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蘊 張 敏
過敏性疾病(Anaphylactia)又稱為變態反應性疾病,指接觸致敏物質引起以體內特異性IgE活化,肥大細胞脫顆粒,嗜酸粒細胞浸潤為特征的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疾病。由于累及器官的不同,臨床癥狀表現各異,如累及呼吸道時,可表現為咳嗽、鼻塞鼻癢、打噴嚏、喘息等;累及消化系統時,表現為腹瀉、腹痛等癥;累及皮膚,一般可見紅斑,并伴不同程度的瘙癢;部分可表現為眼部不適癥狀如眼癢、流淚等。近年來,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據WAO估計,超過20%的世界人口患有IgE介導的過敏性疾病。在哮喘患者中,50%以上的成年人和至少80%的兒童為過敏性哮喘,占兒童人口的5%~15%[1]。全球有10%~40%的人口患有過敏性鼻炎[2]。研究發現,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飽受一次以上蕁麻疹困擾的人,占人群總數的15%~20%[3]。由此可知,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和蕁麻疹占過敏性疾病中的大多數,故本文重點討論上述3種過敏性疾病。
目前西醫治療方法可大致分為以下4點:①變應原回避;②藥物治療,如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抗白三烯藥等;③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即在明確變應原的基礎上,讓患者反復接觸變應原提取物并逐漸加大劑量,使免疫系統對其耐受,從而控制或減輕過敏癥狀的治療方法;④抗IgE治療,如奧馬珠單抗、美泊利單抗等[4-6]。研究發現,一種完全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Dupilumab通過抑制IL-4和IL-13的信號傳導來改善過敏性鼻炎相關的鼻部癥狀,IL-4和IL-13為發生免疫疾病的關鍵驅動因素[7]。鼻內抗組胺藥(如氮卓斯汀)可迅速緩解鼻部癥狀,優于口服抗組胺藥。建議作為過敏性鼻炎的一線或二線療法[8]。神經介素-U(NMU)在哮喘模型中放大了過敏性氣道炎癥反應,這表明NMU可能是過敏性哮喘氣道炎癥有意義的靶標[9]。丁酸酯通過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運輸和生存方式而改善過敏性氣道炎癥[10]。Tsoi等[11]研究表明IL-13 mRNA在損傷皮膚中的表達占主導地位。然而目前尚不能根治,西藥不良反應多,多數患者癥狀反復。
中醫學未曾提及“過敏”病名,但就其癥狀特征的描述早有體現。比如,過敏性鼻炎,古籍中以“鼻塞”“鼻鼽”“鼽涕”“鼻流清涕”“不聞香臭”等論述多見;過敏性哮喘,古籍中多見于“哮病”“喘證”“喘哮”等章節;蕁麻疹的論述,多見于“癮疹”“赤白游風”“風疹”等病。部分論著和醫案中散見關于接觸某些致敏物質如煙氣、魚蝦、漆等,突然出現皮膚瘙癢紅腫,或咳喘不息,或鼻塞流涕的記載,亦有提及子母相傳,即現代遺傳的觀點。可見“過敏”病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古代醫家大都以風、寒、濕、熱、虛的觀點闡述其病機,運用祛風、清熱化濕、催吐、補益肺腎、健脾益氣,及針灸、熏洗等多種方法治療。然而古代醫家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并不完善,其論述大都散在于相關章節或醫案中,無相關專著,給后世醫家學者留下了充足的發展空間。
3.1 過敏性哮喘目前國家尚未發布關于過敏性哮喘中醫證型的分類標準,臨床上普遍參考哮病章節診療,而哮病主要指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有其特殊性,強調有明確過敏原接觸,顯然其證型對于過敏性哮喘并不完全適用,筆者通過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過敏性哮喘的中醫證型可概括為風痰阻肺證、熱哮證、痰瘀互結證、肝郁氣滯證、寒哮證、肺脾氣虛證、肺腎兩虛證7個證型。
薛博瑜等[12]將本病分為以下證型:發作期:①寒哮證;②熱哮證;③寒包熱哮證;④風痰哮證;⑤虛哮證;緩解期:①肺脾氣虛證;②肺腎兩虛證。書中明確說明肺部過敏性疾患可參考治療,可見,發作期實證為主,緩解期虛證偏多。劉華平[13]通過對223例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CARAS)患者進行臨床觀察, 根據中醫望聞問切辨證,結果如下:風痰阻肺證96例>風痰郁熱證34例>肺氣虛證32例>外寒內飲證31例>脾氣虛證17例>腎氣虛證8例>血瘀證5例。李月梅等[14]采用穴位敷貼法辨證論治本病患者,肺寒型選用一號方、肺熱型選用二號方, 肺氣虛型、腎陽虛型和腎陰虛型統一選用三號方加味,臨床效果對比脫敏法明顯提升。李偉強等[15]認為宿痰伏肺,風邪外襲為本病證型,予風哮方治療過敏性哮喘患者55例,連續治療4周后發現試驗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程度優于單純西醫治療,且血清TIgE、IgG4、ECP水平明顯降低。徐建升等[16]認為肺脾腎虛弱,宿痰停肺為過敏性哮喘緩解期證型,并對本期患者30例開展連續4周的臨床研究,予自擬麒麟固本丸健脾益腎,行氣化痰,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率(53.33%)明顯高于對照組(26.67%)。陳宏等[17]認為肺腎虧虛為本病證型,并對54例過敏性哮喘患兒用補益肺腎法進行治療14 d,結果表明觀察組IL-4、IL-13值低于對照組,IFN-γ值高于對照組,證明補益肺腎法可提高臨床療效。此外,有學者[18]認為宗氣虧虛影響肺脾腎三臟的生理功能,阻滯氣機,加重肺系之“伏痰”,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3.2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即中醫學的鼻鼽,筆者認為其證型可概括為肺虛感寒證、脾氣虧虛證、肺經伏熱證、肝氣郁結證、腎氣不足證5個證型。
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以下簡稱《標準》)中歸納鼻鼽分型:①肺虛感寒證;②脾氣虛弱證;③腎陽虧虛證。王永欽[20]列出5證:①肺寒飲泛證;②肺氣虧虛證;③脾氣虧虛證;④腎陽虧虛證;⑤郁熱熏鼻證。其中郁熱熏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