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建
(新疆阿克蘇地區圖書館,新疆 阿克蘇 843000)
公共圖書館是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信息,提供查詢、借閱和相關服務,并開展社會教育,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前進方向,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公共文化陣地。本文旨在對更好地發揮公共圖書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決心實現自己的使命,在百年的不懈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的道路,創造了偉大的成就,鑄就了偉大的精神,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黨歷來重視黨史的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業績鼓舞斗志,指明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錘煉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推動全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建設更加強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堅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1]。
長期以來,我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立足自身職能定位,積極為黨的政治、思想建設服務,在對公眾進行教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方面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平穩較快發展,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03個,年度總流通56953萬人次。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中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黨員、干部、群眾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
在長期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搜集、整理、收藏了大量紙質圖書、報刊資料、紅色教育資源,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歷史、黨的建設、紅色文化、革命歷史人物傳記等著作和相關歷史文獻,一些公共圖書館設立“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圖書專區”“黨史圖書專柜”“黨史閱讀推廣專架”等,精選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中國共產黨簡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等書籍,以及《共產黨宣言》等經典馬克思主義著作,有效滿足廣大讀者對黨史學習的需求。
近年來,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加大多媒體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普遍建有智慧屏一體機、電子閱讀機、紅色文獻圖片展“云展覽”、綠色網吧,開辦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公眾號等,完善、提升紅色閱讀、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等豐富的多媒體音視頻資源,讀者能夠通過網絡在線查閱、學習相關書籍和資料,一鍵鏈接到共產黨員網、學習強國、黨史學習網站等,通過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開展沉浸式、立體式、體驗式的學習,豐富的現代信息化學習手段有利于讀者將黨史教育學習真正入腦入心。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公共圖書館內科學合理的圖書資料室布局、功能區劃分、舒適的桌椅沙發以及配套的無線WIFI、中央空調、茶飲設備等,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優雅舒適的閱讀環境。同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讀者群體,走進圖書館、使用圖書館,徜徉在書海中,學黨史、悟思想,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各級各類圖書館普遍設置讀書角、小型會議室、微信論群組、網絡平臺公眾號留言板等,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便捷、多形式交流和碰撞思想火花的平臺。此外,公共圖書館拓展服務方式,積極組織黨史學習各類有獎答題、專題講座、黨史文獻展、紅色誦讀、有獎征文等活動,為廣大群眾打造了黨史學習“充電補鈣”的新陣地。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更好地服務于黨史學習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一章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對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扶持”,從立法角度對加強公共圖書館規劃建設、政策扶持作出明確的規定。各級政府都應站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高度,圍繞繼承革命文化這一重點,重視公共圖書館的規劃、建設、發展,著眼于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黨史學習需求,多渠道對公共圖書館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改善、提升公共圖書館“硬件”“軟件”建設水平,完善以讀者需求為中心的全方位服務功能,創造良好的閱讀、學習、交流環境,提升綜合服務能力[2]。
公共圖書館應圍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保護、利用好現有紅色教育資源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黨史黨建類、黨史人物類、黨史文學紀實類、革命斗爭小說類、革命軍事類等紅色圖書、資料的購置、采編力度,將有關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利用開發,提高館藏紅色資源的供給能力。同時,積極研究、開發、整合本地黨史史志資料資源,從中挖掘紅色文化信息,提升其利用價值,豐富紅色館藏資源,助力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閱讀方式,公共圖書館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履行好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各級公共圖書館要圍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文化傳播、提升服務水平和讀者體驗,進一步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應用,以人工智能、5G、生物識別、VR虛擬現實等技術為依托,在圖書資料管理、服務、互動體驗上搭建智能化平臺;同時,還要把握信息傳遞新特點和新媒體傳播規律,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新聞客戶端、網絡直播、社交網絡群圈等,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推進黨史學習宣傳、紅色教育提升成效。
圍繞公共圖書館紅色資源最大限度利用,進一步做好紅色圖書資料館外流通工作,加大與黨史學習教育相關部門的合作聯動、共建共享,創新服務形式,采取流動圖書車、流動圖書站點、建設城市書房、農村書屋、聯辦圖書館(室)等方式,延伸圖書館公共服務領域,拓寬服務渠道,積極開展黨史教育、紅色閱讀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景區等活動,為廣大讀者提供均等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進一步利用好公共圖書館場地設施、網上平臺等資源,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展覽、宣傳長廊、專題講座、專題培訓、研討交流、經典誦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征文大賽等主題活動,多層次、全方位、互動式優化讀者服務,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教育氛圍。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公共文化陣地,必須進一步發揮其資源優勢和特殊作用,從多個方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