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軍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貧困戶外部因素以縣域國民生產總值(A1)、第一產業產值(A2)、第二產業產值(A3)、第三產業產值(A4)等4項指標表達。縣域生產總值反映出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三次產業產值反映縣域經濟結構。貧困戶內部因素包括貧困戶勞動力狀況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貧困戶勞動力狀況以戶“人均”勞動力數量(A5)、戶“人均”勞動力接受教育年限(A6)、戶“人均”勞動力年齡(A7)3項指標表達,分別表示家庭收入能力、勞動力文化素質和勞動力身體素質。
調查于2017年8月~10月實施,調查區域為河南省兩個國家級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C1縣、C2縣)和1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C3縣)。數據來源于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扶貧卡》。C1、C2、C3縣分別抽取貧困戶503戶、496戶、397戶,共1396戶,抽樣率為1:750。
1.1 貧困戶外部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3個貧困縣貧困戶外部因素與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具有關聯性,灰色關聯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縣域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第一產業產值。推進河南省精準扶貧工作,需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持續增加縣域生產總值。在穩定發展第一產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以此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縣域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使貧困戶擺脫貧困(見表1)。

表1 農戶外部因素與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1.2 貧困戶內部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3個貧困縣貧困戶內部因素與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均具有關聯性,灰色關聯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貧困戶“人均”勞動力年齡、貧困戶“人均”勞動力數量、貧困戶“人均”教育年限。推進河南省精準扶貧工作,應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組織,盤活現有農業資源,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效克服貧困戶“人均”勞動力年齡較大、勞動力數量較少的問題。加強職業培訓,間接延長貧困戶“人均”教育年限,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貧困戶“人均”收入水平。
2.1 全面振興縣域經濟。深入研究貧困縣資源稟賦狀況,制定各具特色縣域經濟振興方案,并付諸實施。要努力擴大貧困縣政府引領力量,引導工商企業“上山下鄉”,持續擴張縣域經濟總量。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總結推廣武陟縣等依托產業新城建設促進縣域經濟轉型的做法,以市場為導向,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將縣域GDP“蛋糕”做大,以此提升農民收入水平(見表2)。

表2 河南省C1、C2、C3縣內部因素關聯度及顯著性分析
2.2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以此解決貧困戶勞動力數量少、年齡大的問題。大力發展市場前景廣、比較優勢明顯、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生態特色產業,加快培育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特色小城鎮,解決大齡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2.3 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立足市場需要和生態資源優勢,以一產帶動二產、三產,實現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按照2015年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邀請國內知名扶貧專家及農業經濟專家,針對貧困縣類型,因地制宜做好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多類型產業融合,多元化主體推進,多形式利益聯結,健全產業融合推進機制,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程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2.4 努力擴大農民培訓。健全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提升現有勞動力技術技能水平,可有效緩解勞動力年齡過大的問題,亦可再造勞動力的年齡優勢,幫助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與此同時,通過發展農民培訓也可有效提升貧困戶勞動力的生產率水平,緩解因勞動力數量較少的致貧壓力。此外,立足農民需求擴大農民培訓,可間接延長貧困戶勞動力的教育年限,豐富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增強其脫貧致富能力和長效機制
2.5 改善農民收入結構。積極為貧困戶勞動力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使工資性收入成為貧困戶收入的主要渠道。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擴大貧困戶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總量,使其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補充。通過改善農民收入結構,持續提升貧困戶收入水平,實現“真脫貧”的長效機制。
1.組織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精神,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以脫貧攻堅成果檢驗主題教育成效。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第一書記村黨支部利用黨員大會、黨支部會議、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學習、研討和主題教育內容,保持脫貧攻堅的奮進姿態,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與做結合,把查與改貫,進一步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推動主題教育高質量深入開展。同時,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一體化推動各類問題整改“清零”,確保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2.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利用漯醫資源,做好精準扶貧。2019年村內建設新村室,在建設資金遇到困難時,學校黨委積極為村發展解決困難,出資五萬元,無償支援蔡莊村新村室建設,目前新村室建設各項工程基本結束,春節前即可搬遷。村民蔡衛民(化名)高位截癱,在輪椅上爬行25年,在學校領導支持下,依據其自身體質,結合本人意愿,2018年為其定制電動輪椅一個,切實解決其出行難問題,2019年又為其更換電池。
3.利用科技優勢,組織藥學系和食品營養系專家在大劉鎮專題授課三次,聽眾達300人以上。組織食品營養系、藥學系、基礎醫學部專家入村進行技術指導多達15次。利用基礎醫學部優勢在村內建設環保酵素項目,將村內生活垃圾收集后發酵形成有機肥和農作物噴灑溶液,有效進行生活垃圾再利用,并為村內提供發酵桶30個,目前項目進展順利。
4.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謀思路、做規劃、立項目。2019年,先后組織村干部外出到南陽西峽、許昌、新鄉等地參觀學習,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擴展致富門路。2019年持續做好食用菌項目,該項目2018年完成各項基建后,2019年6月開始順利生產出第一批平菇,6月13日市委書記蒿慧杰曾經給予高度評價。2019年9月第一批香菇也走向市場,第一書記積極聯系漯河市大型商超進行銷售,先后聯系市區三十多家雙匯專賣店和三家丹尼斯連鎖店入村考察并簽訂長期供貨協議。2019年為大劉鎮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2戶分紅合計17.2萬元,為蔡莊村集體收入分紅2萬元。目前已帶動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5人就業、殘疾人3人就業,解決附近村民40人就業。2019年通過村“四議兩公開”形式,利用村集體經濟土地和第一書記專項經費20萬元,建設食用菌大棚20座,占地七畝,目前各項建設完畢,已進入食用菌生產階段。該項目投產后還能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5人就業,能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帶來不低于兩萬元的收益。
5.積極與為村民農副產品尋找出路。第一書記積極利用各種形式為村內農副產品代言,2019年5月與漯河日報社聯系,組織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等入村,采用無人機等設備拍攝專題片,宣傳蔡莊村小吊瓜,利用漯河融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引起多家媒體關注,為村內30多萬斤小吊瓜尋找銷路,為村民增收多達十幾萬元。同時,也為村內香菇市場、平菇市場、無花果市場、番茄市場等打開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