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琳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0)
高校生是我國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其日常言行深受網絡環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管理帶來的不便,也讓高校思政教育落實舉步維艱。事實上,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目標具有相對一致性,二者在工作對象、工作內容等方面也有重疊。因此,在高校中基于教管結合方式培養高素質人才十分可行。
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都以高校生為服務主體,前者以思想引導、提升學生思想品質為重點;后者不僅包括思想引領,還包括團建、就業指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如此,這兩項工作的任務目標也較為一致。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是高校思政教育還是高校學生管理,都有利于引導學生言行與思想,在高校生成長中發揮引導、糾正、規范的關鍵性作用,所以推進二者結合十分可行。
對于大部分高校而言,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都以單打獨斗的方式開展,未與高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融合,雙方也并未有交叉。為此,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脫節問題嚴重,更無法實現優勢互補,打造“1+1>2”的局面。但從工作優化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十分必要。在實踐中,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是踐行以人為本原則、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同時,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也是提高學生管理、思政教育時代性、針對性、靈活性與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對于高校而言這種教管結合模式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1]。
在高校發展過程中,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將表現出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工作質效。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相輔相成,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兩項工作都變得更加簡單,可以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路徑,也能豐富學生管理手段。在實踐工作當中,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能深化工作的實效性,可以為切實、有效、針對性推進日常工作提供輔助。
第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在高校中,大部分學生都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耐心,甚至表現得較為抵觸。但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在學生管理環節潛移默化地推進思政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抵觸,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政觀念和言行標準。從高校生成長的角度來看,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能成為推進他們綜合素質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的重要力量[2]。
第三,有利于推進工作創新。在高校中,思政教育單一化、學生管理行政化問題始終存在,工作方法的滯后性較為嚴重,難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要求。面對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日益嚴格的教育與管理要求,高校必須結合時代特性持續推進工作方法創新。而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就是實現工作創新的重要方式,推進這種教學與管理強強聯合的工作方式時,高校職工可以根據實踐經驗獲得更多靈感,將會為進一步實現工作創新奠定基礎。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各自為政的情況較為普遍,相關工作人員只專注于本職工作,雙方鮮少交流。在思政教育方面,方法單一、觀念落后、覆蓋不全等問題始終存在,而且許多高校都缺乏高水平思政教師,在教育環節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學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在學生管理方面,許多高校并未重視學生管理問題,導致學生管理制度不健全、學生管理內容不全面、學生管理重點不明確以及學生管理質效難提升;在高校發展中,學生管理工作浮于表面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僅對學生發展十分不利,更阻礙了高校朝著更高目標發展。
在工作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人員各自面臨不同的發展困境,但他們之間也有許多共性的問題需要面對。比如互聯網為高校生思想與言行帶來的巨大影響;多元價值并存與信息開放背景對高校生的影響;高校生對個性化的過度追求以及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等。不僅如此,工作理念、方法的單一性、落后性以及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問題也屬于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困境。對于高校職工而言,解決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現實問題,是提升工作質效的現實要求,也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維持高校穩定運行的關鍵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環節,高校生應始終居于主體地位。為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將學生利益視為工作推進的前提,將增強高校生獨立性、綜合素質、核心競爭力為工作目標,將為學生提供必要服務視為工作理念。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效用,深受從業者工作理念影響,只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肯定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定位準確、工作正確。
新時代的高校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十分看重自身的平等地位,厭惡抵觸不平等。因此,傳統的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方法并不適用,更無法獲得學生的支持與配合。為避免重蹈覆轍,在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向學生釋放平等、尊重、友善、關愛的信號,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礎獲取他們的支持,然后基于師生配合更加高質高效地完成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比如將“以人為本”設定為工作準則,在學生管理中充分踐行這一原則;積極構建“朋友型”師生關系,有效調節師生地位,以更加平等尊重的方式開展師生互動;積極推動人性化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代替傳統剛性管理,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在獲得高校生配合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學生的特點,實現更符合高校生個性化需求的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降低工作推進難度。
對于高校生而言,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融入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前,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發展,為高校生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學生的言行思想都在使用互聯網終端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在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過程中,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生的干擾是工作人員難以攻克的難關,減少不良信息干擾、凈化網絡環境、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是思政教師與學生管理者共同關注的事情。
為此,在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時,高校教職工應該強調網絡環境管理,從凈化監管的角度出發強調源頭控制,為高校生提供安全、綠色、積極的用網環境,以便于加強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比如搭建屬于本校學生的網絡交互平臺,利用信息過濾技術、攔截技術、防火墻技術等加固平臺“防護網”,杜絕不良信息進入;加強社交平臺上的輿情監控,以網絡平臺為陣地開展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推廣,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和影響力,提高思政教育時效性;強調師生交互的信息通道建設,以匿名郵箱、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多種手段實現不見面的師生交流,讓高校生放松戒心,使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的結合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最重要的是,高校必須嚴守網絡輿論陣地,著力提升學校公信力,并強調意見領袖作用的有效發揮。在展現信息技術教育優勢方面,教師可采取翻轉課堂形式開展思政教育。比如利用慕課平臺,組織學生掃碼進入線上課堂,然后由教師提問、學生競相陳述觀點的方式開展互動式教學,基于信息技術打造符合高校生話語方式與思維特點的教學模式,通過授課方式革新推動思政教育創新。
首先,高校教職工需要結合思政教育需要和學生管理要求,創造適用性強、學生易于接受的校園文化內容,從而擴充現有校園文化體系,從根本上豐富校園文化。比如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結合傳統文化、社會公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個人品德建立健全校園文化架構,強調校園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政治性和導向性,營造有利于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的良好校園氛圍,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學生思想言行做好準備。
其次,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應用過程中,高校教職工應該融入更多的心理學元素,通過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實現校園文化引導與影響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思政教師與學生管理者需要在工作中準確分析學生心理,從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強化心理學知識應用,從而通過開展實踐工作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以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習和生活。
最后,在實踐工作當中還需要推進思政文化活動與課程教學之間的有效銜接。以清華校園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藝術作品展”為例,此次作品展既是清華美院學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作業展示,又在吸引大量學生和游客參觀的過程中發揮著校園文化建設作用,更成為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絕佳載體;基于這種類型的思政課,高校生可以從思政教育內容中找到藝術創作的切入點,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歷史的理解,從而讓思政教育階段的“因材施教”原則得到徹底踐行。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將進一步提高兩項工作質效,為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管理提供保障。對于高校而言,無論是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都必須具備時代性、先進性、靈活性和服務性,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結合時,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踐行以人為本原則,強調信息技術運用、校園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