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秀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3)
素養是人的立身之本,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塑造的結果。中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思想敏銳、富有朝氣和理想,但缺乏全面、系統、客觀認識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容易沖動偏激和受外界環境影響,抓好這一時期的素質培塑十分重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中學生成長正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和沖擊,部分中學生基本素養堪憂的現象日益突出,強化中學生的基本素養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律”一詞,出自“左傳·哀公·哀公十六年”,是指在沒有人監督下,通過內心的自省、自覺和自為,由被動變主動,自覺遵循法度,并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于中學生來說,自律不僅是自我管理的首要前提,更是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打牢人生全面發展基礎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對生活中存在的種種誘惑,對中學生而言,要做到自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同文化思潮擴散漫延,中學生面對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抗拒的外界種種誘惑。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面對網絡這個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工具,一些中學生長時間沉溺于網上視頻、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絡直播等,形成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和迷戀,已嚴重影響到學業;部分中學生由于好奇心強,喜歡幻想、刺激,而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喪失自控力,在生活中也想通過暴力手段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甚至不惜冒險涉法達到自己的目標;還有一些中學生受網上不良信息的蠱惑和影響,是非觀念變得淡薄,道德意識逐漸減弱,在現實中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混亂,甚至出現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異常扭曲等。中學生的自律意識亟待提高,已成為人們的一個普遍共識,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惕。
培養中學生的自律意識,有效提高中學生的自律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或是輕輕松松就能取得成效的,必須在準確把握當代中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多措并舉,多方發力,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達成理想目標。
首先,要講明道理,使中學生真正懂得自律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律的意義在于自我約束,在于收斂和更改毫無節制的欲望和放縱,并憑借強大的意志力與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制定并踐行屬于自己的做事原則,去實現自己既定的決心。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律者自強,擁有自律,才能內心強大,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任何困難和挑戰面前都能無所畏懼,淡定從容,無法掌控自己也就無法掌控人生。正如蕭伯納曾說過的:“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至今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1]。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律養成的過程也許會倍感痛苦,但當你把自律內化為一種習慣后,收獲的則是一分別樣的“甜”,反之,當你一次次選擇走向安逸舒適,逃避自我克制的痛苦時,生活便會漸漸失去了平衡,甚至會像列車脫離軌道,后果難以估量。
其次,要傳授方法,使學生知悉怎樣才能做到自律。要讓學生有明確目標,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抵達的彼岸,并且在做任何事情前先捫心自問:“我接下來要做的事對于完成目標有無幫助?”答案是肯定的,便鞭策自己義無反顧進行到底,否則就堅決杜絕,長此以往,借以改掉分散精力的不良習慣。要教會學生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和貪多求快,試圖一下子就能夠把自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當遇到自己必須做而又不想做的事情時,可以先“欺騙”一下自己,從完成好一個最小目標開始,之后再完成一個小目標,如此反復,直至在堅持不懈的自我克制中不斷提高自己自律的“閥值”[2]。要告誡學生絕不要找借口,不要給自己“留后路”,要時刻警醒自己,“我們所犯過的錯誤,幾乎都比用來掩飾的方法,更值得原諒”,如果總能為自己找到無法自律的理由,要認清那不過是逃避壓力和放縱惰性的借口,是缺乏自律勇氣的表現,要做到自律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要創造氛圍,助學生自律以一臂之力。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積極營造人人具有自律意識、人人崇尚自律行為的良好校園環境,如學校和班級經常開展以自律為主題的系列班會、演講比賽、標兵評選、經驗介紹、互幫互助等各項活動,在教學樓、宿舍樓、運動場等場所布置催人奮進的自律標語和名言警句等,使學生時常感受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鞭策自己要時時處處規范言行。要發揮好榜樣的作用,在學校或班級中大力宣揚,從堅持了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完成了一個好的學習計劃等一件小事做起,通過真正用心去做,持之以恒的去做,最終把小事做得不同凡響,把小事做成大事的自律典型,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律能夠帶來的變化和取得的成效,體會到自律的神奇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自律意識,增強自律的信心。要以他律促進自律,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時刻牢記“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警示,教管結合,強化督導,嚴格用班規校紀來規范他們的行為,必要時加以適當“懲罰”,使之總能感受到有形的、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力,缺少了他律,自律往往也難以有效建立起來。
近一段時間,網絡上經常出現這樣一些類型的視頻,一些中小學生在拿到考試成績后,在回家的路程上走出了“六親不認”步伐,回到家里,在家長面前更是一幅洋洋得意的神態,大有“舍我其誰”的氣勢。視頻在引人一笑的同時,也能給人以反思。作為一名學生,付出了努力,取得了好的學習成績,為之欣喜和高興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也是無可厚非的。某種程度和意義上說,這也是學生有上進心的表現,尤其是對認知水平尚淺的低齡小學生來說,更是教師和家長都樂于見到的,也值得給予鼓勵表揚的。
然而,對于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已有一定基礎,正處于上臺階關鍵階段的中學生來說,在面對成績和榮譽時,如果僅僅是有如此的表現則不免略顯浮淺甚至可以說是遠遠不夠的。在高興的同時,他們還應學會總結和反思,有更多一些的“慚怍”之心。也就是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欣喜之余也能夠認真的想一想,自己之所以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原因是什么?僅僅是因為自身的努力?還是另有更多的“隱情”?并且在深入思考后,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個人的成績和榮譽,絕不僅僅是自身刻苦學習的回報和辛勤付出的結晶,更是老師、家長、學校的精心培養,班級同學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國家和社會提供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條件等多種不可或缺因素共同促進的結果。在深入思考后,還應能夠真切地認識到,成績和榮譽就好比是試金石,從中能夠映照出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懂得感恩的人,都不會把榮譽和功勞只記在個人身上,而是不忘家長、老師和各級組織的悉心教導和集體的力量,是他們的付出以至奉獻成就了自己,離開了這些,自己縱有天作之材也難以成就夢想。只有有了這樣思想認識上的升華,學生們才能夠更加全面、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加正確地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就會盡快從不理性的飄飄然中恢復“平常心”,而不會因驕傲自滿而忘乎所以,因看到樹木而看不到森林,被以我為中心的“浮云”遮住“望眼”。
同樣,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欣喜之余也能夠認真地想一想,成績和榮譽說明了什么?它的背后又是什么?是盡管盡情享受來自同學、家長和老師的贊美?還是要為此再做點什么?并且在深入思考后,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成績和榮譽并不是自己的全部,也并不能說明自己樣樣都勝過他人,更不說明自己完美無缺,它也只代表著自己的過去,并不預示自己必然的未來,自己沒有沾沾自喜的理由。在深入思考后,更應能真切地認識到,成績和榮譽是把雙刃劍,能催人奮進,也能讓人裹步不前。追求上進的人都會看到成績和榮譽的背后是責任,把成績和榮譽當成進步的階梯,而不是自我欣賞的麻醉劑,越是在成績面前,越是要保持清醒頭腦,看到差距和不足,越是在榮譽面前,越是要多一些自省拷問、自我剖析,多想到他人和集體。一個黨員要嚴格地遵守黨章和國家的法律:“一個人只有不因為自己的功勞和職位而驕傲,不用來作為‘特殊化’的資本,反而更加謙虛和謹慎,更加提高自己的以身作則的責任心,他的功勞和職位才是值得尊敬的。否則,他的驕傲和放肆必然會把自己淹死”[3]。講的是同樣的道理。也只有有了這樣思想認識上的升華,學生們才會在成績和榮譽中不失奮斗之志,保持勝不驕、敗不餒的精氣神,加倍刻苦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用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同學、老師、家長的關愛和集體的幫助,在不遠的將來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當然,對中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家庭與學校。作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強烈意識到自身的思想素質、道德水平、是非觀念如何,對培養中學生的素養至關重要。歷來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與教師的素養水平高,不僅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而且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學生就會受到良好的熏陶,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教育者應該堅守自己崇高的理想與信念,追求高遠的人生境界,從而影響和教育一代代的學生,使他們能成長為具有健全的人格,優秀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知識,健康的體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