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尼亞提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局)哈薩克語文室,北京 100082)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進步,世界逐漸從上百年前國家之間相互隔離封閉的面貌,在“地球村”發展理念的帶領下,交匯融通成為一個整體。不僅距離相近的民族之間產生密切交流,而且在眾多國家之間,也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聯系。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獨一無二的語言交流模式,這種語言往往因為國家地區之間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呈現出極強的地域性。在全世界國家試圖建立全球一體化“地球村”的過程中,通常的語言交流是其他一切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因而,貫穿于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翻譯工作者,成了對外交流的關鍵所在。隨著翻譯工作在不同國家之間不斷展開,很多翻譯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由地區間的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就令很多外交工作變得困難重重,值得我們去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翻譯工作向來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得以正常交流的重要連接紐帶。隨著世界各國的不斷前進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經濟、文化和貿易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各方面的交流互通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各項資源實現真正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從而共同創造美好生活。不幸的是,很多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風生水起,有著極高的工作能力,但是在語言方面卻無暇顧及,只能通過專門的翻譯工作者來進行具體的工作事宜的對外溝通[1]。
在翻譯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很多翻譯工作者為了提高效率、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往往只是根據甲乙雙方給出的話語進行直接的機械性翻譯。這樣的工作方式的確實現了翻譯工作的快速完成,但卻經常因為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文化差異而造成雙方的誤會和矛盾,使得很多原本已經規劃好的工作無法如期順利進行。眾所周知,每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語言,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所形成,其每一個簡單的話語都有著特定的解釋方式,如果翻譯工作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貫通其當地的語言文化,就很有可能因為太過刻板的翻譯方式造成翻譯結果的歧義和不通暢。比如在中國,白色往往象征著哀悼、不幸,紅色象征著喜慶、祝賀,但是在很多西方國家,白色卻是圣潔、祝福的代表,紅色則是血腥、屠殺的代表,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沒有充分理解其文化差異而簡單套用,就有可能在翻譯過程中造成雙方的誤會。
數不勝數的翻譯失誤告訴我們,翻譯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簡單根據字面意思進行語言轉換的工作,它需要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除去充分掌握兩門語言的大量詞匯、語句、理解方式之外,還要深入地了解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唯有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文化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們才能夠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充分轉換其釋義,讓甲乙雙方得到對方最恰當的語言表達。
翻譯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語義轉換工作,一名優秀的翻譯工作者,不僅需要掌握兩國語言中所包含的大量詞匯、語句、語法等客觀要素,還需要充分加強自身關于兩個國家間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理解,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更好地準確傳達雙方的話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好本職翻譯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業務能力、深入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不斷積累文化差異內容形成資料庫,從而提升自己的翻譯工作能力。
所謂增強翻譯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即翻譯從業人員所需要掌握的語言詞匯及語句知識。很多人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自身沒有足夠數量的相關詞匯儲備,所以當他遇到一些需要用多種詞匯來表達其豐富性的話語時,卻只能因為自身詞匯儲備量的不足而敷衍了事,使用一些意思相近、但內涵并不貼切的詞匯來進行替換。這種工作方式所帶來的翻譯結果,往往是將客戶對事物的理解引向其他并不合理的方向,內容理解發生了偏差,最終也會影響客戶的具體決策[2]。
為了避免在翻譯工作中出現這種不該出現的低級錯誤,翻譯工作者首先應該儲備大量的語言詞匯,即便是面對同一事物的名稱、描述,我們也應該積極搜集資料,學習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而不是簡單地掌握一部分詞匯就輕易滿足。其次,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充分準備好兩國語言的翻譯準備詞匯,還應該再翻譯工作開始之前,充分了解客戶的工作背景、社會背景以及被翻譯內容的相關文化背景,從而在翻譯工作開始后,不因為專業領域內容的生疏而陷入僵局。最后,翻譯工作者的業務能力,還體現在相關工作設備的充分準備之上。翻譯過程中,大量的語言詞匯儲備固然是核心要素,但是一系列輔助設備的齊全和熟練應用依舊影響著翻譯工作的順利與否。在相對正式的翻譯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佩戴相對應的耳麥、手邊應該有用以查閱和參考的文件內容以及內容記錄設備等,唯有在準備階段把自己的大腦和相關設備全部調節至準備完畢狀態,我們的翻譯工作才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3]。
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即便是非常專業的翻譯工作者,也很有可能會遇到一些較為生澀的詞匯和語句。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翻譯者往往會因為害怕出錯或者已經出錯而變得慌亂不堪,緊張的心態非常容易導致后續翻譯工作的坎坷。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應該讓自己擁有一個臨危不懼的良好心態,如果真的遇到了翻譯困難的詞匯,我們完全可以用簡單詞匯先替換一下,待談話結束后再重新查閱資料幫助客戶糾正具體認知。或者也可以根據語言大義用其他簡單詞語或句子代替描述,從而化解部分內容難以準確翻譯帶來的工作停滯。
翻譯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往往是針對兩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話語翻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翻譯工作者僅僅掌握了對方語言的客觀性詞匯,但是對其國家或地區的本土文化毫不知情的話,其具體的翻譯工作則將充滿坎坷。翻譯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對方語言方面的大量資料,還應當認識到語言文化對于語言翻譯的巨大影響。很多事物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有著不同的內涵,我們根據課本上的詞匯釋義,只能淺顯的了解到其表層含義,但很多話語的吐露往往又暗含內在文化深意。因而,我們需要對其本土的語言文化引起重視,平時在閑暇時光多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各種事物在當地文化背景中的理解方式。
語言文化的充分理解往往能夠讓我們快速掌握對方所言話語的真實意味,從而也可以加快各項事務的順利合作。要想充分地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除了可以從大量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書籍來進行掌握之外,最好的方式無非是抽取一部分時間,真正地生活在對方國土之上,通過日常生活中,和當地民眾的密切交流,往往可以最快速也最準確地了解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本土文化。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傳統習俗,公開性的歷史書籍未必可以面面俱到的提及,因而,深入其本土生活環境,將會是翻譯工作者提升自己語言翻譯能力過程中,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們在日常的翻譯工作中,需要積累大量的詞匯釋義,還要認識各種語法書上不曾出現的當地社會文化背景、傳統習俗等內容,由于不斷的積累和沉淀,很多知識點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被遺忘。這個時候,建立一個用來輔助自己進行文字翻譯的文化背景資料庫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數百年的歷史中積淀了數不勝數的文化傳統,并非我們一時一刻便能充分掌握的事情。但是對其當地文化背景沒有深入了解,又會對自己的翻譯工作產生不良影響。為了翻譯工作更加優質,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首先根據生活中常見的文化類別進行分組,然后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把我們學習接觸到的各種語言文化內容,根據不同類別逐個進行分組儲備。有了這樣一個資料庫的建立,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把自己學習到的關于對方文化背景的內容進行規律化的積累。在以后的翻譯工作過程中,如果遇到需要結合當地文化背景來進行翻譯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直接在自己的資料庫中進行檢索,從而省去了現場手忙腳亂查閱相關資料的麻煩。
除了翻譯者個人可以做這樣的準備工作,相關國際方面的翻譯管理部門,也應該組織學者進行類似工作的梳理。試想一下,如果有官方部門將絕大多數國家的文化背景、詞匯使用特征、本土風俗習慣等內容進行了統一的梳理,并且最終形成像知網、萬方數據庫一般的大型官方數據庫,就可以大大地減少翻譯工作者的學習負擔,同時也提高翻譯者的工作效率。在平時的翻譯工作過程中,只要我們選擇了一個國家的語言翻譯專業,那么其語言文化數據庫就成為其第二份重要的學習資料。在當下互聯網技術發達的社會環境中,這個數據庫完全可以呈現為無限開放的狀態,即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其數據庫內部的相關語言文化信息也會隨之不斷更新,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的翻譯工作者。
總而言之,翻譯工作是世界各國得以更好的交流合作的重要語言紐帶,在未來的世界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出于各種認知限制、現實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翻譯工作依舊存在著大量需要改進創新的地方。為了讓世界得到更好的發展,世界人民更快地實現“地球村”的發展愿景,我們除了可以通過以上方法來提高當前的翻譯工作能力,還需要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探索,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