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濤
(中共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委黨校,山東 濟寧 272000)
實現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是一個綜合系統。鄉村振興既要頂層設計、綱舉目張,又要“解剖麻雀”、典型推廣。任城區既要高度重視都市圈對鄉村振興的龍頭牽引作用,又要以高新技術為第一動力,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全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從國際和國內經驗來看,鄉村振興是鄉村和都市的完美融合與無縫鏈接。在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鄉村和都市是渾然一體的,呈現出高度的同質化和均衡化。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純凈鄉村論”,要求保存鄉村高度的原始風貌、極力剔除一切現代元素,試圖建設與現代文明相割裂的所謂“世外桃源”,機械理解鄉村的內涵,拒絕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有“孤芳自賞”般的“清高與傲慢”,有“躲進小樓成一統”般的“閑適與自閉”,僵化地看鄉村振興;另一種是“城鎮中心論”,過度拔高城鎮作用,過度強調城鎮化。鄉土中國是基本國情,是鄉村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提供勞動力、糧食蔬菜飲用水等基本生活資料;沒有鄉村,城市就會枯萎;鄉村是水,城市是魚。鄉村擁有城市所不具有的生態功能,鄉村是城市功能的疏散地和承載區[1]。
都市和都市圈是生產生活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地域發展成熟度的客觀反映,是信息和資源高度聚集地。鄉村與城市,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交相輝映的。鄉村與城市高效對接,能快速融入城市,跨越發展階段鴻溝,分享城市信息、技術、資源等集聚規模優勢,與城市融為一體,承接都市和都市圈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鄉村與城市在市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就業創業機會等方面的連點成面,實現現代智能技術的指數效應和快捷安全[2]。
日本等城市化高度發達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城鎮,迅疾擴張都市圈,把鄉村人口快速集聚在城鎮,這些國家也迎來了黃金時代,城鄉社會發展總體比較均衡。美國計劃在2050年建設11個超大都市圈,從美國地圖上看,這些都市圈分布相對均衡,中東部多一些。美國70%的居民和就業機會均聚集在這些都市圈中。屆時,美國社會的發達程度將達到新的層次。日本城市化開展較早、程度較高,僅東京、名古屋、關西三大都市圈人口已經達到6600余萬,占日本1.26億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東京都市圈13000余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3.5%;人口達3700余萬,占全國人口近三分之一;GDP達到全國的70%,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東京都市圈已經圍繞中心區域形成環帶狀布局結構,各環帶狀區域功能定位清晰明確,有效緩解了“大城市病”。
一是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有效國土面積卻比美國少20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人口總量和人口密度均為美國的4倍之多。我國城鎮星羅棋布、規模較大,中國40多年快速城市化進程,使都市和都市圈發展迅猛;二是小農戶經營,如“小帆船”點布大海。美國是大農場模式,是農業“航母”。我國小農戶經營不規模、不經濟,其抗風險能力、核心競爭力、調適能力較弱,很多是靠老天賞飯吃,更需要都市和都市圈提供持續而強大的“收購力”。打破鄉村“一畝三分地”、“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維,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3]。
都市農業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復雜系統,是城鄉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標,都市農業最鮮明最突出的就是經濟功能,上海、廣州等地發達的都市農業對改善經濟結構、增加經濟總量、提升經濟活躍度十分明顯,政府部門對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青眼有加、高度關注。一些地方,對都市農業的衍生功能,如傳承農業文明、增進社會公益、養生醫療康復等重視不夠,品牌打造創意欠缺。
科學技術是都市農業的第一源泉。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發達的都市農業,都依賴于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日本都市農業類型多樣、形式靈活,兼顧收益、養生、醫療、休閑、觀光、生態、體驗、教育、實驗等多種功能,日本農業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于都市農業,足見其科技發達。東京的高層大廈樓頂和地下廳室,蔬果廣布、花香繽紛,成為城市“瓊瑤仙境”,有效緩解了“熱島效應”。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方面,荷蘭的精細化農業、以色列的灌溉農業、法國的環保生態型農業、新加坡的高科技農業、德國的社會生活功能型農業,均值得學習借鑒。
任城區轄涉農鎮街7個,建制優化后農業行政村248個,農村人口53.18萬人,農業用地面積59萬畝,耕地面積52.7萬畝。任城區堅持品牌、質量、效益并重,著力打造休閑旅游農業引領區、綠色生態農業樣板區、農業“新六產”發展先行區、智慧信息農業試驗區,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顯著成果。
依托任城產業、資源等特點,制定實施了《任城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5-2030),總體發展布局“二帶帶動、四區聯動”。 與都市建設發展相協調,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產業,重點建設了長溝三韓、安居南劉、唐口大流店、喻屯城后等一批無公害、生態型蔬菜種植基地。積極推動二十里鋪忠誠農業草菇、雙孢菇工廠化栽培,加快李營林下經濟發展。全面實施高產創建工程,糧食產量穩定在7億斤以上。形成濟寧興隆物流、山東中盛中央廚房為核心的任城國際農產品現代流通產業集群,形成果品、蔬菜、肉類、糧油、冷凍產品、淡水魚、農副產品等穩定供給體系,綜合年交易配送量達到300萬噸,可滿足濟寧城區及周邊居民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任城區花卉業發展主要有三種形態:一是綜合生產、物流的花卉交易市場,主要以濟寧萬花苑盆景花卉有限公司為代表,經營花卉主要有蝴蝶蘭、鳳梨、杜鵑、茉莉等;二是具有綠化美化功能的苗木,玉蘭、海棠、碧桃、紫葉李等花灌木最受歡迎;三是零散經營的小規模花卉市場[4]。
持續扶持發展“稻+”產業,以喻屯西周3500畝片區為核心,穩步推進稻蝦、稻蛙等綜合種養集中連片發展,目前全區“稻+”產業生態種養面積發展到3萬畝;以惠生農業、喻輝農業、誼宏農業為龍頭,推動小龍蝦、運河岸大米倉儲加工設施建設,“稻+”產業形成了生態種養、產品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喻屯甜瓜、長溝葡萄、三韓西紅柿、大流店草莓等向都市精品農業轉型發展,實現提質增效。加快畜禽產業品質化發展,形成南部水禽、北部生豬、城郊奶牛養殖的新布局。示范推廣加州鱸魚、黃顙魚、南美白對蝦等名優品種,都市型生態漁業、休閑漁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著力打造京杭大運河休閑產業觀光帶、太白路西沿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帶,依托全區50余個農業生態園、特色農業基地,大力發展休閑生態型、觀光體驗型、消費終端型、休閑養生型四種休閑農業模式;培育發展了百果園、惠生漁業公園、五羊坡生態園、四季牡丹園等10大休閑農業園區;著力建設了喻屯濱湖水鄉鄉村振興示范區、唐口大流店現代農業綜合體、南水北調長溝運河風景區3大休閑農業片區,逐步實現農事體驗、休閑旅游與餐飲服務一體化發展,每年吸引20余萬游客觀光旅游和休閑采摘。推動李營苗木花卉產業與休閑產業有機結合,實現“森林+旅游”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都市型休閑旅游示范帶動效應[5]。
打造“任城農業+”品牌集群,建構任城農業“生態運河岸、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營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任?你品嘗”平臺,圍繞特色農產品品質,突出發展精品產業拳頭產品,重點培育了運河岸大米、三韓西紅柿、喻屯甜瓜、大流店草莓、長溝葡萄5個農產品區域特色品牌、20個企業產品品牌;建設了“任?你品嘗”優質農產品種植基地10處、“濟寧禮饗”品牌農產品生產基地10余處,20余種農產品入選“濟寧禮饗”品牌產品目錄企業,忠誠蘑菇、守旺蔬菜獲省級知名品牌農產品。大力推動品牌農產品實體化運營,著力打造“任?你品嘗”運營平臺,以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持續打造“任?你品嘗”區域公用品牌產品開發和包裝體系,樹立品牌新形象;發放農產品合格證110余萬張,全程抓好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到88個。積極開展任城優質品牌農產品“進商超、進社區”工程。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新型交叉產業;是朝陽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任城區位居濟寧都市圈中心地帶,是“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第三名。任城區平原廣闊,氣候溫潤,人文薈萃,交通便利,農業發達。任城區對標廣州、上海等都市型現代農業先進地區,走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