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國
針灸治療主要包括針法治療和灸法治療2種治療方式,但其主要治療目的皆是通過刺激患者穴位,以達調節患者氣血的治療目的[1]。利用中醫針灸治療方式對失眠患者進行診治,可根據其具體病情辨證,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穴位的針灸治療,以改善其經絡氣血輸注,調節其睡眠狀態,有效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
1.1 針灸針灸治療中,針灸一詞包含了針法和灸法2種治療方式,其中針法是指將毫針按一定手法、角度刺入患者體內,并通過特定針刺手法,對患者相應的穴位進行刺激,進而達改善相關病癥的治療目的[2,3]。灸法則主要是利用艾葉等藥物,點燃后在相應穴位上進行熏灼,借助灸火的熱力和藥物的作用,達改善患者臨床病癥的治療目的。在中醫診療中,中醫將人體看作是形、氣、神構成的統一體,人體的陰陽失衡、氣血盛衰、經絡瘀阻等,易對人體身體狀態造成嚴重影響。穴位是指人體經絡上的特殊點區,是經過中醫漫長的發展所形成的,而這些穴位因其處于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對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起重要作用。通過針灸治療方式,對患者特定穴位給予刺激,以調整經絡氣血輸注狀態,有效改善患者的臟腑氣血功能,進而調和陰陽、調理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治愈其病癥的目的。
1.2 失眠失眠顧名思義是指患者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正常睡眠狀態,進而致其出現睡眠不足現象,若患者不能正常入睡且無法保持一定的睡眠時間,則其身體各組織、器官不能得到有效的修養,易增加其各組織、器官的負擔,增加其勞損程度,進而易對其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同時易增加其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睡眠質量,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致患者失眠之癥久治無效[4,5]。正常情況下,陰陽協調,血脈通利,晝精而夜寐。此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認為,失眠皆因機體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陽不入陰,陰陽不交為失眠的主要原因。失眠大致可以分為心膽氣虛、心脾兩虛、脾胃不和、痰熱內擾、肝郁化火、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致患者出現失眠的因素主要有2種,一種是因陰陽氣血失和,進而致患者出現失眠;另一種是受其他病癥影響,如咳嗽、腹滿等,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則有提及失眠因素主要為“一曰氣虛,一曰陰虛,血少心煩,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若患者情緒狀態不佳,不能保持較平穩的情緒狀態,進而致其肝氣郁結,肝郁化火,機體內積火,致其心脾受到損傷;或有不良飲食習慣,致患者胃氣失和,氣血生化不足;或是患者病后,或因年齡過大等問題,致其心血不足,陰血虧虛;或患者有肝腎陰虛等癥狀,則都易誘發失眠病癥[6,7]。
1.3 針灸治療失眠的機制針灸治療失眠病癥的主要機制為,醫師針刺患者百會、神門2個穴位,可促進其下丘腦5-HT含量,而5-HT對人體睡眠則有一定調節作用,此物質可興奮人體大腦皮層,若人體內5-HT含量過低,則易增加其出現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發生幾率,進而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經針灸治療,調節患者機體內5-HT含量,可改善其睡眠質量。同時針灸神門、三陰交等穴位,還可提升患者體內GABA含量,由于GABA有神經抑制作用,則通過針灸提升患者體內GABA含量,可達一定鎮靜作用,進而達到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延長其睡眠時間的治療目的。同時針灸治療對患者其他神經遞質、細胞因子,皆有一定作用,對其機體內NO、白介素-1等物質皆有一定調節作用,通過調節此類物質,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
正是因為針灸治療方式在失眠診療中能夠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可以減少患者對藥物依賴性及藥物對人體不良作用,因此當前開始深入研究、推廣針灸治療方式。下面對針灸治療失眠的具體方式及應用進展進行敘述。
2.1 體針療法體針療法主要是利用平補平瀉手法,對患者的四神聰、百會、神門、安眠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其中四神聰、安眠有鎮定安神、醒腦明目、平息肝火之效[8,9]。百會為手三陽、足三陽、足厥陰、督脈交會之處,為脈氣匯聚之處,對此部位進行刺激,可有效調節患者機體內陰陽平衡,有息風醒腦、升陽舉陷、益氣固脫之效,且若此穴位配合四神聰等穴位一起進行針灸治療,則對患者大腦皮層中樞生物電活動也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即根據上述中醫針灸治療失眠機制中,對人體神經遞質的調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10,11]。神門有補益心氣、安定心神之效,亦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同時應用中醫辨證論治,對不同病癥患者,加減治療:如心膽氣虛者,可加心俞、膽俞針刺治療,其中心俞有寬胸理氣、寧心通絡之效,膽俞有疏肝利膽、清熱化濕之效;如心脾兩虛者,可加心俞、脾俞針刺治療,其中心俞有寬胸理氣、寧心通絡之效,脾俞有健脾和胃、化濕升清之效;如脾胃不和者,可加中脘、天樞針刺治療,其中中脘有健脾和胃、通降腑氣之效,天樞有調理腸腑、升降氣機之效;如痰熱內擾者,可加豐隆、內庭針刺治療,其中豐隆有寧心安神、化痰定喘之效,內庭有健脾和胃、清心安神之效;如肝郁化火者,可加行間、俠溪針刺治療,其中行間有平肝息風、寧心安神之效,俠溪有平肝息風、疏肝寧心之效;如陰虛火旺者,可加太溪、太沖針刺治療,其中太溪有滋陰補腎、清熱降火之效,太沖有平肝息風、疏肝理氣之效;如心腎不交者,可加內關、三陰交針刺治療,其中內關有寧心安神、疏肝和胃之效;三陰交有健脾化濕、鎮驚安神之效。通過針刺以上所述穴位,可以有效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幫助患者協調機體內陰陽平衡,改善失眠病癥,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
2.2 灸法治療治療失眠,灸法是最佳選擇。灸法治療以艾灸療法最為常用。艾灸療法所用材料,古今均以艾葉加工制作的艾絨為主。艾葉性味苦、辛、溫,具純陽之性,善補陽氣。艾灸療法具有溫經通絡、疏風散寒、消瘀散結、回陽固脫、升陽舉陷、防病保健之效。艾灸所產生的熱量,具有超強的滲透能力。艾條或艾炷點燃后在相應穴位上進行熏灼,借助灸火的熱力和藥物的作用,可以穿透皮膚、脂肪、肌肉層,起疏通經絡、調理臟腑、調和氣血、調整陰陽的作用。在灸法診療過程中,醫師應以辨證取穴為依據。可取患者中脘、足三里、神闕、氣海、關元、腎俞、涌泉、太溪、膻中、期門、內關等相關穴位進行艾灸治療。艾灸神闕、關元、腎俞,有溫補元陽、補腎益精、溫陽散寒的作用,能提升人體的陽氣,使失眠的病癥得以改善。艾灸涌泉和太溪,一是引火下行,二是滋陰養陽,恢復陰陽平衡。艾灸涌泉,可借艾火純陽之性使陽生陰長,浮游之火下行復歸命門腎宅,心神得安,入夜而得寐,睡眠質量得到提升,疲勞癥狀得以改善。艾灸氣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儲存于體內,有助于陽氣的生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艾灸期門、內關有疏肝健脾、寬胸理氣的作用,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此外,亦可將藥物加工炮制后研末,與艾絨混合,制成艾條艾灸。在灸法治療中,由于部分藥物藥效可通過熱力熏灼,滲入至患者體內,即除對相應穴位的刺激外,也可通過藥物的滲入,改善其陰陽平衡狀態,促進其血液循環,以達提升患者睡眠質量的治療目的[12,13]。現代通過光譜分析,艾絨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艾灸具有通經絡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疏通經絡氣血,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有利失眠的康復。艾灸能有效調節、改善其機體功能,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恢復速度,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因失眠而對其機體內其他組織、器官造成嚴重負擔,確保患者機體各功能作用能有效運作,保障失眠患者的整體療效。
2.3 其他針灸治療方式除較常見的體針療法及灸法治療外,還可對失眠患者行耳穴治療。在耳穴治療主要利用耳穴埋豆法,即將藥豆貼于耳穴處,并通過揉、按、捏等手法,刺激其耳部穴位,進而達清心安神、交通心腎的治療目的,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眠之癥[14]。
綜上所述,利用針灸治療方式,對失眠患者進行診治,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延長其睡眠時間。失眠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齡過大、情緒不佳、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導致陰陽氣血失和,出現心膽氣虛、心脾兩虛、脾胃失調、痰熱內擾、肝郁化火、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進而影響其睡眠質量,致其出現失眠病癥,因此以補益心脾、調和脾胃、清痰化熱、疏肝瀉火、滋陰清熱、交通心腎、調暢氣機、寧心安神法進行針灸治療。本文通過對針灸治療失眠具體治療方式的深入分析探究可知,利用針法治療和灸法治療對相應穴位進行雙向的良性刺激,可以改善經絡氣血輸注狀態,有效改善患者的陰陽氣血失和,進而改善其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延長其睡眠時間。現代醫學研究已經充分證實,針灸對人體的作用相當于一個人休息、運動、營養、心態的結合產生的作用。通過疏通經絡,調整陰陽,調理氣血,激發、固護臟腑功能,使脾腎功能得到提升,進而改善其他臟腑功能,達到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