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2020年在教育部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國強調,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使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制造類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培養機械行業的技能型人才。
傳統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普遍以提升學生知識與技能為目標,忽略對學生情感意識的滲透和引導,導致學生不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為了學習而學習,缺乏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精神。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意義認識不足,對自身在課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不準確,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事情,與自身無關[2]。因而,在課程思政中缺乏責任意識與積極性,重知識輕育人,無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當中去,照本宣科,導致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不佳,思政教育收效甚微,甚至出現個別學生對課程思政抵觸的現象。
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充分發掘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3]。但是部分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不夠,無法有效地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不能將思政元素與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內容有效銜接和融合,教學目標缺乏對青年學生的針對性設計,課程思政方式靈活性不足,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打折扣,課程思政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實行課程思政,并建立相關制度以確保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但由于“課程思政”領導制度和建設專項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各部門間定位不準確,責任劃分不明確,分工不清楚,缺乏配合,使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不佳。其次,課程思政因其特殊性,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在課程知識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于知識中。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健全,對教師間的學科差異、教學環境差異、思政育人效果無法進行準確評價,嚴重降低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也是課程思政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無法深度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但不少專業課教師局限于本專業,缺乏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因此,需要學校統一組織有關課程思政系列的文件與精神的學習,樹立立德樹人意識,明白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激發教師自身的主體自覺與責任意識。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具有便利性與優越性,與學生接觸時間長,交流多,學生“信其師,信其道”。在課程學習中,教師以知識內容為切入點,通過傳達自身思想,貼近師生距離,引導學生思考,開展課程思政。
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最大的實施障礙,在于無法找到自己所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挖掘、轉化、融入的能力。如何做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與課程思政水乳相融,首先,需要提升課程思政認知能力。教師能夠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站位,準確把握學生培養,改革教學大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素養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當中去。其次,需要提升課程思政開發能力。一方面,教師要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特點,找準自己所授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發思政資源,比如內燃機研發過程中的科研精神、齒輪傳動中的團隊精神、螺紋連接中的責任意識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捕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如天宮二號探月、蛟龍號科考、C919大型客機的試飛,都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了解自身專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
科學的制度是課程思政實施的根本保障,學校應充分整合資源,不斷改革與完善“課程思政”建設專項制度。一方面把三全育人、課程考核機制、協同備課、資源建設、監督保障等納入其中,在課程評價機制中,把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學設計、教案中“課程思政”的體現作為明確考核目標。另一方面,要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納入教師評價機制中,如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課程思政元素開發是否充分、課程思政內容時效性如何等。
課程思政融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使教學重新回到育人為本的軌道上。教師在傳授學習知識方法的同時,兼顧思想引領,著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素養和愛國情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還需要向網絡化教學方式拓展,打破傳統的大班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實現課程思政線上線下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