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千千,劉南陽,吳陳娟,劉 平,代華冬,李振華*
(1.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 100091)
腸易激綜合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與排便相關,常伴有排便習慣(頻率、性狀)的改變。中醫學無這一病名,主要根據癥狀將其歸為“腹痛”“泄瀉”“便秘”等范疇。導師李振華教授,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治及科學研究工作已有30 余年,他認為腹痛、腹瀉、便秘為本病的主要癥狀,論治本病多從抓主癥入手,結合整體,辨證治療,現將李振華診治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1.1 疼痛性質分虛實 腹痛的性質首分虛實,其病機可總括為“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兩方面。
“不通則痛”屬實證,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二者共同參與人體一身之氣的運行和輸布,周學海說:“世謂脾為升發之本,非也。脾者,升發所由之徑;肝者,升降發始之根也”[1]。由于肝脾氣機不調,造成氣滯、寒凝、水濕、痰濕、血瘀等病理因素阻滯,而出現腹痛,因氣滯而痛者,用痛瀉要方調和肝脾;因寒凝阻滯經絡而痛者,用理中湯溫中祛寒;因水濕內盛,氣機不通而痛者,用當歸芍藥散健脾利濕;因痰濕中阻者,用溫膽湯理氣化痰;因血瘀內停而痛者,用丹參飲、失笑散活血祛瘀。
“不榮則痛”屬虛證,在此處主要包含氣虛不煦、陰虛不滋及陽虛不溫三方面。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無力以運,不能充養全身,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受限,故產生疼痛,治療用黃芪建中湯益氣補中,緩急止痛。《靈樞·五癃津液別》曰:“髓海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臟腑經脈均需要陰液的滋養,若陰液不足,失其潤養,則會引起各種疼痛,可用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陽虛不溫,陰邪內生,臟腑不得溫養亦會出現疼痛,如《丹溪心法·泄瀉》云:“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附子桂香丸。”
1.2 發作時間定臟腑
1.2.1 晨起腹痛與肝腎相關 晨起即腹部作痛而瀉,稱為“五更瀉”,多與腎陽虛、肝郁有關。《景岳全書》中說到:“蓋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之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當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瀉不止也。”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黎明是陰氣始衰、陽氣始發之時,火不暖土則脾陽不振,陽氣生發無力,陰寒之氣盛極,故腹痛水瀉不止[2],治療用四神丸溫腎暖脾。
黎明寅卯屬木,其時辰與肝相應,少陽之氣萌發上升,若是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則肝橫逆犯脾,導致腹痛而瀉[3],如《張聿青醫案》中所說:“然肝病亦有致晨瀉者,以寅卯屬木,木氣旺時,輒乘土位,……肝病而木旺克土,則木氣抑郁,多痛而不暴注。”此時用逍遙散合痛瀉要方柔肝補脾,祛濕止痛。
1.2.2 餐后腹痛多脾虛食積 餐后即腹痛作瀉者稱為“祿食瀉”,《癥因脈治》曰:“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經年累月,此祿食瀉之證。”此證多與脾虛、食積有關。脾虛運化無力,無法對飲食物進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則腸鳴腹急,常用快脾丸調和脾胃;因脾胃虛弱或暴飲暴食而致的食積,壅阻于中,易阻塞中焦氣機,脾胃功能失常則氣機升降失司,此時以消食化積為主,常用越鞠丸、保和丸等。
2.1 大便稀溏分濕盛下注、脾虛不化 脾喜燥惡濕,久居濕地、貪涼飲冷等外濕客脾[4],或久病損傷脾陽,運化無力,水濕內盛,流于腸間而大便稀溏,如《衛生寶鑒》中所云:“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治療多用五苓散淡滲利濕,“利小便以實大便”,酌情加附子、干姜等辛溫通陽的藥物,幫助振奮脾陽。
若脾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阻礙清陽之氣上騰,濕氣浸淫,清濁不分,下流于胃腸,使大便稀溏。濕邪重濁黏膩,反過來也會加重脾虛,此時應健脾化濕,常用參苓白術散、溫膽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等燥濕健脾,酌情加荷葉、葛根、蘇葉等清輕之品,鼓舞胃氣上騰。
2.2 便黏或排便不爽屬濕熱阻滯 《張氏醫通》云:“溏泄者,污積粘垢,濕兼熱也。”脾胃同居中焦,一臟一腑,一陰一陽,平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大量飲酒,使脾失健運,濕由內生,胃失和降,郁而化熱,脾為濕困、胃為熱擾,二者多相互影響[5],而形成濕熱之證。濕熱之邪重濁黏膩,易阻滯氣機,胃腸腑氣機不暢,排泄物和分泌物渾濁不清,出現便黏或排便不爽等癥狀,治療上運用清化法[6],常用溫膽湯、黃連溫膽湯、大柴胡湯等,酌情加冬瓜皮、秫米清熱利濕。
2.3 大便頻數分腎虛不固、下焦熱迫 腎司開闔,開竅于二陰,若脾虛日久,脾陽虧虛,久病及腎,損傷腎陽,固攝無權,致關門無度,滑脫不禁,此時應用溫腎固澀法,常用赤石脂禹余糧湯、二仙湯、四神丸等,同時應注意配合使用健脾的藥物,以便快速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7]。
若是邪氣郁結于內,日久化熱,下迫大腸,腸腑傳化失常,氣化不利,引發排便次數增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對于這種情況應因勢利導,張景岳認為“火郁發之”不僅僅是指用汗法,“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揭其被,皆謂其發,非獨止于汗也”[8],故此處治療用清法、下法,常用葛根芩連湯清泄腸道郁熱。
2.4 大便干燥分熱盛、陰虛、血虛 胃以通降為順,若胃失和降,消化吸收功能出現障礙,積滯壅阻,腸腑失調,邪熱與糟粕結于腸中,久則胃腸燥熱,損傷津液,大便干結,如《素問·舉痛論篇》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治應瀉熱通便,常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麻子仁丸等,同時,肺主宣發肅降,治療時不忘理肺,所謂“開上竅以通下竅”,李振華習慣用杏仁、枳實、厚樸等宣降肺氣。
《醫宗必讀·大便不通》說到:“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后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素體陰虛,或是年老體弱,陰液虧虛,陰虛則腸燥,大腸干澀,無法得到滋潤,腸腑失調而大便干結如羊屎,此時應“增水行舟”,滋陰潤腸通便,常用增液湯、增液承氣湯。
素體虧虛,或勞倦內傷、產后亡血,血虛而腸道失濡,傳導失司,糟粕滯留腸道,大便艱澀難出,應濡養精血以潤腸道,常用四物湯以養血潤腸。“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在養血的同時可酌情加入補氣藥以助生血,還應注意扶持中焦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9],藥物如黨參、黃芪、白術、茯苓、枳殼、蘇梗等。
2.5 成型便伴排便困難分氣滯、氣虛 《病因脈治·大便秘結論》曰:“諸氣拂郁,則氣壅于大腸,而大便乃結。”肝主疏泄,為脾胃正常升降的關鍵,情志不舒,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氣機升降失常,而大腸以降為順,以通為用,腑氣不通則排便困難。治應疏肝解郁,行氣導滯,常用四逆散合枳術丸,酌情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等潤腸通便。
中氣不足,氣虛推動無力,小腸無力運轉,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在腸中無法規律運行,如《靈樞·口問》中指出:“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治應益氣潤腸,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李振華在治療時喜重用生白術,《本草通玄》指出白術為“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清氣若升,而精微上逢,濁氣苦降,而糟粕下輸”,其多脂還能潤腸通便[10],且常與枳實配伍,強調補虛與行滯并行。
2.6 大便干稀交替屬肝郁脾虛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而達。”情志不遂使肝氣郁滯不痛,失其調達,影響脾胃升降,氣機不暢,壅于大腸,大腸傳化受阻而成便秘。或是木郁不達,肝橫逆犯脾,水濕并走腸道而出現大便稀溏,故便秘與便溏交替出現,其治療常用逍遙散或半夏瀉心湯合痛瀉要方加減。需要注意的是,在便秘次數偏多時,應調暢腸腑氣機,恢復腸道功能,不能濫用瀉藥,以免加重腹瀉;在腹瀉次數偏多時,應健運脾胃,復其升降,不能濫用固澀藥,以免加重便秘[11]。
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應在辨病明確后針對局部病變詳細辨證,準確地抓主癥,除了詳細圍繞本病的癥狀向患者問診,以了解腹痛、腹瀉、便秘發作時間及頻率外,還應關注患者的整體情況,局部與整體辨證相結合。《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肝郁脾虛是本病最常見的證型之一,社會心理因素被認為是重要的發病因素,本病癥狀的嚴重程度與焦慮、抑郁程度密切相關[12]。所以在治療本病時也要重視是否有與焦慮、抑郁的癥狀重疊,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囑其在生活中要注意調攝,保持舒暢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