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黨校,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
三壩鄉瓦刷村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習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落實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會議精神和省、州、市關于扶貧開發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34455”瓦刷村扶貧攻堅總體思路,即圍繞“脫貧、摘帽、增收”三大目標,突出群眾主體,按照“州負總責、部門支持、資源整合、市抓落實”四位一體工作路徑,堅持“對象精準、措施精準、項目精準、責任精準”四項基本原則,實施“扶持生產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素質提升就業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大扶貧導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生存環境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重點工程,創新精準扶貧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瓦刷村打贏扶貧攻堅戰、與全市同步建設成為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按照瓦刷村“脫貧、摘帽、增收”總目標,圍繞扶貧攻堅示范村、綠色產業富民村和民族團結和諧村的戰略定位,集中項目、集中資金。到2016年,實現瓦刷村全村農民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使貧困村成功摘帽;通過后三年鞏固提升,到2020年,瓦刷村實現貧困戶“五通五有”、自然村“四有”、行政村“四有”的具體目標。
三壩鄉隸屬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距香格里拉市區119公里。瓦刷村屬于山區,主要地形為山地。海拔在1900米至2600米之間,屬邊遠貧困高寒村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典型的自然立體氣候,瓦刷村適宜種植的農作物隨海拔變化而有所不同。村內居住民族主要以納西族為主,藏族、漢族、回族共同聚居。受高海拔、低氣溫的影響,瓦刷村土地貧瘠、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較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戶經濟收入渠道狹窄,村內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留守老人、兒童所占比例比較大,因病、因殘、因學致貧情況突出。在2015年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中,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 70戶248人,致貧原因主要以疾病、殘疾為主。2019年全村共有3戶貧困戶,13人,其中,因病致貧2戶10人,自身發展力不足致貧1戶3人。2020年3戶未脫貧戶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3%,下降到2020年的零。
2015年以來,瓦刷村按照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通過幾年的努力,全村人居環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已在2020年實現脫貧。在瓦刷村實施精準脫貧過程中,以下幾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為方便群眾出行,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之下,自2016年起,對入村道路、村內入戶道路實施共計47公里進組路硬化建設及組內道路硬化,全村8個村小組入村、入組道路硬化全覆蓋,實現通達通暢,基本解決農民出行難、產業發展難問題;村內道路入戶道路硬化全覆蓋,衛生整潔。為改善住房條件,自2018年開始瓦刷村就實施了人居環境改善,全面保障貧困人口住房需求,改善全村農戶的住房條件。為保障飲水安全,自2016年起建設安全飲水項目建設。解決部分村組的農田水利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全面提升村里的公共服務設施。瓦刷村新建村內活動,建設籃球場,建設太陽能路燈,建設垃圾焚燒池,使全村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為保障通電通信,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實現全村通10千伏以上動力電建設,接通上網絡寬帶,實現全村4G信號覆蓋。
一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集合瓦刷村的實際,以短期產業和中長期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合理布局產業,以實現建檔立卡戶家庭經濟的穩定持續增收。發放兩次特色產業資金,用于發展種植養殖業,增加農戶的收入,并結合整鄉推進項目大力發展花椒種植,以保障農戶的持續增收。二是以合作社為載體,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以“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提供種苗、訂單回收、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勞動力務工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全覆蓋。
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按照每戶貧困戶都要掌握至少一門實用技術的要求,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為培育貧困群體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累計開展了水電工培訓、種養殖培訓、護林員保潔員培訓、田間管理培訓等4次,五年來累計實現勞動人口轉移就業2120人(其中建檔立卡412人),實現戶年均增收1萬余元。
一是嚴格“一評三審三公示”程序,分類施保、應保盡保、動態管理,累計落實農村低保468人。二是落實健康扶貧政策。2015年以來,由政府代繳貧困家庭新農合(含大病保險)共計20.019萬元,新農合綜合報銷補助23.17萬元,大病保險報銷共5.41萬元,發放醫療補助金共13.92萬元。對全村70戶261人貧困人口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新農合和大病保險100%參保。瓦刷村現有一所村級衛生室,配備2名村醫。大病、慢性病、特殊病家庭醫生簽約送診率達100%;三是落實教育扶貧政策。落實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享受生活補助資金和學生營養餐改善補助,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工作要求,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送教上門1名,確保義務教育階段無學生輟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四是落實養老政策。符合條件貧困家庭人口參保率達100%,已享受養老保險人數343人,使村民的養老得到保障。五是落實殘疾人救助。完成了瓦刷村殘疾證辦理及殘疾人梳理核查工作,兌現了殘疾人救助政策。全村共有持證殘疾人94人,其中47人享受“兩項補貼”。六是落實生態扶貧政策。按時足額發放退耕還林(草)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積極落實公益崗位政策,安置鄉村公益崗111人,其中生態護林員66人。
作為一個邊疆少數民族村落,三壩鄉瓦刷村脫貧攻堅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而言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總結其中的經驗可為精準扶貧成果的鞏固具有借鑒意義。
由于受歷史原因、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瓦刷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返貧率高,經濟發展層次低,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根據瓦刷村新一輪貧困戶建檔立卡統計,截止2015年11月,全村共有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227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2%,其中住房面積低于80平方米的農戶28戶,因病致貧農戶12戶、48人,因殘致貧農戶2戶、9人,因學致貧農戶12戶、53人,D級危房戶1戶,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農戶8戶、25人,因異地搬遷致貧1戶、3人。可以說三壩鄉瓦刷村脫貧攻堅取得勝利背后離不開當地干部的共同努力,當地干部始終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等媒體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監督扶貧開發攻堅行動計劃的良好氛圍,讓群眾充分享受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做到公開、透明、民主。規劃推動過程中注重喚醒村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自覺,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方式將村委決策轉化為群眾的意愿,讓群眾做主,靠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調動群眾積極性,充分吸收貧困群眾意見,明確群眾的主體地位,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幫助,群眾自我發動、自我管理、自我實施”的項目建設新路子。
三壩鄉瓦刷村成立由包村領導任指揮長,駐村工作隊長和總支書記為副指揮長,駐村工作隊員為成員的扶貧駐村工作隊,定期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及時學習并落實各級文件政策精神,五年來共召開會議學習和研究扶貧工作113次;嚴格按照“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的工作原則,瓦刷村共有包村領導1人、州市鄉掛包部門3個共42人分別掛幫貧困戶,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攻堅隊伍力量,明確了工作分工、職能、職責,扶貧工作隊長期駐村保障了工作的推進;對照貧困對象認定標準,嚴格按照“三評四定”程序,對初選對象逐村逐戶核實,嚴格執行公示公告,主動接受各方監督,確保全村貧困對象精準;嚴格貫徹落實貧困對象有序進出管理辦法,及時進行動態管理,真正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
一是組織引領。目前,瓦刷村共設置6個支部,農村黨員120人,瓦刷村以“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整合資金150萬元,實施項目3項,扶持發展5家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提供種苗、技術培訓、訂單回收、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產業組織化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瓦刷村集體經濟收益達5萬元以上。瓦刷村加強組織引領,當好帶領群眾謀發展奔小康引路人,人心齊,泰山移喚起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心氣和干勁,扎實的黨建促脫貧,打造一支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的黨員干部扶貧隊伍。正所謂,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扶貧工作中,黨員干部只要做到了人到、心到、感情到;產業發展上,做到了措施到、效果到,就能很好的詮釋著基層黨組織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主心骨和領路人角色。二是黨員帶頭。共有3名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通過成立合作組織、建設種養殖基地等形式帶領70戶農戶發展產業,通過“支部創業帶富”,由少數小康向多數小康提速,帶富的效果更加明顯,進而加速建成小康社會。三是轉變觀念。深入開展“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主題教育活動,支部每月開展一次主題黨日,利用“萬名黨員進黨?!奔訌婞h員培訓。俗話說:“學到老,活到老”,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習對于普通人來說是相伴終生的事情,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汲取知識、獲得技能,對于廣大黨員來說,學習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黨員利用云嶺先鋒、學習強國APP軟件、觀看新聞聯播、村村通廣播,利用閑暇時間學習知識,黨員群眾思想素質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