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國芳 楊 鳳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安徽宣城 242000
早產兒主要指胎齡不足37 周出生的新生兒,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的增加,我國每年的早產兒發生率也有著增加趨勢[1-2]。和足月兒相比,早產兒的器官功能、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均較差[3-4]。有報道指出,早產兒由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等的發育均不成熟,機體會缺乏明顯的飽腹感、饑餓感等,極易發生喂養不耐受等現象,對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影響[5-6]。因此,采用有效的護理積極提高喂養質量在改善早產兒預后中起到關鍵作用。本研究將以前饋控制為基礎的母乳口腔護理方案,應用于早產兒中,旨在探討其對喂養不耐受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接診的80 例早產兒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胎齡28~37 周;②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道畸形、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②出生時已合并嚴重感染;③合并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器官功能發育嚴重障礙;④合并嚴重遺傳代謝性疾病;⑤母親合并嚴重傳染病、軀體疾病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早產兒出生后給予常規護理,包括保暖、基礎營養支持等,在沒有喂養禁忌證的前提下早期開奶(出生后12~24 h),根據早產兒不同情況選擇母乳喂養或配方奶喂養;并每日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使用無菌棉簽蘸取無菌生理鹽水,仔細擦拭口腔各部位,確保早產兒整體口腔清潔,未開奶前4 h/次,開奶后則更改為8 h/次。
觀察組早產兒出生后,給予基于前饋控制的母乳口腔護理方案,具體方式如下:(1)成立前饋控制小組。主要小組成員包括總組長、質控組長和主要護理人員等成員,対早產兒的主要護理流程進行完善,并定期評估小組成員的護理成績。(2)不良事件評估。通過查閱既往文獻,了解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發生的危險因素,主要原因和早產兒腸道功能發育不足、吞咽功能欠佳等相關,并明確正確喂養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作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仔細探討,為解決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3)具體護理方案。①母乳口腔護理。護理人員使用無菌棉簽蘸取母親的乳汁,仔細擦拭早產兒口腔,包括口唇、牙齦、頰部、舌面、舌下等部位,未開奶前4 h/次,開奶后則更改為8 h/次;②喂養護理。早產兒開奶后,優先選擇母乳喂養,對于吸吮功能欠佳的早產兒可選擇鼻飼母乳或者配方奶粉喂養,并結合每個患兒的自身情況,調整喂養量和喂養間隔時間,保證營養攝入。(4)規范交班。護理人員在每日交班時應詳細交代早產兒的體征、喂養情況等內容,避免發生遺漏。兩組均持續護理至出院。
①記錄兩組早產兒母乳喂養開始時間、吸吮功能建立時間、全胃腸喂養時間和住院時間;②記錄兩組早產兒護理前、護理2 周后的體重、身長、頭圍的變化;③記錄住院期間胃潴留、嘔吐、腹脹、腹瀉等喂養不耐受癥狀的發生率。
采用SPSS 18.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母乳喂養開始時間、吸吮功能建立時間、全胃腸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d,)
兩組護理后體重、身長、頭圍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體重、身長、頭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0.05
觀察組胃潴留、嘔吐、腹脹、腹瀉等喂養不耐受癥狀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例(%)]
早產兒由于各器官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和足月兒比較體格更弱[7-8]。再加上早產兒的胃腸蠕動功能、消化道吞咽功能、括約肌功能等均較差,容易出現吸吮、吞咽功能無法有效同步,導致經口喂養困難,增加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9-10]。而若早產兒發生喂養不耐受,則會增加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并容易造成早產兒生長受限,且會延遲全腸營養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早產兒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脅,不利于預后[11-12]。因此,早期有效地預防喂養不耐受至關重要。
前饋控制是近年來臨床上的一種新護理模式[13-14]。該模式主要是通過觀察情況、收集信息、預測趨勢等,正確評估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并采取提前的應對措施,將危險因素消除在萌芽階段,具有預防性、控制性[15-16]。近年來的研究也指出,該方式在新生兒中也可獲得滿意的護理效果[17-18]。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模式中,主要包括成立前饋控制小組、不良時間評估、制訂具體護理方案,所得到的效果令人滿意。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基于前饋控制的母乳口腔護理的早產兒母乳喂養開始時間、吸吮功能建立時間、全胃腸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且護理2 周后體重、身長、頭圍的生長發育情況更好,喂養不耐受癥狀的發生率更低,顯示出該護理方案效果更加明顯。通過分析是由于:①在前饋控制的基礎上,可早期了解早產兒發生喂養不耐受的危險因素,將潛在的安全隱患扼殺,并早期給予預防措施干預,積極減少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率。②在常規的護理方案中,僅給予了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生理鹽水雖然具有清潔作用,但難以促進胃腸蠕動;而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等,且易于消化,和其余乳制品比較效果更好[19-20];除此之外,母乳中富含較多的益生菌,有助于調節早產兒的腸道菌群,改善胃腸結構及功能[21-22],且母乳還具有調節免疫、促進小腸功能發育成熟的作用[23-24];并有報道顯示,喂養的母乳擦拭口腔,對口腔味覺的發育具有促進作用,且可促使胃腸道分泌消化酶,早期改善早產兒胃腸動力小的問題,加強消化道順應性,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風險[25]。③使用基于前饋控制護理模式的早產兒在早期開始母乳喂養后,可滿足身體發育必需的營養物質,因此生長發育速度更快。但由于時間限制,本研究僅觀察了護理2 周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對于更遠期的效果方面也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基于前饋控制的母乳口腔護理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具有預防作用,且有助于促進生長發育,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