢可以提前預約,也可以直接到心理咨詢室咨詢,若有沖突,如兩個學生同時來咨詢,后來的學生可以安排下次咨詢。校園官網上咨詢機構的地點明確。

表1 心理咨詢人員基本情況
筆者調查的高校從事心理咨詢的專職人員有1 名,兼職人員16 名。因涉及訪談記錄的嚴密性,略去姓名,給予編號,心理咨詢人員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據調查,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行政工作比較多,心理咨詢工作時數并不多。其他15 名兼職的心理咨詢人員一般為各院部系的輔導員或者心理咨詢專業的教學教師,都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但是,其中不乏高校輔導員,輔導員的管理任務繁重,一個人大概要管理300~500 名學生[3],研究學生的心理問題分身乏術;教學為主的教師每周15 課時左右教學工作,并且擔任1~2 個班的班主任,研究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有諸多困難。
將訪談數據進行歸納,以2019—2020 心理咨詢人員提供服務情況為例,具體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2019-2020 心理咨詢人員提供服務的基本情況
從表2 可以看出,所有心理咨詢人員有具體的咨詢時間安排,心理咨詢人員有專門的咨詢室,但是會出現多位心理咨詢人員共用一個心理咨詢室,總共兩間心理咨詢室,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在經費上,投入力度不夠,每位咨詢人員每次咨詢費用只有幾十元,與市場的心理咨詢費用差距在十幾倍[4],心理咨詢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在咨詢的過程中要求咨詢人員全身心傾聽、理解、共情、分析、投入,甚至會出現負面情緒轉移到心理咨詢人員身上的現象,心理咨詢專項經費不能與咨詢人員的投入成正比。心理咨詢專業的教學教師每年有參加心理培訓的機會,其他兼職心理咨詢人員可以申請。在咨詢方法上,心理咨詢人員咨詢風格與方法各不相同,擅長領域也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在理解與共情的基礎上,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情緒[5]。其中心理咨詢人員無處方權,對心理問題過于嚴重的學生無法進行藥物治療。
心理咨詢來訪人員女生多于男生。每位咨詢人員每學期值班5~7 次,每周一次,其中咨詢人員中最多一學期接待7 次,最少的一學期接待0~1 次。心理咨詢人員平均一學期大概接待2~3 個學生。從咨詢頻次上看,安排心理值班的次數太少,無法做到盡用心理咨詢資源,學生的學習上課時間會有限制,無法做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有咨詢意愿,可以方便預約并且很快見到心理咨詢人員,在這方面仍需改進。
據調查,此高校對心理咨詢工作有績效考核的制度規范,與市場收費相比績效比較低,無專門督導人員[6],心理咨詢人員出現心理壓力過大或者負面情緒就無法進行排解,檔案管理尚不完善。
第一,心理咨詢室建設缺乏規范性、專業性。咨詢室功能分區不完善,應設置個人心理咨詢室、團體咨詢室、心理測量室、音樂治療、心理專業書籍讀書室[7]等。心理咨詢室內設施不完善、儀器設備配備不全面,應引進專業設備儀器,基礎設施專業化,急需心理實驗室的建立。咨詢室沒有安排日常心理咨詢人員值班,無法滿足學生上班時間有問題一定能找到心理咨詢人員,且需對值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第二,心理咨詢人員水準參差不齊,供不應求。筆者所調查的學校現有教職工500 人左右,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0 000 余人,從事心理咨詢的教師有1 名,兼職心理咨詢員16 名。兼職輔導員基本沒有學過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還需從事其他的學生事務和行政工作,很難做好心理咨詢工作。這就需要高校要提高心理咨詢機構專職心理咨詢人員數量和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引進科班出身、有心理咨詢經驗的人才,減輕專職心理咨詢人員的行政工作,提高績效水平。另外并未提供教師的心理咨詢的服務,只提供了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必要,應主動提供教師的心理咨詢服務。
第三,咨詢方式單一,網絡咨詢未建立[8]。只有閱讀療法———“心理小報”電子版。心理咨詢人員被動接待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在校生,忽略了危機干預。要讓咨詢服務方式多元化,建立網上咨詢體系,完善學生檔案,對主動咨詢的學生進行追蹤記錄,及時回訪。充分利用互聯網、QQ、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開設網上交流系統, 加大心理咨詢專人教師的崗位設置,一位專人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顯然不夠[9-12]。
第四,缺少系統的規章制度。工作人員缺乏系統規范化培訓,咨詢時數少,缺乏咨詢經驗。高校應建立系統規范的心理咨詢制度體系,設置督導人員,重視心理咨詢人員的個人成長,組織對個案進行商討與評估,讓心理咨詢服務工作有效開展[13-14]。
第五,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的現象。心理咨詢基礎設施老舊,咨詢地點與教學區域距離不能拉開,影響咨詢的環境與咨詢的效果,存在咨詢人員的經費與市場咨詢費用差別太大的現象。因此,必須在咨詢經費上進行加大力度的投入,以改善咨詢的環境與咨詢的效果[15-16]。
第六,大學生對心理咨詢服務的利用率較低。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應加大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校報、班級宣傳等普及心理知識,提高在校生對心理咨詢的認同度[17]。
綜上所述,這所專科類學校的心理咨詢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現在高校心理咨詢狀況堪憂,還需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人員構成、常規培訓、規章制度、檔案管理、咨詢頻次與咨詢方式上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