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鄭 紅 宋素花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
近年來,國務院頒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標志著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章節中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迎來了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的大好時期。培養中醫藥人才是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鍵,而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十四五”時期承擔“教育優先、健康優先、人才優先”的三大戰略使命[1]。面對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許多高等院校意識到,人才培養的數量不能代表質量[2],只有不斷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才能有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013 年3 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目標是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突出科教結合和產學結合。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開展,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日益引起重視[3],創新能力培養成為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
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由于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也隨之下滑,其原因是忽視了研究生培養教育中最為基礎、重要的一個環節——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形成[4],研究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思考方式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對知識運用不夠靈活。目前,地方醫學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較為突出的問題[5]。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教學模式是重點,既要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具備扎實的知識面和豐富的人文知識,還注重把前沿性、交叉性和啟發性融入教學活動[6],同時要把研究生的創新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7]。
“創新能力是對社會發展具有一定價值的能力,通過分析、推理、發現現象和本質的規律并且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創造出新成果[8]。”創新能力應以創新思維為核心,以創新精神為動力,導致中醫基礎類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有以下原因:
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教學模式中,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傳統單一模式較為普遍,存在嚴重的“本科化”傾向[9]。中醫經典課程具有特殊性,文字古老,理論深奧,其中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授課不僅傳達的是中醫知識,更有人文素養的潛移默化。但是這種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存在問題,如傳遞的知識系統不夠靈活,不能將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只拘泥于自身專業的知識中[10]。同時老師教授為主導也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削減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很多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已有知識體系加上實踐慢慢培養起來的。沒有扎實的中醫藥基本功,創新精神和能力無從談起[11]。中醫經典理論不僅是研究生提高理論水平的基礎,也是培養中醫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礎,目前經典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課時的壓縮、課程性質的改變、疏于學習是導致學生基礎不扎實的主要原因。
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思維,中醫課程中最能體現中醫思維的就是中醫經典課程。以《內經》為例,中醫四大經典之首,理論磅礴精深,思維方式獨特,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直覺思維、意象思維、整體思維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思維方法。現代學者認為思維和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兩個重要成分,創造性思維是分析能力和直覺領悟的統一[12]。所以學習中醫經典是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手段。中醫思維的欠缺,不能解決復雜的臨床問題,更難以培養創新性思維。
知識結構單一也是目前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許多研究生忽視交叉學科的知識,缺乏多學科、綜合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開展創新[13]。從中醫經典的學術發展來看,中醫的理論都是以《內經》為源頭發展起來的,四大經典可謂一脈相承、起承轉合。研究生由于專業的原因,孤立地學習四部經典的知識點,缺乏知識的遷移和融會貫通,這實際上違背了中醫經典理論本身的學術發展規律,也違背了經典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只有把這些經典融會貫通才能整體把握經典理論,才能夯實學生的基礎,有效指導臨床,專業研究更有深度和廣度。
由于高等中醫院校全面實行中醫臨床規培教育,基礎類研究生數量和學術水平都呈現下降趨勢,這是影響研究生的學術創新的重要因素[14]。目前山東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基礎類研究生存在知識水平層次不齊,生源差異大、專業跨度大等特點[15]。學生中有一部分經歷了本科的學習,具備了一定中醫知識和自學的能力。還有一部分來自跨專業,由于缺乏系統的中醫專門訓練,中醫知識不扎實。面對如此復雜的學生,如果全部都是一刀切式的授課方式,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有些學生會盲目自大,甚至偏激,誤入歧途。
研究生階段與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探求能力、獨立從事科研能力、深層次交流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社會需要這樣的和諧人才[16]。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普及,信息載體越來越多,學生網絡資訊獲取方便;再加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保持時間越來越短,課堂組織就越來越困難。大群體教學培養模式,教師教學為主,學生被動學習,已經不能適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要[17]。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創新教學模式。將被動教育變為主動學習,改灌輸式為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18],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
Seminar 是西方高等學校中常見的一種教學范式。其主要特征是研討式的教學,包括研討課、研討會、研討班、研討小組等[19]。1737 年德國學者格斯納在哥廷根大學首開哲學Seminar 后,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廣泛應用,是一種有效提高研究生科研學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模式。據相關資料,20 世紀初Seminar教學法進入我國高校教學[19],如今,此教學法在中國已歷經近百年,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學科。筆者從山東中醫藥大學網絡端口進入中國知網上全文檢索“Seminar 教學”,截至2021 年初約有900 篇學術期刊,學科分布在高等教育、醫學教育、外國語言交流、職業教育等領域,其中研究生教學探索的學術期刊有百余篇。可見,我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對Seminar 教學逐漸開始重視,此模式已經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20]。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Seminar 能夠打破單一、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廣泛參與到課程學習中[21]。對某研究問題進行深入性的學習或開創性的研究,并和小組其他成員進行研討、交流。真正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實現學科之間交叉和教學相長。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在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上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作為一種交流與互動過程的本質特征。Seminar 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上培養研究生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能在相當大程度上檢驗學生是否認真閱讀文獻資料,陳述觀點要有理有據,批評反駁要邏輯分明。在這種學術氛圍的長期影響下,學生形成了正直誠實一絲不茍的學術作風和道德品質[22]。
近年來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和基于問題的學習受到很大關注和應用,成為教改的熱點。翻轉課堂“先學后教”的教育理念,雖然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但是中醫經典課程“文簡、意博、理奧、趣深”的特點,學生自學難度比較大,所以翻轉課堂在中醫經典教學中較難實施。PBL 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遵循“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果”,問題由學生提出,并由學生獨立尋找答案,雖然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教師不參與學生的討論,容易導致學生的錯誤理解或者主題跑偏,中醫經典都是中醫知識的綜合體,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無法提出高水平問題的。
Seminar 教學模式由教師提出討論專題,題目根據有專業性、貫通性、綜合性,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全程參與,利于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實現中醫經典理論的源流與發展以及應用,更有利于中醫理論的梳理。同時,實現了加強學術交叉與融合,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23]。有學者經過實踐后證實小組合作學習+Seminar 教學模式聯合新型網絡技術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效果,在專業型研究生教學中優于傳統教學結合PBL 教學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均有實際意義[24]。
《內經》《傷寒論》《金匱》《溫病》 是我校基礎類專業研究生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加強中醫功底的必修經典課程,近些年來在教學改革方面經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內經》課程設置分層次階段進行[25]。本科階段主要是原文選讀;研究生碩士階段,以通讀《內經》為主,使學生充分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淵源,系統掌握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全面把握《內經》的學術觀點及診療技術,并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為下一步的學習及研究打下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在前期教改的基礎上,對我校部分年級基礎類碩士,實施經典課程的Seminar 教學模式。在課程實施前進行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于課程的期望度,以及比較喜歡的授課方式。調查結果顯示:85%學生比較喜歡的授課方式是授課和討論相結合,90%學生認為研究生期間的學習應該是授課討論和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們認為中醫基礎類研究生需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有:中醫知識和思維、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傳統文化知識、閱讀古籍能力。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按照教學大綱將學習內容分成若干教學單元,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提出本單元研究主題,多為該課程中的學術難點,并注重中醫學《內經》《傷寒》《金匱》《溫病》等經典課程的聯系性,實現專業性和綜合性并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后,選擇感興趣的題目,研究小組開會討論分工,查閱相關中醫資料,撰寫小組研究報告。要求小組成員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結合中醫古籍,對理論源流以及發展有所了解,形成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并廣泛搜集現代文獻,結合中醫臨床闡釋理論的臨床指導意義和應用。圍繞交流主題,老師和小組之外的同學,對報告命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討論結束后各組根據大家所提出的意見,修改小組研究報告,形成作業。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學習,期末調查問卷顯示,許多學生表示這樣學習收獲很大,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畢業時學生們發表論文數高于學校學位培養要求,獲得綜合性獎勵總數高于往屆學生。
將Seminar 教學模式引入傳統教學中,改善目前中醫經典課程中單一的教學模式,實現中醫經典課程的融合貫通;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潛力,強化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提升理論水平,夯實中醫功底,為今后的臨床和科研奠定基礎;充分挖掘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學習潛能,最終形成了師生關系達到“教學相長”良好狀態。
雖然Seminar 教學法在查閱文獻、創新思維、課堂氛圍、團隊協作方面具有優勢,但也存在問題,如研究質量總體較差[26]、研究生了解程度不夠,學校支持力度不充分等[27]。教學模式的完善需要體制建立、系統完善、落實到位等多方面配合,總結我校實踐經驗:
精心組織,關注細節;加強宣傳,熟悉程序;提高教師素質,發揮引導作用,是Seminar 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在中醫經典課程中,要加強文化融合研究,建立Seminar 教學與傳統教學以及其他教學模式有機融合,使Seminar 教學法與中國傳統經典課程的優秀教學思想和理念相結合,才能使這種教學方式符合中國國情,得到學生的認可。
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適合現代教學理念并能夠滿足大學教育獨特要求的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才能與時代同步,與世界接軌,真正實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