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楠林,劉西茹,徐紅兵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重慶 400016)
隨著社會發展及生活模式轉型,有輔助生殖需求的患者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急需壯大我國生殖醫療專業隊伍,新生代高質量生殖醫療人才的培養問題已日益凸顯[1]。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生殖醫學涉及基礎醫學、婦產科學和內分泌學等諸多知識理論,這對研究生教學提出了極高的要求[2-3]。此外,由于該學科正處于高、精、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轉化及應用的時代,傳統“填鴨式”課堂傳授模式已難以滿足新興人才培養要求,建立新型綜合教學體系實為當務之急[4-5]。
在積極推動“十四五”研究生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本教研室結合國內外教學理論及實踐經驗,提出了新時期生殖醫學研究生教學方案。
在充分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臨床一線作為延伸課堂。以科室醫療骨干為主導,以臨床病例、實際操作為教學核心,對專業知識點進行深度剖析,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立體化,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6]。在觀摩醫患互動的過程中,誘導學生積極思考,逐漸提高臨床分析能力,輔以醫療規范教育、醫德醫風建設,培養出德行與能力兼備的新一代醫學人才[7]。
此外,鑒于生殖醫學與研究創新的緊密聯系,需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努力打造較高水平的科研平臺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奠定基礎[8]。以醫學研究型教師為引路人,基于學生在臨床學習中自主提出的科學問題,有針對性地傳授科研方法、培養科研思維、完善科研邏輯[9]。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主動地設計研究方案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研究中不斷突破自我、開拓創新,為推動生殖醫學學科發展注入新鮮力量。
將臨床和科研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建立囊括“理論基礎、臨床實踐、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為基礎的整合教學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等研究技術的革新為探究生殖醫學未知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諸如胚胎植入DNA甲基化圖譜、生殖細胞發育分子全景等的進展不斷延伸學科視野,無創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發展不斷突破臨床診治瓶頸。如何為本學科培養緊跟時代發展、勇立科研潮頭的后備人才,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因此,定期進行國內外研究進展分享、討論就顯得尤為必要。
將本科室研究生劃分為不同小組,每周由一個小組向全科師生匯報至少一項生殖醫學新進展。首先,在高年級學生指導下,低年級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及閱讀分析,逐漸學會如何追蹤科研熱點、把握學科發展趨勢的技巧與能力。其次,講者應充分剖析該成果的細節內容,準備合適的演講材料,條理清晰地進行講解。對于基礎研究進展,應按文章邏輯順序,由背景介紹開始,對重點技術、方法、結果、意義展開論述,并提出可借鑒的過人之處、臨床轉化的可行性及對自身課題的啟發。對于臨床研究進展,應重點關聯本學科或本科室臨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診治瓶頸等實例進行分析,充分剖析其可能為改善現有醫療條件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及實際應用的利弊點。最后,作為聽眾的其他師生,應承擔發散思考的責任,通過討論的形式熟悉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并最大限度地促進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此過程中,以一組學生為中心,帶動全科師生對前沿進展的了解和思考,能夠有效拓展研究生的眼界并提高其研究格局。同時,在每周的輪換中,發揮不同小組的檢索優勢,盡可能廣泛地掌握本學科進展全景,而避免視野和思路的局限性,形成全面發展的良好氛圍。
研究生作為具備一定專業基礎、求知能力的學生群體,在其教學培養過程中尤其應注意誘導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掌握搜尋答案的基本能力、逐漸培養以問題為導向的縝密邏輯。
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問題,例如對比2種臨床治療方案的優劣、概述反復胚胎植入失敗的免疫學說進展等,在限定的時間內由學生自主地通過查找資料、分析既往報道、請教高年資專家、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盡可能全面地思考和匯總材料,最后進行科內匯報演講[10],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自覺主動地豐富專業知識、鍛煉研究技能、形成整體的生殖醫學認識[11]。而教師需要在研究生匯報演講的過程中扮演“學生”角色,針對其講述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困惑”,并要求進行深入剖析講解,循循善誘,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改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索未知。而后逐漸提高任務難度,直至由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提出研究主題并進行系統闡述,實現從學習者到求知者過渡,再成長為“勇攀絕頂”的探索者,最終蛻變為專業素質過硬的優秀生殖醫學生力軍。
現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為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變化,也掀起了教學方式更新換代的滾滾浪潮。不僅有移動微課、全息投影等層出不窮的新形式不斷加深學習的深度,更有公眾號、即時通信群等不斷強化信息網絡,拓展知識獲取的廣度[12]。在此背景下,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13]。在生殖醫學研究生的培養中,信息化教學也擁有著巨大的潛力[14]。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規劃,分節點錄制微課或選取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予以教學,單個課程以10 min內為宜,對某一重難點或操作技能進行多維度地分析展示[15]。學生可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終端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極大地提高了零散時間的利用率,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及地點限制。移動課程,以其靈活性大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率。此外,在觀看微課時,還可利用移動網絡實時查閱相關專業資料,及時捕捉、放大每一次思維的閃光[16]。
合理利用即時通信軟件的交流功能,使研究生不僅作為知識的獲得者,更能在教師及上級醫師的監管下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信息的快速交換中實現自我強化。例如,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理論、了解到的前沿進展反復琢磨,錘煉為深入淺出的介紹性短文,經教師評議后發表到面向基層醫生或患者的公共信息傳播平臺(如微信群、公眾號等),豐富其對生殖醫學的認知。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快速夯實自身專業基礎,更能實時獲得多角度的反饋,從而拓寬自身認知面和思維深度,形成學習、傳播、思考再到學習的良性循環。
將新興媒體技術融入生殖醫學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將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其靈活性、實時性、多維性和豐富性等諸多優勢將有效加速和強化后備人才的成長。
綜上所述,新時期生殖醫學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必然趨勢。以理論學習、臨床實踐、研究創新為教學縱線,穿插前沿科研成果分享、自主學習等模式,并有機結合新興媒體技術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對生殖醫學研究生進行系統化、多維度的鍛煉,培養更多人民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生殖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