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媛媛 劉小筠 王 碩 武麗麗 唐茂程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加快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方向、時間、任務和實施辦法,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職業教育已成為人力資源開發和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應該怎樣發展、為誰發展是職業教育人應時常思考和反思的問題。在政策加持和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的共同推動下,大規模發展職業教育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據統計,在一些新興領域和健康服務業中,約有70%的一線人員來自職業院校。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作為與健康服務業對接的職業教育類型,在實現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關鍵一環就是教材改革,尤其是大學生使用的教材不僅要包含專業知識,還要對接現實要求。
“崗課賽證”融合是指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教材構建時,結合專業從業人員的崗位職責、職業能力和工作任務的要求,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融合對接,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賽項內容與相關專業課程設置融合對接,實現“崗、課”融合、“課、賽”融合、“課、證”融合,優化課程建設效果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該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績效及綜合職業能力[1]。
“課證融通”模式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培養人才,推進以企業能力為導向,探索實踐了“課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典型的“賽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系統銜接,將大賽項目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大賽評價融入課程評價等,以大賽為引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山東職業學院探索和實踐的是“賽證課相通”模式,學校將專業課程與技能大賽、企業認證相銜接,以行業認證、技能競賽的能力和素養要求為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實現學生“課程教學—崗位能力—技能競賽—企業考證”的相通培養,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的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方案》提出,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與傳統教材相比,活頁式教材內容以多樣化的媒體資源形式提供,強調利用不同媒體的優勢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的各組成部分形成綜合的知識體系,從而為教學資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它為一體化專業課程量身定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把教材中的典型工作任務材料轉化為“自主學習材料”,最終以個性化、顆粒化的“一體化活頁學習材料”呈現出來。
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所帶來的成效是顯著的,能為產業增值,為學校、教師和學生賦能。因此,“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是國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同時也為“三教”的活頁式、教材開發提供新的思路[2]。
2019年國家頒布《高等職業學校健康管理專業教學標準》,提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意在于培養能夠勝任健康服務、健康管理、健康促進、疾病防控等相關領域工作,從事健康監測、分析評估、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膳食設計及自主創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行業發展與崗位需求來看,當前健康產業鏈過長帶來的多元化崗位需求,對高校健康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及教材標準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經調查研究發現,健康管理專業在專業核心技能教材中更注重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在構成中多以概念、原理、理論等學科基本元素為主,未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實踐導向、能力本位的要求,在結構編排與內容序化上未按照學生知識建構的內在規律進行設計。
近年來,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生產服務過程中被廣泛應用,由此帶來了工作世界的革命。隨之崗位工作任務、技術變革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健康管理專業教科書出版周期長、更新速度緩慢,新醫療、新衛生環境的廣泛應用等相關內容還未得到充分體現。
健康產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因此,職業教育中健康管理專業在發展中大有用武之地,其“教材”應滿足職業教育類型特點,這是培育健康管理專業人才研究和思考的重點。
在現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下,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活頁教材的發展應走一條教材與崗位需求、職業證書能力要求、職業技能大賽要求緊密聯系的路徑,在教材內容上逐漸解除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關注技術創新、新技術應用帶來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變化。因此,“課程教學改革—崗位所需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考證能力—技能大賽能力要求”的相互融合,對培養學生未來工作崗位所需能力具有促進意義,從而促進職業能力發展。
以健康管理專業“膳食營養與健康”課程為例,該課程將直接對接的職業發展崗位為營養師、營養配餐師、營養健康教育培訓專員等,經前期樣本調查,崗位需求量呈現擴增趨勢,以期為患者提供專業健康營養咨詢服務;在健康管理技能大賽膳食營養模塊比賽中,該賽道設置要求通常涉及慢性疾病膳食管理(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痛風、高血脂、腫瘤)、圍手術期膳食管理、圍產期膳食管理等,這是技能大賽對崗位能力要求的體現;在職業資格考證方面,該課程與健康管理師、公共營養師、國家注冊營養師、注冊營養技師等行業資格證有直接相關性,課題研究也將以不同資格證能力要求與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為研究對象[3]。
在活頁式教材的開發研究中,需針對市場行業新需求,充分兼容技能大賽、職業資格考證能力對于人才培養、教材設置的要求,并以此為研究對象,從實際出發,找準落腳點,使教材任務突出、單元對接明確。
通過配套數字化教學資源,將經典的紙質教材開發成新形態“紙質教材兼容多媒體平臺”的一體化教材體系。
如在進行膳食營養與健康課程教材設計時,根據標準要求,按照慢性疾病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病理、生理特點進行膳食管理,在企業服務相關工藝標準、服務流程,組織活頁教材、活頁筆記、工作訓練、功能插頁、自我評價等內容編寫。開展學校、企業、醫院三方關于膳食營養與健康、膳食營養與相關慢性疾病在營養支持、治療方面的實際應用研究。利用市場化需求,并根據醫院營養科接診病人的實際需求,確立如肥胖膳食、糖尿病膳食、高血壓膳食、高血脂膳食、痛風膳食、腫瘤膳食、圍手術期膳食、圍產期膳食等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崗位標準、崗位技能及膳食搭配要點。
在“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以基于工作場景的形式展現,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的數字資源,滿足“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新需求。
如在中醫健康管理適宜技術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適宜技術:刮痧、耳穴、艾灸等技術,以實景視頻展示的形式對各項技術進行手法演示、禁忌癥狀講解,作為教材的補充載體,更加生動、有效、全方位形成學習觸角,加強學生對課程的掌握;在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職業、健康狀況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開展活動內容可形成數字學習資源,不但可以形成有效活動,更可以作為學生實習、比賽、實踐中的參考形式。
綜合以上論述,高職健康管理專業基于“崗課賽證”融合背景和健康中國對人才的發展需求,需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力量,積極探索健康管理專業活頁式教材的開發路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健康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活頁式教材,使其內容對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流程以“工作活頁單”的形式呈現,同時設計啟發式問題促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重點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突出關鍵問題解決措施,最終使人才培養更符合健康服務業發展,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