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現代專利制度中關于專利權保護期限制度的主要目標有兩種:一種是發明者刺激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有效投資和積極性,促進創造發明的積極性;另一種是為了避免社會純福利的長期缺乏,從而避免革新主體的市場壟斷。由此可見,專利保護期限制度是調衡雙方利益的考量,是鼓勵創造和避免壟斷的矛盾結合體。具體而言,制造商希望通過該系統激發創新主體進行技術研發的積極性;也希望在專利技術完成后,相關信息能盡快被社會充分利用,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福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過專利期限的過度保護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作為專利保護制度的重要內容,專利權期限制度可以視為一個用來量化專利發明者與社會的總體福利關系的衡量工具。如果創新主體不能從技術革新中獲得預期的收益,或者研發只有成本,而不能獲得后期的收益,就必須大大降低研發者從事創新投資的積極性,沒有必要考慮技術的改善和優化。因此,法律應該對革新主體返還自身知識的活動設定期限保護制度,并作為評價專利發明者和社會整體福利關系的評價手段[1]。
專利保護期限制度的實質是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均衡。一方面,通過賦予創造者一定時間和范圍的壟斷權來維護其可得利益,進而激勵其研發創造;另一方面,通過對專利權期限進行限制,保證社會公眾能夠使用其發明創造,提高社會的總體效益。限制專利權的有效期,可以讓公眾使用發明,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益。因此,專利權的保護期限應該兼顧大眾和個人的利益,協調和把握“度”,以合理的方式確定專利權的期限。
在工業時代中,知識更迭速度相對緩慢,這便使得法律需要創設一種“壟斷性”的權利來激發創造者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否則,若僅僅依靠低成本的機械復制便會使得整個社會喪失掉創造活力的源泉。然而在當前的經濟知識體系下,這種“法律壟斷”的限制需要以全新的角度審視。知識信息的經濟時代注重對專利的使用、創新和再創造,在這個循環中要求專利知識以低成本復制,進而推動更多新知識能夠較快更迭創新,所以更加需要破除對專利權保護過度的限制壁壘,向“知識產權私權的公權化傾向”調整發展。專利權在當前亦迎合著司法的公法化國際趨勢與潮流,從僅關系到公民和法人的自身利益的民事權利慢慢轉化為與國家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經濟權利,將私權性與公權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根據這些規則,專利權可以看作是個人的權利,也可以看作是公共的權益。個人權利要確保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協調。以公益為例,應該保障特許許可,最終轉換為社會民眾共享的資源[2]。
專利權制度的實施會給創造發明者帶來收益利潤,但同時也會形成在一定范圍內的知識壟斷,使其使用價值的效率大大降低。而對其所造成的使用效率的降低,與社會所付出的成本成反比,浪費社會資源。因而為使智力活動所形成的商品盡可能減少因個體壟斷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有必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作出合理的期限規定,在個體和公眾之間尋求最大的效益保護點,確定出最佳的保護期限。
若把專利權視作社會的總收益和總成本的綜合比較。如果總收益大于總成本時,需要對私權進行保護;若總收益小于總成本時,則需要將私權公權化,解除公眾對專利權使用的限制。依據這種推定,我們可以認為,一項專利權能否作為私權受到保護可用下列函數來表示:K=f(Vp+Ds1-Cs-Ds2)。我們可以將Vp+Ds1視為某種專利權給予私權保護或者說予以產權界定后的社會總收益,將Cs+Ds2視作是該專利權給予產權界定后的社會總成本。據此,如果K>0,那Vp+Ds1>Cs+Ds2,則該專利權應受到私權的保護;若K<0,即Vp+Ds1, 圖1 專利權的最佳保護期 從圖1中能夠得出,與A點相關的時間橫軸的T點表示特定知識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最有效期限。T點存在的意義在于:在當前知識產權私權的公權化傾向趨勢下,它有效地解決了專利權既可屬于私權,又可視為公權的問題。T點的出現,在最有效的期限內,通過產權來定義鼓勵知識產品的生產,并由發明者在其獨家使用期限內獲得充分的收益。生產者對自己發明的產品的壟斷使用期限加以限制,專利權的保護期限一滿,相關知識產品就自動進入社會。通過公共分工,知識產品可以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和諧互動。 由于在專利的質量上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很難具體地進行計量,但維持專利的優缺點主要在于革新主體對此如何考慮專利收益成本的均衡。專利質量往往是創新主體的收入與維持,低品質專利的收益和成本難以實現均衡。發明創造主體很可能因為沒有達到預期收入而放棄繳納費用。不同專利的技術特征必然不同,因此,不同專利技術的生命周期、更新周期、預期收益、困難程度和社會價值也必然不同。這種特征差異將使發明創造人放棄專利。例如英特爾的創始人高登·莫爾曾說,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CPU更新能力將以18個月為單位翻一番。由于這種技術特點,一些專利沒有長期價值,革新主體不得不放棄專利。隨著科學技術的變化,技術的生命周期也變短,特別是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專利權創造和優化的主體主要是礦業企業、科研院所、個人和組織。這四類規模的差距比較大,工礦企業個體化,科研院所資金充裕。如果公司資金不足,則無法繼續維持專利費用的主體地位,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放棄批準。在這種情況下,發明創造可以由國家和社會來控制。例如科研人員申請特許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職稱考核和晉升的需要,不必考慮時間成本來維持。在此之上的目的性和價值性上的功利主義,使得專利權保護這一制度的實際價值大打折扣,會受到激勵體制影響,一旦激勵體制不在,權利人不愿也不會繳納年費來維持專利權的存續。 專利保護期制度的個人利益同社會的整體利益應保持在均衡狀態。故要提高專利技術水平,創新主體在專利研發中要刺激積極性和效率。必須防止創作主體的壟斷導致社會的純福利時間過長。專利的過度保護,會增加壟斷保護的社會成本,使公眾對專利技術獲得一方的不平等,并導致總成本高于總收入的不平衡。而過少的專利權利保護,則迫使技術過早地出現于公共領域,雖然其社會成本降低,社會收益大幅提高,但會損害其權利人的收益,使得其他想要進行專利研究的企業和個人望而卻步。在技術的經濟壽命方面,當專利技術的使用沒有利潤,或者其他技術的使用利潤更多的時候,這項專利技術自然產生,從而使經濟的壽命停止。當專利技術失去市場技能和價值時,維持這種狀態,增加不必要的費用,可造成資金的浪費。由此可見,這項專利的最長期限應與技術的經濟壽命相同,不能太長或太短,因此,優化專利保護期限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高專利委托標準,專利收入與成本的均衡不協調,社會成本較高。此時,發明創造主體應該承擔不以收入不均衡來支付成本費用的不合理的后果。在充分保護環境的情況下,專利的質量往往取決于發明者的能力。雖然還沒有完全確定,但只要提高權限授予專利的質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專利數量和速度。既能節約專利審查資源成本,又能有效地保護專利權。其次,需要加大因資金問題放棄專利的創造發明者的扶持力度。在資金耗費較大而無法繼續續費承擔情況下,專利維持費用有必要適度調整標準,可以對科學研究院和個人年度專利費用實施改革和免除政策,降低直觀的成本效益,根據價值和目的鼓勵發明者遵守專利的真實性,并不斷進行革新。 凈化專利技術銷售市場,優化專利實施、許可、轉讓,抵押和股權等政策和制度,有效保護專利權人利益,加強權利人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根據中國傳統的激勵機制,革新主體申請專利的目的和價值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傳統的激勵在對申請專利目的的影響較大。如果能在傳統的激勵制度的發展方面對專利保護進行變革,將會促進和改造發明者的主觀創新,目的是促進專利權以高質量,高標準發展,鼓勵國民創造投資收益和價值,激勵社會公眾創造投入的效益性和價值性。
三、專利權保護成本與收益的不均衡性
四、優化專利權保護期限的外部環境
1.協調專利權制度中其他制度與專利期限保護制度的關系
2.重視與專利權期限保護制度相關的其他制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