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重慶 400715)
小學數學課程具有邏輯性強、抽象化等學科特點,其數學課程的教育與研究本身便屬于數學文化傳播的范疇,其中數學教育涵蓋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質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等內容,并且知識、技能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數學文化是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活動、數學事件、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數學精神等的總和。數學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托向學生介紹數學發展史、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路徑等等,引導學生感知數學文化的魅力與意義,在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從而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習慣,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解題技能。為此,以西師版教材為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新課改要求研究數學文化在教材中的有效滲透。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材更加注重數學價值觀的展示與傳播,比如西師版教材中,在各個年級與單元都專門設置了“你知道嗎?”內容板塊,以圖配文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且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其中包括數學家的歷史趣聞、數學思想啟示、里程碑式的數學創新,進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借此來向學生滲透主要的數學思維與精神[1]。以西師版二年級上冊《測量長度》這節課為例,在本節課末尾處有“長度單位‘米’的來歷”這一板塊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該板塊描述的計量單位的發展歷史來引入“米”的概念,并帶學生了解世界統一長度單位“米”的起源與發展,從而激發他們的課程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后續課程講解中。數學教師借此機會不僅能將數學文化帶入到課堂當中,還能為課程知識的講解加以鋪墊和導入,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
基于數學課程有著邏輯性強、抽象化的學科特點,并且在實踐教學中數學公式與定義的理解和運用一直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學生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容易導致數學課堂變得沉悶、無聊,并降低數學教師授課的熱情、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影響了數學教學質量。為此,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文化穿插在理論、公式以及定義的講解與推演中,進而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新穎度,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2]。以講解二年級下冊《千米的認識》為例,可以將綜合與實踐板塊中“體驗千米”融入整個課程的教學當中,并隨著概念的了解與深入引導學生感受千米、體會千米、估計千米、查閱千米從而循序漸進地深化學習層次。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實踐,使其感知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教學方式來增強數學內容與生活的緊密性,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知數學文化的現實意義,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
為充分發揮西師版課后“你知道嗎”這一板塊的有效性,數學教師可以將其納入數學鞏固與拓展環節中,并對所講內容進行整合與歸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比如二年級下冊《認識圖形》這章節末講述了“七巧板”的內容,在學生了解和學習了簡單圖形的拼接與移動后以七巧板收尾,能夠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感知數學藝術的魅力。
為充分利用數學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數學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來設置主題開展講座,可以根據“你知道嗎”“綜合與實踐”“課堂活動”等板塊中提供的信息來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也可以根據和教材配套使用的《數學文化》來進行專題拓展學習[3]。比如“數學家祖沖之”“股票價格”“華羅庚故事”“莫比烏斯環”等,可以按照時間線來講這些數學家的生平、貢獻等,按相關領域和教材知識點進行配套的數學文化知識拓展,通過趣味串聯,讓學生感知數學體系的構建歷程,并引導他們感悟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文化,使得學生在豐富知識儲備、拓展數學思維、領悟數學文化的同時可以學習中外數學家們刻苦鉆研、勤奮求實的探究精神,了解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思想。
總而言之,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但是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西師版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多是以故事、圖片的形式呈現的,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并配套有相應的《數學文化》讀本可供選用。數學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西師版教材中的數學文化,為學生營造趣味性十足的數學課堂,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知欲,增強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任務,并順利完成優化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