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延安
(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1000)
作為世界公認的歷史文明古國,我國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建設不斷發展,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都面臨著消亡的危機。現如今,各地區相關部門采取了各種措施來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依然存在忽視保護以及偏重申報等問題。其中發展旅游業是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方法,通過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確保開發與保護同時進行,在收獲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還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保護。對此,各地區需要充分利用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優勢,并對相關的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與利用,以此來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建設。
從旅游客體角度分析來看,非物資文化遺產中包含著很多的民族文化基因,可以充分體現出當地人們適應自然以及獨特的審美情趣。在欣賞與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人們可以對當地民間文化精華進行全面了解,掌握當地文脈,獲得良好的地方文化體驗[1]。而從旅游主體角度來看,現如今,全球旅游、民族旅游以及文化歷史旅游等活動都可以體現出人們內心的“懷舊”需求。作為地方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滿足游客的文化體驗需求,還可以作為寶貴的旅游資源進行傳承。
旅游業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一定的動態化保護作用,它可以將活態文化利用動態的方式在當前社會環境下保存下來。在旅游業發展期間,可以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集和匯聚,市場機制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打破了傳統停留在口號呼吁上的保護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經費與產權的大力支持,使其能夠在現代化社會環境中繼續傳承與發揚。也就是說,旅游業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渠道[2]。
國內相關學者曾經表明,通過欣賞與消費文化資源,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匱乏現象,還可以促進文化的繁榮與創造。具有明顯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旅游產業中重要的吸引物,將其應用到旅游業開發當中,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同時,這也是讓人們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價值的有效渠道。在此基礎上,人們的保護意識會明顯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得到弘揚與傳承。
從本質來看,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審美活動,不僅包含文化消費,還包括文化創造。伴隨著新時代旅游業的不斷開發,部分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藝術、神話傳說以及音樂藝術等幾乎被世人所遺忘的文化活動得到了重新挖掘,并通過旅游業讓游客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有所了解,激發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帶動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豪感,最終可以自覺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通常情況下,民俗旅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3]。例如山東省是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較早的省份之一,國際風箏節早在1984年就開始舉辦。而且博物館與民間藝術館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主要形式。比如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楊家埠木板年畫陳列館等等。這些都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雖然旅游開發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體開發利用比較成功,但是從旅游開發深度與廣度方面來看,依然有待提高。
合理開發旅游商品,能夠對地區旅游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并收獲理想的旅游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別豐富,開發出的旅游商品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濰縣年畫、紅木嵌銀以及濰坊核雕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當地風俗民情。然而,從當地旅游景區實際觀察中可以發現,因為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商品并沒有得到精心設計,對手工藝品自身的文化價值造成了極大的扭曲。此外,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市場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都是批量生產的,在不同的景區隨處可見,久而久之,這些商品就會缺乏新意,最終導致游客大大減少。
節慶活動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地域特色,旅游帶來的吸引力很強,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對地區整體旅游業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分析當地節慶旅游活動可以得知,文化節每年都會定期舉行,而且每年舉辦的形式基本一致,過于形式化[4]。另外,很多過度的商業化宣傳對當地旅游產業的形象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遭到了破壞。很多文化節活動雖然名聲很響亮,但是因為缺少積極策劃與宣傳,導致在舉辦幾屆之后就因為經濟較少而取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沒有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宣傳。
我國很多地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并且具備鮮明的地域特征,是一種十分優質的旅游資源。在當地各種民俗節慶活動開展過程中,通常伴隨著很多商品交易與藝術表演,這些都是游客十分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在當地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將民俗節日作為主題,比如蒸月念月祭月、撲灰年畫等等。通過這樣的旅游主題活動,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宣傳當地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繼承。
通常情況下,民間工藝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地方特色,所以各地區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來開發各種旅游紀念品。在此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讓游客親自制作手工工藝品,來提高旅游體驗,在保留傳統制作精髓的前提下,對制作流程進行適當地簡化,讓游客能夠隨著自己的心情制作工藝品。比如白溝泥塑的制造過程就十分簡單,并且蘊含濃郁的地方特色,造型也十分別致,可以用來開發相關的旅游紀念品,并讓游客親自參與到制作泥塑的過程中,從而打造出良好的手工藝術品旅游體驗品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控制旅游紀念品的質量,杜絕批量生產。在開發旅游紀念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游客的喜好和當代工藝品的發展潮流,加強文化體驗設計,充分挖掘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將其中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文化元素重點體現出來,使游客都能夠沉浸在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類藝術品的魅力當中。另外,旅游紀念品還具有溝通情誼的作用,游客也可以購買紀念品來贈送親朋好友。
文學、音樂、體育以及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都可以借助主體班表演活動的形式。在此期間,可以依靠當地著名景點來舉辦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表演活動。目前,各地區文化和旅游局與當地教育局共同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并在當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不僅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影響力,同時,也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速度,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學主題表演活動來展示華夏文明的起源,重點凸顯當地的文化特色與中原風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很多商業元素,將創意元素添加到旅游商品當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宣傳手段,不僅可以提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的市場吸引力,同時,還可以滿足當代旅客的消費需求,在此過程中,可借鑒世博會個展覽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展示,充分吸取其中符合世博會要求的文化時尚元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出的產品能夠滿足當今社會的生活需求和人們審美精神需求,此外,還要不斷發揚其中蘊含的文化支持,還要緊緊貼合市場發展規律,將民間傳統技藝與技術資金、時尚創意以及市場營銷結合在一起,以此來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的附加價值。
總而言之,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進行保護,能夠明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如今,部分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都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略了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導致很多文化遺產開發過度,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遭到破壞。對此,只有在保護非物質遺產安全性的前提下,對旅游資源進行大力開發,才能使其成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得到重要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