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鈺
(普定縣黃桶街道太平小學,貴州 安順 562100)
目前在教育體系的逐漸改革下,語文教師已經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素質教育,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對于許多基礎知識稍稍薄弱的小學生來說,種類多樣的課外讀物是內容豐富的素材庫;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課堂的教材,學習內容固定有限,通過瀏覽不同類型的課外書刊,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接觸到關于社會的各個方面,通過對多種類型書籍的閱讀,以及長時間的選擇閱讀和習慣閱讀中,漸漸形成自己特有的品味,同學之間根據不同類型課外讀物的傳遞與分享,能夠逐漸矯正原有對事物的認知,用對課外讀物閱讀的不同感悟約束自身言行,也使個人品德素養和文化水平同步提升。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就會幫助其更好地學習語文,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玩性較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控力,在學習時也難以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導致語文教學的效率相對較低,為改變此種現象,有效提升課堂上的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語文的教學來說,豐富的課外閱讀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將課外閱讀中獲取的知識,充分運用到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習語文的過程更加流暢,讓學生產生學習自信心,但要特別注意,在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課外閱讀觀念時,應該讓學生在歡快娛樂的環境中進行,不能讓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產生負擔,因此,老師應該全面調動學生自主的學習性,發揮相應的引導作用,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可以積極獨立地展開課外閱讀活動,為語文學習夯實基礎[1]。
現在大多數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對語文的寫作課沒有學習的興趣,而小學生在這個階段的文章寫作可塑性最強,經常進行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上課時更加愿意表達、分享;提升寫作水平需要循序漸進,不能僅依靠某些寫作技巧或者方法就能達成文章的表述;目前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有閱讀提升寫作能力的書籍才是最好的課外讀物,認為沒有與語文學習相關的書籍都是閑雜讀物;甚至有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時,也盲目追求教材,認為教材書才是學生閱讀寫作的重點,實際相反,閱讀是一個逐漸吸收知識的過程,會在閱讀時不知不覺中吸收大量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再運用到日常寫作中,文章質量就會逐步增高;經常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較大提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也會有提高,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意見,對知識與文學素材都有一定的積累,既提高了寫作水平,也能促進個人發展。
課外閱讀的過程同樣也是學生增長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在完成課外閱讀后,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可以與其他同學展開交流,彼此之間交換心得感悟,在出現不同見解的情況下,同學之間會產生爭論,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就有所提升,對此,老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們對不同的感受進行交流,而不是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后進行獨自思考,需要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知識面,完善自我。由于小學生自身行為習慣還未固定,在生活中喜歡模仿書中文字的表達,在日常交流中就會表達一些書中的文言文方式,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就會有所提升,如此就會發現課外閱讀對于小學生在無形中帶來的積極影響[2]。
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教書育人功能,通過語文教學逐漸培養小學生的社會基本意識,還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富有責任心的健全人格。目前的學生中,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社會,了解社會上的人和事物,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老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生活,熟悉自身生存的環境和氛圍,具有辯知社會對錯的基本能力,甚至能主動提出參加社會型公益活動,接觸更多社會上的事物,對社會成員有基本的認識,也能主動履行社會公德,約束自我習慣與日常行為;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更多地了解國家、世界等時事,既開闊了視野,也提升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生進行文章寫作是一個需要知識積累和眼界開闊的環節,每個學生眼中的世界、人物、景色都不一樣,學生在課外讀物中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在寫作過程中清楚地表達自己獨特的看法;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廣泛的閱讀能讓學生學習、積累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儲備對學生學習語文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小學生通過增加課外閱讀量,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和寫作水平,進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還能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生字,學會運用更多的語言,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在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時掌握了知識,也獲取了快樂。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在小學生的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寫作的趣味,還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每個教師都應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加善于表達、樂于分享,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元化;并結合當下的新媒體技術發展,加入創新性的課外讀物和閱讀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創造性,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