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鄭邵微,包如意,劉愛連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遼寧 大連 116011)
2014年國家出臺《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其中規定:“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其臨床培養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1]。取消傳統專業型臨床醫學碩士,將臨床專業學位碩士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實現醫教協同、“雙軌合一”的培養模式,經過3年臨床和科研等方面的培養,使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擁有四證:專碩碩士學位證、學歷證、職業醫師證、住培結業證。醫教協同培養模式是結合我國醫療現狀的有中國特色的醫學培養模式探索[2-5],面臨著很多的機遇和挑戰。建立和完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時代的需要[2]。本院按照國家政策,自2015年開始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近年來在其專碩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現總結如下。
1.1過程安排,教研室文件制定 按照研究生培養的流程進行標準化培養,確保培養時間和培養各個環節,主要包括:招生錄取、學校理論課程學習、臨床輪轉、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撰寫、論文答辯、就業等各個環節。遵照學校各項工作文件,教研室制定相應的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考核標準、工作流程等,并制定合理及實用的評優方案等。通過教研室對國家、大學文件的解讀,結合教研室工作實際進行文件的制定,明確了培養過程中學校、導師、指導教師的職責,使工作有章可循,培養過程安排順暢有序。
1.2招生錄取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養質量,嚴格遵照國家及學校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錄取要求,采用國家統一理論考試,作為初試成績;復試包括英語和專業課的理論考試、面試,面試重點考察學生的專業基礎、臨床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等。并對報考學生成績按照國家統一的理論考試占比60%,復試的理論和面試占比40%的比例加權,計算總分、排序。按照學生成績排序順序進行規培基地的選擇。選擇確定之后進行公示,無異議后發送錄取通知。
1.3學校理論授課安排 2015—2017年均采用學校集中學習4個月的方式,學生進入臨床到畢業時間不能滿足33個月培訓要求。因此從2018年開始,對此進行統一改進,研究生7月入學,在學校進行為期一個半月集中理論培訓,學校在課程結構和授課方式上進行調整優化,減少不必要的集中授課時間,增加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的時間,在臨床實踐時間內通過學生修學分來完成理論培訓。這樣學生可在9月1日正式進入臨床輪轉,學生在第3年的6月即可滿足臨床輪轉33個月的要求。
1.4臨床輪轉時間及安排 放射科教研室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2014試用版),安排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輪轉33個月。具體分成3個階段,輪轉的臨床科室主要有放射科、介入科、核醫學、超聲科,有選擇地輪轉其他臨床科室。所有學生均嚴格按照制定的輪轉表進行輪轉和臨床的考核,輪轉到的科室經過理論及實踐技能考核合格方能進入下一個科室輪轉。
1.5研究生培養全周期的時間安排 研究生入學后,研究生培養各個階段時間節點安排:論文開題在入學一年后進行,中期考核在入學兩年進行,論文撰寫在第3年的1、2月進行,答辯在最后1年的5、6月進行。學生必須保證在每個時間節點,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相應的學習計劃。
2.1導師負責制 導師負責制是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6-9],每位研究生的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管理和指導學生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導師均定期開會(每1周或2周1次),由學生匯報一段時間以來的科研及學習情況,導師進行指導、規劃下一步研究計劃,導師的個性化指導使學生掌握科研思維方法的同時,還收獲科研成果。同時,導師會要求學生進行相關的文獻抄讀及病例分析,使學生全面發展,掌握科研的動態及臨床診斷的技能。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是導師重點關注的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溫暖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2.2教研室科研指導安排 教研室系統安排以亞專科帶頭人以影像研究新進展為主的授課,時間2周1次,安排在周四晚上,風雨不誤,意在使研究生全面了解影像診斷各個領域的新進展,形成系統科研思維,學會如何發現臨床問題,并用科學的方法解決臨床問題。固定每個月1次周四的英文文獻抄讀,主要選擇國際上放射專業頂尖雜志,由1名副高以上的教師指導,研究生進行經典英文文獻研讀及PPT英文匯報,指導教師進行點評,使研究生既鍛煉了英語能力,又掌握了國際上科研的前沿動態及科研方法。
2.3論文撰寫、投稿、參會 在不斷地培養磨煉之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科研產出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3年來在國家核心雜志和SCI雜志上累計發表文章106篇,其中SCI收錄文章12篇,國家核心期刊95篇。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提升,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之下,研究生每年均向國際頂尖會議 [北美放射學年會(RSNA),國際磁共振大會(ISMRM)]進行投稿并有多篇錄用。僅ISMRM2020年會,專碩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投稿就錄用27篇(大會發言3篇,展板24篇)。同時教研室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派出中稿學生代表參加學術會,3年共計派出7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參加ISMRM會議,3人參加RSNA,15人參加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年會,9人參加中國醫師協會反射學分會年會,100余人次參加其他國內會議,使學生擁有了國際視野,在國內外舞臺上展示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3.1臨床輪轉與實踐培養 安排專業基地臨床實踐輪轉33個月,具體輪轉幾個亞專科組(心胸組、神經頭頸組、骨骼肌肉組、腹組),每個專業組按照國家規范要求掌握相應的疾病診斷思路和方法。研究生從入科開始安排各個亞專業組副高級職稱以上醫生進行本專業基礎授課,每周一晚上進行2個學時授課,一年一個循環。每個周一早上進行英文病例分析和研究生的病例隨診分析。周二至周四早上7點50是疑難或典型病例分析,均為前1 d遇到的病例,由研究生輪值匯報分析病史,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準備。周五早上7點50是科內德高望重的郎志謹教授的臨床病例大查房,按照各個系統準備典型或疑難病例(有病理證實),以學生為主導,從病理、臨床到影像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指導,并進行相關研究進展的介紹,提供相關重要參考文獻,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臨床及科研思路。
在學生的臨床實踐中,注重強化教學環節。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在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因此在學生入科后的時間里,學生邊工作邊學習,有疑難的病例會主動查找資料,請教學長和教師,教師也會利用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隨時針對學生在報告撰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單獨指導,并在遇到典型和疑難病例的時候,隨時對所在組的學生進行示教。理論源于實踐,也要在實踐中提升,在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突破。因此根據國家制定的指導培養方案,結合放射科工作實際,對學生規范化培訓任務進行了具體的工作量化要求(比如心胸組,要求CT工作量每天至少60份,頭磁共振每天工作量至少初寫40份),保證更好地完成規培工作量。同時在對高年級規范化培訓學生的培養中,要求他們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帶教指導,工作安排時特別為高年級的學生對組內低年級學生和本科生進行指導提供機會,實現在實踐中學習及實踐中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掌握實際的技巧,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科室在實踐中的各項安排,既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培養出更多會診斷疾病、符合國家及社會發展需求的醫生。
3.2重視醫學生職業操守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立德樹人,重在德的培養,從入科教育開始,職業操守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整個住培階段[8-11]。“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黨中央強調的干部選拔任用標準,對醫學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教師在工作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工作的點點滴滴中培養人文素養及道德標準,要求學生也時時刻刻以醫學生的誓言來要求和完善自己。
3.3帶教教師 完善導師帶教制度,對帶教教師進行嚴格的管理:準入、培訓、激勵和考核,不斷提升帶教質量、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訓質量。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指導教師的標準進行選擇,每年每名指導教師均進行院級的住院醫師指導教師培訓,同時將部分教師派出去參加省級及市級的培訓,使教師認識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重要性,學習帶教,很好地履行帶教教師的責任,提高帶教教師的素質。每年科室也會選派指導教師參加國家級學術會議,更新醫學知識,掌握前沿發展動態,更好地指導學生。鼓勵帶教教師參加和觀摩各級教學大賽,提高教學技能,參加教學方法的培訓班及教學會議,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2019年由各亞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指導教師參加指導的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全國研究生臨床技能大賽中獲得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
學校和醫院對教學激勵機制比較少或者是有政策但并沒有起到實際效果;帶教教師水平不一,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實踐時又可能存在臨床工作過于繁重,面臨醫教研等多方面壓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很好地帶教;學生又存在臨床工作與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分配的問題[12-13],二者存在一定的重疊,但是又各有不同,實際中尋求最佳平衡點是比較困難的;專業學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生待遇存在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且亟須提高待遇,使學生能安心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科研[14-15]。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輪轉的過程管理欠缺有效的反饋機制,需要高效的電子化智能管理系統來更好地完善過程培養的各個環節[16]。各個科室在執行過程中,因科室實際情況不同,仍需要一定程度結合科室實際情況,有規范也要有創新,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培訓基地的作用。
綜上所述,“醫教協同”模式在本院放射基地“落地、生根、開花”,科室完整地培養了38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率為100%,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通過率為100%,畢業研究生在用人單位均得到一致好評,活躍在科室醫教研第一線。“醫教協同”模式的貫徹執行和創新,很好地實現了現代醫學院校的教育與行業規范的無縫對接,在專碩培養過程中,嚴把培養過程關,及時解決、提升教育質量,探索出一條合理、科學的專碩教育之路,培養質量得到有效提升[9,15-17]。做好醫教協同,從全方位的改革完善入手,必將能加快我國高級醫學人才的培養步伐,培養出具有醫者仁心、醫療技術精湛,肯于專研、勇于奉獻、具有科研思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