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聊城 2524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城市發展規劃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發展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人員要牢牢把握過去城市發展的進度,根據實際效果,總結發展經驗,得出最佳發展路徑。再發現相應的問題之后,工作人員要根據規劃發展規律,分析解決方法。
城市土地規劃屬于一種常見的規劃工作,通過該項工作,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改善環境中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需要使用相應的管理方法,整合土地規劃范圍,合理地使用手中的土地資源,結構化的開展土地規劃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標準,同時,保護各方的收益和社會效益,輔助城市結構化發展,優化城市結構。隨著土地利用率的提升,能夠有效地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促進城市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1]。
隨著城市發展,土地經濟發展要求不斷提升,為了增加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要促進土地資源規劃工作的開展,增加居住面積,緩解住房壓力,實現更多的市政工程,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還能促進道路建設,降低城市交通高峰期的壓力。這些方面得到改善后,能夠保證城市的經濟發展穩步前進,加快城市運轉效率,保證城市經濟發展的持續性[2]。
土地資源規劃工作直接影響土地利用率,對城市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合理的城市土地規劃能夠提高城市建設效率,從而降低城市建設成本。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夠緩解城市用地吃緊的問題,從而穩定樓房開盤價格,配合住房政策,能夠有效降低周圍城鄉人口的購房壓力[3]。規劃過程中涉及一些實地考察工作,通過合理的規劃考察,政府能夠了解基礎設施的使用率,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市政工程中的基礎設施分布進行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規劃有助于城市土地資源配置,科學地分析土地與建設用地轉換的收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4]。
土地規劃工作還要考慮人民的生活、出行便利,相關部門要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先進思維,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基礎,合理安排建設工作。在規劃過程中,要避免大范圍施工的局面,防止施工中產生過多的灰塵、有害氣體和噪音等工程污染,將施工對人們生活影響降到最低。相關部門要合理規劃人們日常需求市政工程的建設密度,提高人們的出行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規劃過程中還要考慮教育、醫療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分布,從而促進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平均分配的發展。
由于土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土地資源的運用更加科學合理,只有保障土地利用得到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保證土地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土地資源實際利用率的有效提高,逐步實現土地資源結構的優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規劃過程與經濟發展速度與城市規劃不相適應,規劃工作與發展存在不平衡。城市規劃與相關子規劃工作屬于不同部門、編制規劃起點不同、標準不同,二者之間的差異增加了城市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不足。城鎮土地不足和耕地面積下降加劇了土地緊張狀況,舊城區改造工作增加了大量的空地浪費,郊區規劃用地未得到合理利用[5]。
信息統計是一項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完整的信息能夠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我國的城市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地區對土地的使用情況掌握不夠完善,一些基本的數值上存在偏差,不能明確土地利用的價值,在規劃工作中因為信息的缺失導致規劃工作不夠合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規劃不合理,導致許多設施集中,不能滿足周圍人們的使用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相應的核查機制,也會降低信息準確率。有些規劃工作的起始部分就有問題,導致后續規劃工作誤差逐漸增大,在后期的規劃和施工中,誤差遠超于實際。也有一些單位缺乏相關的統計技術,許多統計速算模型的影響因素不全面,在生搬硬套下得出了錯誤的結論[6]。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推廣,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生活環境問題,一些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工作沒有考慮到環境因素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只考慮經濟發展效益,在開發區建設工廠,這樣做會影響新區的發展計劃,很可能造成新區污染,導致后續一系列的建設都受到污染的影響。還有一些規劃人員沒有考慮到環境保護問題,為了城市的結構符合傳統發展規律,平山填水,在其他地方造山造湖,浪費了極多的自然資源和建設資金,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效果。
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全面發展觀,就要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切實推進城市規劃工作,大力開展和推進城市土地建設用地規劃。推動產業細致的調整,切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總體規劃優先地位。我們要根據經濟建設的要求和發展規律,注重環境因素,根據地區特點了解群眾意見,改善建設中不合理的內容,切實地落實監督工作,促進監督規劃的完善,讓人民成為土地利用規劃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經濟發展才是土地規劃利用工作的根本目的,隨著發展經驗的積累,人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展經濟才是持續發展城市化的前提,經濟水平不到位,盲目地擴大城市只會增加城市發展風險。由于發展第一要義是經濟,因此,在發展建設過程中要把規劃土地工作作為重點保留的項目,由有關部門統一建立規劃小組。規劃小組對土地利用進行綜合分析,從開發和盈利和利用的角度出發,建立土地應用基礎,在規劃過程中要考慮污染等問題,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7]。對復墾城市土地等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規劃,力求城市土地與耕地的利用處于平衡狀態,同時,考慮環境以及社會兩方面的利益。通過改進土地管理機制,加快改革和創新工作,從而減少耕地管理中的問題。規劃人員不僅要科學地分配土地資源,還要全面地挖掘土地自身的附加價值,盡可能地節約土地,調節農業耕地與城市建設之間的主要矛盾。
例如,在建設用地的規劃中,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周圍環境的給排水系統和綠化設施,與建筑給排水系統相結合,減少排水和儲水設施用地。這樣做不僅能夠增減少建筑土地資源用量,也能將建筑給排水系統與城市排水系統結合,建設更加智能的排水系統,促進該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發展。
工作人員要建立完備的城市利用土地數據系統,牢牢把握各項數據,結合實際,有條不紊。資料完善后,了解哪些土地是規劃以外的未用地,提高已有土地利用率。工作人員要收集當地的土地資源資料,與測量單位合作,了解實際用地中的使用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收集有用數據,合理地開展規劃工作[8]。在規劃過程中,要根據數據和統計資料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證城市的長期發展不受影響。工作人員也可以將一些閑置用地暫時性地用在規劃建設中,用來存放相關建設材料,開展種植試驗等工作。例如,在城市拓展規劃中,規劃人員要考慮規劃地區周邊以及未來進一步開展環境的整體效果,合理安排學校和醫療建設的密度,如果周邊存在一定的資源,可以暫緩拓展計劃,按照醫療和教育資源的輻射范圍,減少規劃建設面積,將部分規劃面積劃分到下個建設時期中。這樣做能夠保證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促進資源分配公平。
生態文明建設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這些工作內容,人們能夠實現相應的生態環境發展目標[9]。例如,在規劃工作中,工作人員要考慮環境因素,將工業發展區域集中,以便開展集中的環境管理。設計人員還要合理利用原有的環境資源,可以將原來建設或者自然中的水體圍成公園,對原有的山體進行開發,豐富人們的生活需求。
綜上所述,土地管理人員要根據土地利用規劃,進一步開展土地管理工作,為相關法規的完善提供理論依據,通過各種先進技術,增加土地利用率,盡可能實現完備的城市配套功能。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資料的把控,實現更多精確的規劃方法,通過環境的保護,促進城市發展與自然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