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包頭師范學院圖書館,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大學的閱讀狀況常常被視作大學精神的重要體現。從文化閱讀的視角來探究大學的閱讀活動,有益于從深層次把握大學厚基礎、寬口徑學習與閱讀活動開展的相互促進,有益于營建書香校園環境。
文化閱讀與閱讀文化密切相關,屬于一個研究范疇。有研究者認為,文化閱讀主要指閱讀文化類書籍,其目的在于愉悅性情、陶冶情操、擴大視野、革新觀念、提升精神境界與文化修養。文化閱讀在多方面影響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文化閱讀能夠幫助我們閱讀。蘇州大學陳國安博士也認為,所謂文化閱讀,就是我們的閱讀應該是一種文化的,而不是機械的,也不是一種考試的。非強烈功利性與非實用目的性正是文化閱讀的特質[1]。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大學里師生們閱讀的興趣、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催生了多元化閱讀,讀書、讀圖、讀屏、讀網等異彩紛呈,瀏覽式、碎片式的閱讀成為主流。有資料顯示,利用網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之需最常用方法,閱讀行為由“讀”變成“看”,用最經濟的時間“博古通今”。而且,這當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是他們日后學以致用、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閱讀的范圍僅限于專業或相關專業。還有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催生了圖書館里考研、各種語言考試、計算機等級、公務員考試等等方面的輔導書和參考書備受推崇。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文獻資源和越來越現代化的閱讀方式和媒介,師生們讀的書卻越來越窄、圈子化、浮躁、不求甚解……文化閱讀、經典閱讀似乎陷入了危機當中。
據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與世界上人均讀書量較多的一些國家相比,我們國人的閱讀量確實偏低。從閱讀載體的多元化,應當帶動人們閱讀量上升這個層面而言,我們的閱讀氛圍不夠濃厚。當今,在人們知識水平普遍提高情況下,閱讀卻被各種更為迫切的現實需求所擠占,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特別是在開放的大學校園中比閱讀更具有誘惑力的事情比比皆是,如何通過倡導文化閱讀,讓大學生們享受閱讀,生活得更豐富、更充實、更快樂;如何通過閱讀推廣,把他們的激情和夢想激發出來,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把自己的成長與國家的繁榮、民族的興盛緊緊聯系在一起,應當引起圖書館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因為,閱讀本身是一種文化,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靈魂史就是這個民族的群體閱讀進程。
經典閱讀是文化閱讀的品牌放大鏡,是第一位的閱讀,是閱讀推廣的硬指標,即如曾祥芹先生所言“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其閱讀目標是“完善讀者自我,建設社會文明”(曾祥芹)。大學生是高校閱讀的主體,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質,擁有在更大空間和時間范圍內進行閱讀的能力。無數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大學生研讀經典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途徑。文化經典,通常是指那些經過歷史沉淀和實踐檢驗并被大眾認同的具有原創性、典范性的優秀著作,充滿著真、善、美、樂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積極的向上的。所謂“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越強,能夠實現的文化交流和信息傳播也越具有廣度和深度,所體現的社會意義也越大[2]。
任務閱讀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的一種強制性閱讀。如,為各種學習及應試、為文化考核、為撰寫論文、為晉升職稱等。這種閱讀目的明確,有既定的長、中、短期目標。任務閱讀是大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高度密集化、結構化、程序化的一個過程,閱讀速度、閱讀質量、閱讀效果,或者說真正地讀到點子上是任務閱讀的特征。專業知識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邁向成功的一把鑰匙,教師的傳授和圖書館的館藏都無法替代學生們的閱讀,要引導學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同時鼓勵博覽群書。文化閱讀是理念,和大學生專業學習是不對立的。專業學習強調的是學科的系統知識、學術思想、方法和學術史,而大學教育中的文化閱讀,強調的是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博學多聞,鍛造中國文化功底,培育人文素養,同時了解世界文化,能學習、能借鑒。“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一批學術大師是不行的。”
如果說經典閱讀是有識之士積極倡導的一種文化閱讀,重視情志的悅讀則是有為之人的自覺實踐。閱讀經典是一個人求取知識、造就學識、增長見識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性格、改變命運、砥礪人生的有效途徑。而悅讀則是讓人趣味高雅、心靈和諧、精神豐沛的唯一手段[3]。 悅讀更強調在閱讀過程中接受信息時和接收信息后的情感特征,它不是簡單的快樂、感動、激動,而是一種實現心靈溝通的契合狀態。人們常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宋代詩人陸九淵《陸象山語錄》云:“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由“閱讀”而“悅讀”是文化閱讀的理想境界。大學擔負著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積淀與傳承的任務。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燦爛歷史,積累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豐富的精神文化成果,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展的。大學中傳授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大學生的精神不容小視,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閱讀推廣是高校圖書館與讀者緊密聯系的重要途徑,利于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職能作用。從圖書館的角度來說,就是通過對館藏文獻資源的選擇和傳遞,去引導讀者、感染讀者,獲得讀者的情感認同或價值認同,產生對讀者的影響力。學界有一個共識,五千年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發揚,靠的就是漢字和用漢字書寫的卷帙浩繁的典籍。閱讀是學習之母。讀書傳家,重視閱讀的教化作用,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崇尚經典閱讀,倡導悅讀,推進越讀,打牢閱讀推廣的精神底色。在此基礎上,教授正確的閱讀方法,拓展閱讀服務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探索適合本校特色的閱讀推廣服務機制,讓閱讀真正融入學生學習與生活中,讓閱讀成為每個大學生的自覺行為。朱永新教授特別強調指出:學校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教育如果離開了閱讀,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訓練。
高校圖書館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探索出如:“讀者之星”評選“讀書月”“讀書沙龍”“讀書講壇”“讀書征文”“新書展覽”“推薦圖書”“閱讀心理和閱讀行為研究”“真人圖書館”等等方式激勵閱讀,推廣閱讀,雖說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缺乏長期性和延續性的管理機制,閱讀推廣后勁不足。程亞男研究館員尖銳地指出,我們的一些圖書館常常習慣于用一些口號作為閱讀的主題。其特點是有號召力,但口號式的喚醒只是低層次的知曉,而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知曉,關鍵是要有閱讀的行動[4]。實施閱讀推廣活動的目的就是鼓勵大學生們多讀書、讀好書、營造和諧的文化閱讀氛圍。建設書香校園,閱讀推廣要扭住紙本、電子版閱讀,也不放松片段、碎片式閱讀。微信、微博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影響愈來愈大,已成為他們獲取資訊、記錄生活、抒發情感、交友不可缺少的工具。巧用微信、微博宣傳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推薦、傳播那些提高修養品德、提高生命質量、改善氣質的教育內容,把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正能量傳遞給他們,將微信、微博建成大學生營養心靈的健心房,不失為多元閱讀時代極具親和力的閱讀推廣方式。
讀書征文、書目推薦及新書展覽等是各類型圖書館習用的傳統閱讀推廣方式。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推廣形式和內容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創新閱讀推廣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內專家學者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為創新閱讀推廣工作持續賦能。如,王波《圖書館閱讀推廣亟待研究的若干問題》,劉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閱讀推廣活動及圖書館在其中的作用》,郎杰斌、吳蜀紅《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考察分析》,秦鴻《英國閱讀推廣活動考察》,張彬《閱讀推廣活動與視覺經典》,等等,從專業高度引領閱讀推廣持續推進。各高校圖書館的積極探索,如湖南商學院圖書館陳煥之在《閱讀積分制—高校圖書館閱讀管理新模式》一文中提出建議和對策[5],通過建立閱讀積分制培養讀者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積極性,同時引導讀者參與圖書館閱讀管理,從而推動圖書館閱讀事業發展[6]。
閱讀推廣工作任重道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制定閱讀推廣工作規劃要貼近學生所需,形式多樣,這樣易于產生積極的響應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