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冰
(寧夏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0)
本文通過對寧夏技工院校產教融合的調研,從目前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了寧夏技工院校產教深度結合的相關對策。寧夏技工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有利于實現寧夏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與寧夏企業需求側的匹配和適應,使寧夏技工教育更好更快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更好地服務于寧夏產業發展,服務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發揮技工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的功能。
由于技工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缺少完整的制度保障和經費投入機制,導致部分技工院校對產教融合工作執行力缺乏、操作過程流于形式。部分企業在產教融合中投入了一定的費用,但是沒有達到實際的預期,影響了企業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企業選擇放棄或中斷與學校的合作。還有部分企業雖然參與到產教融合過程中,但是價值取向存在較強的功利性,并沒有秉承服務于技能人才培養的目的,而是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輸送到企業,使學生變成創造利益價值的工具。這樣的合作與最初產教融合的目的南轅北轍[1]。
目前我區絕大多數企業考慮到技工院校學生的技能技術尚未成熟,直接參與項目生產流程,企業需要承擔較大風險,因此,拒絕與學校深度合作。技工院校師資方面普遍存在一是部分技工院校教師自身專業理論水平不夠精湛,同時,缺少專業技能和專業群所應具備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指導不能準確合適地將企業生產實踐與實訓課程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與設計,使得學生的實踐技能與企業所需不相匹配,達不到企業生產標準。二是大部分技工院校未建立專業教師團隊,在技術領域同專業的教師人數少,教師之間互動性與互補較差,理論和實訓教學與技術研發過程中進展單一,效果甚微。
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與企業生產發展不相適應,表現為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技工院校依賴于傳統的辦學模式,在課程設計上不愿意走出舒適區,學生在進行專業對口就業時也沒有較多更好的選擇與發展空間,從而影響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對口的狀況。雖然部分技工院校能夠對社會經濟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做出正確的判斷,開設相關的專業與課程,但是由于自身傳統的職業教育理念,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缺乏創新能力,不能夠完全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產業改造和升級,企業的生產技術跟隨著國家政策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對于技能人才要求越來越高,部分行業技工學校由于培養技能人才層次低,導致與企業合作產生結構性矛盾,校企合作無法深入進行。
技工院校要結合寧夏回族自治區所屬區域特色產業需要,樹立與產業對接的技能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有效的方式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產教深度融合中。一是依據區域優勢產業發展趨勢,改變技工院校辦學方向,發揮技工院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同時,產業發展也將帶動促進學校的發展。二是技工院校面向寧夏特色產業制定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使培養的人才能夠主動精準地服務于區域產業的調整與發展,運用產教融合平臺,對寧夏特色品牌的產業進行深入了解,掌握相關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狀況,使技工院校區域特色的技能人才培養直接對接寧夏特色產業發展,緊跟寧夏特色產業的結構調整,緊跟產業的技術進步,形成學校與企業的雙向合作,實現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與寧夏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
構建科學運行機制,完善健全政策法規保證技工院校與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及時規避和解決出現的問題。政府部門應該為主導指導技工院校產教深度合作,搭建技工院校、企業與相關部門三方面的共同合作平臺,積極引導企業加入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雙方共同承擔職責深化產教融合。政府通過介入的方式有效解決技工院校產教合作中資金困難,采取設立技工院校內涵發展專項資金、技工院校產教融合專項資金等專項經費的投入、政府資金直接補貼企業或通過一定比例地減免企業稅收的方式扶助技工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同時,組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教深度融合委員會,建立企業人力資源與所需技能人才培養融通的數據交換平臺,通過全區技能人才綜合數據的有效對接,共同研究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通的措施和政策,實現精準的技能人才培養。有效機制的運行使技工院校與企業產教深度融合的同時,技工院校完善了辦學條件,加強自身內涵建設;企業不僅進一步提升參與產教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在產教深度融合中梯隊式培養了自身所需的后備技能人才,達到寧夏技工院校與企業產教深度融合的雙贏。
專業的教師隊伍能夠有效地促進產教的深度融合。技工院校需要大力引進有高素質的實操課程教師。一是學校可以通過制定制技工院校師資專項培養引進計劃,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同時,組織許多優秀教師到先進省份進行對口學習,讓技工院校間師資充分交流。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豐富的教師資源,從著名企業內選取優秀的技能人才進校任教,指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踐活動,對教師的技能教學工作做出相應的指導。讓技工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加適應企業的工作,技能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更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三是技工院校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主動參與到產教融合深化發展之中[2],針對自身技工院校專業側重開發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和校本教材,作出貢獻的教師可以給予獎勵。四是技工院校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提升教師的能力,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技工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培養技能人才的導向基礎,要依據企業職業標準進行課程的開設,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完成企業與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的對接。一是學校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需要根據企業的職業標準,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與設置,以就業方向為指導,按照企業的崗位,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內容。二是學生專業技能學習內容和過程,應當與企業崗位工作流程進行相互結合,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加順利地適應企業工作流程。企業的職業標準也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不斷變化的,學校在對課程內容調整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綜合性課程內容安排,要求教師在實際課堂之中以產教融合為主線,采取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等具有較強實踐能力“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企業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產品等各方面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三是課程的開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性,積極改變過去只依靠視頻圖片傳授知識技能,更多地開設實踐性的課程,學校與企業循序漸進的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生產部門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深入到企業的生產環境、生產工藝環節中學習、成長,從開悟技能的精髓中精進,從大國工匠精神中激發學生學習鉆研、探究技能的積極性。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緊密結合,形成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的“人才共有、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辦學制度;以大型企業辦學主體,建立大型企業和技工院校聯合的技工教育集團,共同開發技工教育資源,運用“互聯網+教育培訓”模式、課程資源開發、技術輔導等工作,督促技工院校的院系與企業車間、班組結對子,建立校企合作的學習團隊,通過多種教育培訓服務供給,為企業職工提供終身技能發展服務;鼓勵技工院校積極參與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啟集團化辦學、引企入校、企業辦學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將校企合作開展情況納入技工院校評價體系,對校企合作成效顯著的院校在招生計劃安排、學籍管理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
開展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面向企業職工開放技工院校一年以上非全日制學籍注冊通道,執行彈性學制,通過工學交替、校企雙師聯合培養預備技師和技師。支持技工院校創建或與企業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組織技師研修,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項目等方式合作培養培訓高技能人才。聚焦自治區新產業、新職業、新能源、新材料發展方向,大力開展技師研修交流,開展企業技師培養培訓。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升級加速、社會產業分工不斷細化。教育與產業這兩大因素,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分離狀態。落實產教融合政策是我國職業教育(技工教育)目前改革的核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技工教育產教融合直接影響到技工教育技能人才培養的方向與質量,更會直接地影響到社會就業,影響到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本文根據寧夏技工院校的具體情況,從困境與對策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度的探究,為更好實現寧夏技工學校產教深度融合,提高技工院校服務寧夏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