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 王琪瑛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旨。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在大唐集團黨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上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更加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始終堅持依靠職工群眾辦企業的理念。
當前,大唐集團所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在二級企業本部層面推動“明職責、強基礎、轉作風、促提升”主題活動,在基層企業推進“學史明責守紀力行”主題活動,提出“我為職工辦實事”的倡議,就是解決職工需求、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二次創業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
企業的“企”字,“人”在“止”上,無“人”,“企”則成為停止、中止、廢止的“止”了。這強調的是,人在一切管理行為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沒有職工,就沒有我們的企業;沒有職工,就談不上未來發展。企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依靠方針,職工是大唐國際事業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
從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歷史角度上看,有許多民本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傳承。如:“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敬天保民”“甘棠遺愛”“民貴君輕”“民可載舟,亦可履舟”“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爾俸爾祿,民膏民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無不強調民情、民意、民心的重要性。
從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來看,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早在紅軍初創時期,我們黨在井岡山根據地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以“打土豪分田地”為重要內容的土地革命,讓窮苦的百姓共享革命成果,實現了擁有土地的愿望。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上正式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將其作為黨的宗旨;鄧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都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最好注解。
從國有企業肩負的責任使命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要始終牢記的“國之大者”,不能將信將疑、半信半疑,更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是要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做到位,全心全意依靠群眾辦企業。
經營企業,實質是經營人才、經營人氣、經營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領導干部的“七個能力、八項本領”中,分別提到了“提高群眾工作能力”,以及“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強調的是群眾工作能力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能力,事關企業的凝聚力、戰斗力、向心力,決定著政通人和、人心向背、士氣活力。
踏上二次創業新征程,我們要始終把“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根植腦中心中,把職工群眾作為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更好地相信職工群眾、依靠職工群眾、發動職工群眾,這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要充分發揮職工在企業的主人翁作用,要對職工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最大限度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方能匯集和激發全體干部職工的集體智慧和磅礴力量,破除發展中的一切艱難險阻。
儒家的“儒”字,是由“人”和“需”構成,關心人的需要、重視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用,解決好、協調好、實現好人的正當訴求,做到義利合一,是“儒商精神”的要旨所在。
在馬斯洛五個需求層次理論中,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說,較之物質獎勵,價值認同、自我實現感更能打動人心。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求的層次更高級、多元、豐富,體現出生存需求逐漸淡化,自我實現需求日益明顯的特點。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好普遍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事業才會興旺發達,民族才會復興繁榮,國家才會昌盛富強。大唐集團同樣如此,要把職工的歸屬感提升為認同感,進而升華為自豪感。
大唐集團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就是在中國大唐組建18年來發展成績的基礎上,順應干部職工求發展求突破強烈愿望和對美好生活向往,引領干部職工以奮斗者的新姿態跨入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我們必須研究關注解決人的需求,包括法人的需求,把他們的要求和愿望作為第一信號,積極傳承“儒商精神”中仁者愛人、嚴管厚愛的“人本之道”,和衷共濟、互利互惠的“共贏之道”等,把滿足民之所需、為民謀利益干在實處。
嚴管厚愛,踐行“人本之道”。對待我們的干部職工,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的辯證法,這看似為一種管理手段,實則為人文關懷,彰顯的是大愛。鄒磊董事長指出,要辯證看待“嚴管”與“厚愛”的關系,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建立在厚愛之上的嚴管是更好的關心和愛護,而建立在嚴管之上的厚愛才會是真正的厚愛。二次創業,公司全體干部職工將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把嚴格管理隊伍和熱情關心職工結合起來,既要求全體干部職工落實“三嚴三實”要求,保證紀律的剛性和硬度,尤其是當前要做好集團公司部署的安全環保問題隱患集中排查和資產負債的排查工作,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腳踏實地干事創業;又要對干部職工在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為他們撐腰鼓勁,讓全體干部職工安心、安身、安業。
民心相通,踐行“共贏之道”。企業和職工是利益共同體,同舟共濟、榮辱與共。《論語》中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說得都是不能把幸福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也是以“儒商精神”經營企業的核心思想。所以,我們要始終樹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一互利共贏理念,做到一切為了職工。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察民情、順民意、得民心”,為老百姓真正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只有把工作業績寫到人民的心坎里、群眾的笑臉上,就一定能贏得民心、得到擁護、取得支持、實現共贏,大唐的事業自然就會蒸蒸日上、朝氣蓬勃、欣欣向榮。
吃飯的“飯”字,繁體字寫為“飯”,沒有了“食”,就變成了反對、反抗、造反的“反”了。“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中央提出的無論是“六穩”工作還是“六保”任務,均把就業置于首位。安定穩定就業,才能解決好職工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決定職工生存利益問題的大事要事。
鄒磊董事長在督導大唐國際領導班子2020年度民主生活會時指出,幸福大唐建設的核心,是讓職工感受到在這個企業工作是可信的、驕傲的、自豪的,關鍵要把企業辦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幸福大唐建設不僅僅是做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小福利,更重要的是提升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職工。
以高質量發展力促職工端穩“飯碗”。發展靠的是“人”,一切發展的目的還是為了“人”。我們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職工。進入新時代,我們要自覺服從服務于集團公司二次創業大局,咬定“1244”愿景目標和“2456”措施路徑不放松,切實解決自身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加快推動能源轉型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只有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為職工高品質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以人民的立場謀篇布局。高質量發展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面對企業發展的難題難事難關,我們首先要深入了解職工的訴求是什么、利益有多少,從職工一枝一葉的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才可稱作高質量發展。我們所有工作都要圍繞人民來開展,職工向往什么,我們就要努力實現什么,職工反對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始終把職工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發展的最高標準。
總之,一個好的企業,一定是“人企合一”,聚人才、育人才、愛人才、敬人才、用人才。我們要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工作的各個環節,勠力齊心、凝聚共識、奮發圖強,聚萬民之心、舉眾人之力,譜寫二次創業新華章,助力集團公司早日實現“綠色低碳、多能互補、高效協同、數字智慧”的發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