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穎,宣麗華
(浙江省中醫院,杭州 310006)
頑固性面癱為面癱病程超過3 個月,見于早期失治誤治,或面神經損傷嚴重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所致的額紋消失或變淺、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歪斜、鼓腮露氣、漱口漏水等,嚴重者伴有鱷魚淚、聯帶運動、面肌痙攣、面肌萎縮、面肌倒錯等,臨床治療上較為棘手。
宣麗華教授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導師,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頑固性面癱20 余年,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診療體系。臨證中注重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衷中參西,針對面神經水腫的病理變化,提出了“病痰飲者,當溫經”的思想,臨床上針藥合用,擅用粗針療法、臍針療法、面部針刺配合中藥苓桂術甘湯和牽正散加減治療頑固性面癱。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
1.1 中醫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言:“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筋,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故眼不能閉、口不能合是由于風邪襲面,氣血經脈阻滯,筋肉失約所致。又云:“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針對病情較輕的貝爾氏麻痹,治療以祛風通絡牽正為主,防止進展為頑固性面癱。
頑固性面癱起病源于過用,過食生冷或過度貪涼損傷脾陽或素體脾陽不足,痰飲內停;過度勞累致正氣不足,衛表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挾寒、熱、痰飲等邪氣阻滯面部經絡,致面部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養,肌肉弛緩不收而發病。面癱日久,一方面,邪氣稽留,外邪引動內飲,阻礙氣血運行,痰瘀結聚面部經筋,致面癱遷延難愈。另一方面,頑固性面癱患者多素體脾虛,日久不愈,加之情志不暢,肝氣不疏失于疏泄,脾失運化,氣血精微不能上乘頭面,致面部經筋失養;氣機不利,痰飲不化,氣血瘀阻,痰瘀互結,致面部經筋拘攣易可出現面部肌肉痿廢不用,或面肌痙攣甚至倒錯等后遺癥。宣麗華認為,本病歸屬中醫學“口噼”范疇,病位在經筋,病性多屬正虛邪戀、虛實夾雜,治療時當謹守病機,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以溫經通絡、化痰利飲、肝脾同調、痰瘀并治為原則。
1.2 西醫病因病機及病理變化 面癱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解剖結構變異、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局部缺血、炎癥反應及寒冷刺激等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發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病變[1-4]。主要病理變化為病毒感染或缺血等因素導致面神經水腫,面神經行走于狹長的面神經管內,而水腫的神經被狹長的骨管卡壓,會進一步加劇面神經血供障礙,最終形成“缺血—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5-7]。面癱患者中一部分為病變節段在莖乳突孔以下的,治療及時可防止進展為頑固性面癱;一部分為病毒侵犯節段在莖乳突孔以上的,面神經水腫嚴重,患者伴有耳道和(或)耳后疼痛或皰疹、項枕部疼痛、耳鳴耳聾、聽覺過敏、舌體麻木、味覺減退等癥狀。若面神經水腫沒有及時解除,日久出現神經變性,神經功能在修復的過程中出現錯位再生,可出現聯帶運動、面肌倒錯等嚴重的后遺癥。故國內外針對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多主張綜合性治療方案,通過改善病變部位神經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及缺血,緩解神經受壓狀態,以達到面神經功能較好的恢復[8]。
2.1 診治原則
2.1.1 溫經通絡、化痰利飲 宣麗華認為,周圍性面癱早期的治療重點應為盡早改善面神經水腫,一旦錯過治療時機,隨著水腫時間延長、程度加重,面神經逐漸出現變性難以恢復,則易演變為頑固性面癱。面神經的水腫可視為一種痰飲之邪,痰飲邪氣稽留日久,阻礙氣血運行,痰瘀阻滯經絡,故面癱纏綿難愈。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在頑固性面癱的針灸治療上,宣麗華提出“病痰飲者,當溫經”的治療原則,擅用督脈穴治療頑固性面癱。頭面為諸陽之會,督脈循行于頭面部、脊柱及兩側,與足太陽經相鄰,且別走太陽,與太陽經共主一身之陽氣,五臟六腑皆通過其自身背俞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系,故督脈與五臟六腑及全身氣血功能的正常活動亦有密切聯系,因此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陽氣者,精者養神,柔者養筋”,故針刺督脈穴可溫經通陽、化痰利飲、祛瘀通絡、養筋柔筋。
2.1.2 肝脾同調、痰瘀并治 《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久病必虛,久病必瘀”,面癱日久不愈者,多由素有脾胃虛弱或失治誤治后,傷及脾胃之本所致。首先,脾主身之肌肉,人體全身肌肉依賴著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滋潤,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則經筋肌肉失養,痿廢不用;其次,脾氣散精,濡養經筋皮部,布散于表,顧護衛氣,以抵御外邪;再者,脾虛水濕運化不利,濕聚成痰飲,以面神經水腫為主要病理表現。痰飲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日久與瘀血結聚面部經筋,故面癱纏綿難愈。肝主筋,主藏血,主疏泄,暢達全身氣機,協助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及情志活動。面癱患者日久不愈,多肝氣不舒,肝郁橫犯脾土,影響脾胃氣機升降,阻礙氣血運行,氣虛血瘀,痰瘀結聚面部經絡,致面部經筋失養或拘攣。因此本病治本應以健脾為主,輔以調肝;治標以化痰祛瘀,通絡牽正為主。
2.2 治療方法
2.2.1 粗針療法 宣麗華獨創粗針平刺神道穴治療頑固性面癱。粗針由“九針”中長針與大針演變而來,針身粗長0.8 mm×10 cm。神道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氣之伸者為神,行之通者為道。又因本穴在心俞旁,心藏神,其華在面,故名“神道”。粗針平刺神道穴,透向靈臺穴、至陽穴,留針2 h,通過長時程小劑量的刺激,可溫經通陽化氣,使瘀祛痰化,經絡通利,邪無以存。研究[9]結果顯示:粗針平刺神道穴在缺血型面神經損傷急性期可通過調節面神經周圍血供,促進骨管內面神經水腫消退,達到幫助面神經功能恢復的效果。此法取穴少,一針多用,留針期間患者可以活動自如,且無論是急性期、恢復期還是后遺癥期,面癱均可應用,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臨床研究發現,發病早期即配合粗針治療,可減少頑固性面癱的發生率。
2.2.2 臍針療法 宣麗華以臍針療法中的“健脾三針”治療頑固性面癱。臍針療法是在《易經》和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將后天八卦與先天八卦相結合,在臍部實施針術,從而達到以平衡陰陽、祛除疾病為目的的新療法。健脾三針即震位、離位、坤位。震主肝,五行屬木;離主心,五行屬火;坤主脾,五行屬土,意在木生火、火生土的五行相生原則,最后落臟在脾,故健脾三針可健脾疏肝、化痰祛瘀。其中震位與坤位又組成了“雷地豫”卦,可使心情愉悅,經筋舒緩。面神經水腫嚴重者,可配合“山澤通氣”,即艮位、兌位,艮主胃,兌主肺,二者合用可調肺胃,化痰利飲。艮為山,兌為澤、為金、為石。艮與兌合用,意為山下開口,為通之大法,祛瘀化痰,通絡牽正。面癱患者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時,很多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應配合“地天泰”組合,即坤位、乾位。坤主脾,主地,乾主首,主天,坤與乾合用可使陰陽調和、夜寐自安。臍針針刺方法:采用0.25 mm×40 mm 毫針,向臍外周平刺0.5 寸。留針30 min。
2.2.3 面部針刺 面部針刺治療中,以手足陽經經穴及面部奇穴為主。常用穴位有攢竹、陽白、太陽、顴髎、地倉、頰車、下關、口禾髎、承漿等。面癱恢復期若患者額紋遲遲不出現,說明面神經損傷較重,此時應謹防面肌痙攣、聯帶運動甚至倒錯的發生。治療不當或患者過度鍛煉面部表情肌,患者容易出現患側顴部肌肉或口角不自主抽動的面肌痙攣;患側眼裂變小、或示齒聳鼻時患側眼裂變小、咀嚼時患側有眼淚流出、抬眉閉目時患側口角聯動等聯帶運動;或可出現患側鼻唇溝變深,口角歪向患側的倒錯。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在出現痙攣或聯動區域的穴位應該淺刺或毛刺,避免使用電針。可配合溫針灸下關穴。
2.2.4 辨證用藥 宣麗華臨床擅用苓桂術甘湯和牽正散加減治療面癱。苓桂術甘湯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代表方,能祛除一身之陽虛水飲。茯苓、白術、甘草培土而瀉水也,桂枝溫陽化氣、發表解郁。牽正散是面癱的代表方,可祛風化痰,通絡牽正。白附子祛風化痰,全蝎、僵蠶祛風止痙、通絡牽正。對于面癱早期偏于風寒者,配合桂枝加葛根湯;風熱者,去桂枝,加銀翹散加減;風痰者,即苓桂術甘湯和牽正散加減。面癱中后期頑固性面癱應以苓桂術甘湯和牽正散配合逍遙散或補陽還五湯或芍藥甘草湯加減。
林某,女,32 歲,職員。2019 年8 月10 日初診。主訴:“左側口眼歪斜4 個月余”。患者4 個月前勞累后出現左側口眼歪斜,伴有耳后疼痛、舌麻及味覺減退、無耳鳴耳聾。曾于浙江省中醫院住院治療,予地塞米松針劑10 mg(后逐漸減量),以及甲鈷胺、呋喃硫胺等藥物治療。現抬眉、閉目、示齒差,左面部緊繃感。平素怕冷,性情急躁,寐可,納可,二便調。專科檢查:體胖,左額紋微動,左眼閉合不全,眼裂2 mm,口角右偏,左鼻唇溝略深,左上露齒2顆,伸舌居中,左口角有聯帶運動。四肢肌力V 級,腱反射對稱,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紅苔膩,脈弦滑。西醫診斷:左面神經炎。中醫診斷:面癱(肝郁脾虛、痰瘀阻滯)。針灸處方:采用毫針針刺面部穴位,配合臍針療法與粗針療法交替治療。首診取患側攢竹、地倉、頰車、口禾髎、承漿淺刺0.1~0.2 寸,陽白向下平刺0.5 寸,太陽、下關、雙側合谷直刺0.5 寸。臍針取健脾三針,即震位、離位、坤位,向臍外平刺0.5寸。留針0.5 h。中藥處方:生黃芪15 g,炒當歸12 g,赤芍12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6 g,全蝎3 g,僵蠶9 g,茯苓15 g,桂枝6 g,炒白術12 g,陳皮6 g,炒白芍12 g,地龍6 g,甘草6 g。7 劑,水煎服,日1 劑。二診:患者面部緊繃感較前改善,怕冷。改用粗針向下平刺神道穴,留針2 h,面部取穴同前,中藥加淫羊藿15 g。此后以上述針灸方案治療每周2~3次,10 次為1 療程。中藥隨癥加減。經過5 次治療,患者抬眉、閉目、示齒等動作較前明顯改善,1 個療程后患者面部表情動作基本對稱,左面部緊繃感消失,偶有左口角聯帶運動。
按:宣麗華認為,頑固性面癱多為早期失治誤治,面神經水腫沒有及時解除而致,即痰瘀留滯經絡,故疾病難愈。患者體胖,平素怕冷,素體脾陽不足,痰飲內停。勞累致風邪乘虛而入,外邪引動內飲阻滯面部經絡,氣血運行受阻,經筋失養而發為面癱。脾主肌肉,肝主筋,日久正虛邪戀,脾失運化,肝失疏泄,痰瘀互結,筋肉失養,故面部肌肉弛緩不收。肝氣不舒,氣機不利致痰瘀結聚更甚則經筋拘急,故面部緊繃感,口角聯帶運動。舌暗紅苔膩,脈弦滑亦為肝脾虧虛、痰瘀阻滯之象。治療以健脾疏肝、通陽利飲、化瘀通絡為原則。針灸采用面部穴位,配合臍針療法中的健脾三針與粗針平刺神道穴交替治療,以溫經通絡、健脾疏肝、化痰祛瘀。中藥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合苓桂術甘湯加減來益氣活血、通陽利飲、通絡牽正。
宣麗華認為,頑固性面癱發病源于過用,患者多素有脾虛痰飲內停,或兼有肝郁脾虛,致風邪外襲,內外合病,痰瘀互結發病。疾病發展過程中病機變化多端,臨床上應正確診斷、精準治療,常以溫經通絡、化痰利飲、肝脾同調、痰瘀并治為法。采用粗針療法、臍針療法配合面部取穴及中藥治療,以達到消除面神經水腫,修復變性的面神經作用。針灸采用粗針平刺神道及臍針療法中的“健脾三針”等方法,并配合合谷及面部局部穴位。中藥以苓桂術甘湯配合牽正散加減。臨床收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