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平 肖 雄
(中共宜賓市敘州區委黨校,四川 宜賓 644600)
作為竹資源極為豐富的宜賓市敘州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竹產業的發展,制定了《中共宜賓縣委、宜賓縣人民政府關于竹和油樟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9月宜賓縣撤縣設區改敘州區),明確了敘州區竹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課題組采取深入實際調研、走訪的方式進行了調查,對敘州區竹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解,結合敘州區情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敘州區地處四川盆地南緣,長江上游,金沙江、岷江下游,地處川、滇兩省結合部。全區幅員面積2945平方千米,轄17個鄉鎮、街道。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溫度、光照、土壤、氣候等氣候適宜多種竹類生長,是宜賓市發展竹產業的重點區域。全區現有原生竹種40余種,主要有慈竹、硬頭黃、鳳尾竹、毛(楠)竹、水竹、巨龍竹、巨黃竹等品種,后先后引進麻竹、甜龍竹、粉單竹等多種品種,是全市乃至全省竹種資源較豐富的地區。截至2018年底,全區已建成竹林基地43.5萬畝,是宜賓市除長寧縣、江安縣外第三大竹資源區縣。竹林基地主要分布在岷江、越溪河、文星河、箭板河、關河等河流及其支流[1]。以商州鎮、龍池鄉、樟海鎮、觀音鎮、泥溪鎮、橫江鎮、蕨溪鎮、南廣鎮、柳嘉鎮、合什鎮等鄉鎮為主。區內原隆興鄉(現屬樟海鎮)2019年被中國林學會評為“中國竹業特色之鄉-----中國硬頭黃竹之鄉”。
2.1 第一產業。近年以來,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等項目實施,全區竹林面積大幅增加,竹林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得到提升。到2018年底,全區竹林面積達43.5萬畝,居全市第三位。全區竹資源最多為商州鎮,竹林面積達10余萬畝。比2005年的30萬畝增長45%;建成集中連片、優質高產的現代竹產業基地15萬畝。按竹品種分全區有慈竹16.3萬畝、硬頭黃9.6萬畝、鳳尾竹4.8萬畝、毛竹3萬畝、水竹2.8萬畝、巨龍竹2.5萬畝、苦竹1.3萬畝、佯黃竹0.6萬畝,其他竹林2.6萬畝。竹片產能約80萬噸,年產以慈竹、硬頭黃竹、雜竹為主的竹片約30萬噸,產值約1.5億元;鮮竹筍5萬余噸,總產值約2000余萬元。
2.2 第二產業。已形成竹建材、竹家具、竹食品、竹工藝等系列竹加工體系,以瀚森農林、橫江莊治芬專合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龍頭帶動竹林產業化經營,實施“ 竹板(竹型材)一體化”模式,重點發展原漿造紙、竹炭、竹纖維、竹型材、竹食品產業,延伸竹林產品加工鏈,提高竹產業附加值。竹產業小微企業“宜賓奇藝雕塑有限公司”“宜賓叁鑫食品有限公司”得以培養壯大,竹產品品牌“樟之藝”“三鑫”深度打造。
2.3 第三產業。我區近年來竹產區發揮竹林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竹+茶”“竹+菌”“竹+禽”等林下種養模式和竹旅融合模式,促進竹產業鏈向竹文化、竹旅游、竹康養及林下經濟等領域延伸,一批新產業和新業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8年成功培育“新渡口農家樂”等5家竹林人家,竹林人家農家樂總數達25家。
2018年,全區積極加強科技支撐力度,與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工研究所、四川省林科院、市林勘院、市林科所簽訂了合作協議或建立了實質性重要合作;引進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莫開林等4名高級人才來敘州區支持竹產業發展;引進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獲得者文宏等組建大師工作室;與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工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搭建竹產業研發平臺。
我區的氣候和土壤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十分適合竹類的生長,全區竹林覆蓋面積已高達43.5萬畝。但是竹林的資源大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帶,以家族分散經營的竹林為主,受到當地農村勞動力的缺乏、竹區公路工程建設的滯后、竹林生產和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的不足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竹林的經營和管理都是粗放,種而不管、該砍不砍,致使其單產率相對較低。從全省的情況來看,竹材平均年畝產僅1.5噸,我區的情況也正如此,竹最高年產能不可能超過80萬噸,而實際采伐的竹量僅30萬噸左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全市成規模的竹加工企業以宜賓紙業為代表。但敘州區內存在小型竹加工企業在觀念、體制、管理和市場應變能力上不能適應轉型升級的要求,經營機制過死,管理水平低下。2017年僅商州鎮、龍池鄉的400余家小型造紙作坊、加工企業因管理水平差及環保不過關全部關閉。
1.1 培育高質竹林資源。首先,按敘州區竹產業現實情況和規劃布局及市下達植竹造林任務,重點在橫江鎮、商州鎮等6個鄉鎮完成2.2萬畝新造高質量竹林基地建設任務,打造完成關河流域萬畝紙漿竹林示范基地項目。其次,區內其余各鄉鎮結合自身條件和實際,實施竹林更新改造和豐產培育。對病害、老化、地產竹林等實施更新改造,堅持新造與低質低效林改造相結合、采伐跡地更新及四旁零星種竹相結合,科學培育以慈竹、硬頭黃竹、鳳尾竹、佯黃竹為代表的材用竹林,適度培育以毛竹、斑竹為主的筍材兼用竹林,不斷滿足竹食品、竹漿、竹纖維、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工藝品生產對竹資源的多元化需求。
1.2 推進林下生態種養。充分利用優良的竹林生態環境,采取輪種、輪養等方式發展林下種養業,提高竹林基地綜合效益??茖W確定竹下種養品種、種養方式、種養密度和輪換周期,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結合區域實際,重點發展林下重樓、黃精和白芨等中藥材半野化栽培,發展竹蓀、木耳、大球蓋菇、羊肚菌等人工與仿野生栽培,推廣竹下家禽生態放養。
2.1 開展就地初加工。立足竹資源豐富的重點鄉(鎮),依托竹業企業、專合組織、經營大戶,按“1—2萬畝竹林基地布設1個初加工點”的思路,合理布局竹材、竹筍就地初加工點,有效降低原料運輸成本。竹材削片、拉絲、編席等集中加工點按竹資源分布基本合理建成,竹筍去殼、清洗、冷鏈倉儲、烘干等集中加工點適度具備。
2.2 提升傳統竹加工業。通過優化布局、改造設備工藝等措施,著力推動竹筍加工、竹人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藝品等加工業調整產品結構、擴大優質產能、增加綜合效益。利用人們習慣和喜歡使用竹家具(含竹日用品)、竹工藝品(含竹編)的優勢,依托區內現有企業的發展竹家具竹工藝品生產,運用現代技術研發生產環保、美觀、精巧、實用的新型辦公、居家、裝飾、包裝和學習、游玩等竹家具、竹工藝品,滿足人們多元化需求。
2.3 培育新興竹加工業。依托區域內瀚森農林、橫江莊治芬專合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小微企業“宜賓奇藝雕塑有限公司”“宜賓叁鑫食品有限公司”,加快培育和引進創新型企業,引導現有竹加工企業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支持竹纖維材料(工程材料、紡織)等新興產業和麥竹精、竹葉黃酮、竹汁濃縮液、竹醋、竹酒等系列飲品和保健品發展,增強發展新動能。
3.1 完善竹景區景點與森林康養基地基礎設施。按照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要求及時落實森林城市、森林鄉鎮、幸福美麗創造型新村建設等目標要求,結合敘州區的實際與規劃,加快推進橫江鎮“省級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樣板基地建設”工程。結合宜賓市“宜長興美麗鄉村百里翠竹風景線”打造工程,加快線點內竹林公園、竹林濕地、竹林康養基地或鄉村竹林景點的竹林景觀培育以及游步道、停車場、供水供電、接待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設,完善多元化住宿、特色化餐飲、便捷式購物、個性化康養等服務設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竹林人家農家樂實現總數增加、服務提升。
3.2 豐富竹生態旅游與康養特色產品。利用區內已經形成的“百里翠湖”越溪河、“宜長興美麗鄉村百里翠竹風景線”、龍溪谷森林康養基地、幸福公社森林康養基地、石城山省級森林公園、隆興鄉長灘河等景區,積極開發完善以竹林觀光、竹業體驗、竹林生態教育及竹文化品鑒為主的生態旅游產品。利用城郊竹林公園和鄉村竹林景點,推出“一日游”“周末游”或“家庭游”等短線旅游產品。深化竹文化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培育一批主題鮮明、品位較高、綜合效益較好的竹文化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竹產品品牌“樟之藝”“三鑫”深度打造。依托竹林康養基地的竹林生態、醫療服務、保健養生、休閑運動等資源,加快推出一批以特色療養、度假養老、休閑避暑為主題的竹林康養產品。
4.1 完善市場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專業市場。結合敘州區各鄉鎮竹資源實際,在竹業重點鄉鎮,結合農貿市場建設竹材、竹筍、竹制品交易區或交易網點,促進竹產品自由流動。二是構建“互聯網+”營銷體系。鼓勵支持竹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等竹業經營主體,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營銷體系,建立連鎖經營加盟商和產品銷售配送中心。三是建立竹業經濟運行信息系統。依托信息平臺,建立完善面向全市、全省、全國的竹業基礎信息系統,為竹農、企業、專合組織及時提供竹產品市場需求、價格動態、物資供給、發展規劃、扶持政策、技術咨詢或市場預測預警、電子商務、期貨交易等信息與服務。
4.2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區政府要統籌財政資金,加大投入力度,針對竹林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研發、規模企業發展,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增加竹產業發展的再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