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娟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新形勢背景的需求下,醫學課程學習與網絡平臺的結合日益緊密,許多在線學習平臺應運而生。醫科類大學生通過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專業學習和交流已成為大勢所趨,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醫科生同樣也出現了一些關于網絡偏差行為的問題,甚至會干擾和破壞在現實生活中的正常行為,導致偏激行為的產生。如何有效預防醫科類大學生各類偏差行為的發生,并加以正確引導,從而形成良好的健康上網行為,這成為現如今醫科院校大學生思想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議題。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統計,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1.6%,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和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其中,我們發現互聯網在青年群體中的普及率占比較大,尤其在大學生網絡群體中,它更是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需要警惕隨著網絡普及率的逐年攀升,大學生群體中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率也呈遞增趨勢,具有模仿性、突發性、從眾性、易變性、逆反性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特點。這不僅會危害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其自身學業、未來發展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會產生不可預知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需要對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進行積極探討和預防,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概率,提升醫科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職業價值[1]。
網絡偏差行為(Cyber Deviant Behaviour)一般指的是該行為表現不能得到廣大的網絡社會與網絡各團體的接納,偏離了大眾網絡文化所能夠容忍和支持的標準。可判定為網絡使用者在具體使用網絡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非正常的網絡生活而產生的,甚至有違網絡規范的偏差行為的總稱,包括網絡侵犯、網絡盜竊、網絡色情、網絡欺騙行為、網絡過激行為等行為[2]。在解釋網絡偏差行為的原因上許多學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如線索濾掉理論、社會認同理論、雙自我意識理論以及個人——情景交互作用理論等。這些理論都分別從不同側面對網絡偏差行為的形成及原因進行了分析,有的認為是網絡自身的特征是主要原因;有的認為團體因素起著決定作用;有的從個體層面來解釋網絡偏差行為的出現,認為是個體自我意識的增強導致了偏差行為的產生;有的把網絡自身的特點與個體的目的、動機和需要等結合起來綜合分析,來探討它們對自我意識和責任感的影響。
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主要包括網絡言語偏差行為、網絡交往偏差行為、網絡使用偏差行為和網絡色情偏差行為[3]。相關研究結果還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概率還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大一學生的網絡偏差行為情況顯著少于大三、大四學生,大二、大三學生網絡偏差行為情況都顯著少于大四學生,即高年級大學生發生網絡偏差行為的概率比低年級大學生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發生網絡偏差行為其實也是一個逐年累積的結果,這一點值得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關注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以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為代表的社會科學家提出的,在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中形成了全新的理論,尤其在當代的心理學實際運用中發揮了重要且積極的作用。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理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通過運用已知的較為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工具,來研究人類的美德和創造力等積極方面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實踐領域中可以發揮的更為廣泛,除了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之外,還可以積極地作用于道德人格的培養方面。道德品質高于一切,將積極心理學運用于培養醫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通過經典理論講述和實際案例啟發,培養醫學生積極的道德人格,引導其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而營造積極良好的醫德醫風,這對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有效抑制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同時,對于醫學生日后的心理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醫學院校中,尤以培養醫科生樹立良好的醫德品質作為首要目標,這對于新時期下醫科生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醫生是重要的關鍵原則。首先,可以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作為醫生的職業尊嚴和社會價值,并引導學生能夠遵照希波克拉底誓詞,自覺地履行醫生的職業道德責任。但是通過積極心理學來提升醫學生的醫德品質,僅僅依靠向學生講解書本知識還是不夠的,因此,需要利用實際情景,講授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理念,并結合社會上出現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讓學生進行深層次進行反思、批判和探討,從而增強學生對于醫生職業道德的判斷力。
拿破侖·希爾說過:“積極的心態決定人的一生”,培養積極的心態有利于塑造醫學生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也是培養其誠實、自信、謙遜、進取、創新、自我調節以及抗壓能力的有效手段,這對于醫學生的成長尤其需要關注。由于一直以來醫科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體量較大,畢業前還需要通過醫師執業資格考試,存在較大的學習和深造壓力,使得許多醫科生的個性特長被掩蓋,這將勢必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即一切以應付的心態解決,而回避了積極心態。情感模型認為:樂觀者積極的情緒和自信心有助于心理康復[4]。感恩教育應始終貫穿于醫學人文教育當中,其對于個體心理幸福感的產生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可有效預測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目標、人際關系及自我認同等。就人際幸福感而言,一方面,感恩的個體更傾向于幫助他人,相關研究表明感恩有效促進了個體的親社會行為(Bartlett & DeSten,2006;Grant & Gino,2010,Tsang,2006);另一方面,感恩可以抑制破壞性人際行為,其同樣對醫學生的網絡偏差行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因此,需要切實重視醫科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醫學生積極良好的心態,重視醫學生的職業教育和自我認同感的提升,釋放他們的個性心理能量,同時,提高他們在遇到各類事件的應變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實際講授醫學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融入人文關懷,通過運用實際案例,分析和理解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意義,這對于醫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來說尤為重要。例如高校在進行專業教學的同時,可以增加開設相關醫學人文課程。在上課過程中,要向醫學生介紹積極樂觀以及感恩教育的信息,并向大學生簡述一些名人勵志和身邊榜樣的故事,告訴他們無論面對怎樣的難題,都不要畏懼困難,只有積極向上地去面對人生,發揮個人的優勢和才能,激發積極向上的內驅力,正視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實施努力加以解決,將所學知識回報社會,才能夠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材。
醫學生由于其職業背景的復雜性,使得他們將來需要面對的問題更具挑戰性和沖擊性,在具備扎實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是醫學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這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結合學校、家庭、學生等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因素,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環節和學生學習生活當中,積極整合課堂、網絡、書本等各方面教育資源,以學校作為主要陣營,學生作為具體對象,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通過學生處、校團委、輔導員、學生聯絡員等逐級聯動負責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學生及家長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和參與。
另外,醫科院校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可以在醫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適時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學校心理輔導站也可以建立相關的醫科生心理健康網絡互助平臺,讓醫學生在出現相關心理問題時克服害羞膽怯的心理,找到一個可以進行傾訴的平臺,從而進行有效干預和疏導,避免由于心理問題而產生的網絡偏差行為或不良事件。通過建立多級互動且有效參與的醫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可以有效地從源頭進行規避醫科院校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從而使醫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中得以健康成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積極心理學的引入不僅可以有效預防醫科類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發生,而且還可以對醫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良好的輔助作用。積極心理學這一新興領域其實并不只是研究人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它更注重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積極心理學關注如何從積極的層面來化解心理健康問題,這已然成為新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趨勢。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教育理念為醫科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醫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從而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良醫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