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俊雄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期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過程中,不斷選擇、融化和整合中外優秀文化思想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先進文化的綜合體[1]。從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我黨走過百年征途之際更是歷久彌新,是新時代新征程的新青年個人成長應汲取的充足養分和精神動力。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滲透著歷代革命者的哲學思辨、人文情懷和軍事思想,是凝聚和激勵青年大學生的重要精神源泉。深入而全面地推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舉措。當前階段的黨員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點任務落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四史”學習教育上來,而紅色文化是貫穿“四史”學習教育全過程的經典文化。當前,“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的青少年一代,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趨向模糊”,因此,重構和深入發掘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并將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過程,是高校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任務。
1.1 重構紅色文化內容,提升教育效果
當前的大學生課程體系中,線下思政課仍是思政教育的主體,不斷提高線下思政課程的教育效果尤為重要。因此,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加強教學研討,精準定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拓展教學思路、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通過重構紅色文化、豐富教學語言,來打破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模式,增強思政課程理論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黨史教育中把黨組織一大時期的50余人比喻為“史上最強創業團隊”,進而剖析關鍵人物在其中的具體分工和重要貢獻,通過符合時代特征的語言抓住學生的眼球,提升教學效果;在黨的創業史授課中可以通過重構歷史,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讓學生從歷史中“悟”出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真諦。
1.2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
要達到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緊跟潮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逐步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嘗試課堂主角從教師轉變為學生,教師在課堂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教學的娛樂性。例如,開展辯論課堂、開展課堂主題詞接龍發言、開展退伍學生軍旅生涯經歷分享會等。
1.3 師生項目共建,提高大學生科研能力
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接受方式大多是被動的,缺少主動學習、社會調研和深入研究,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著大量紅色文化相關研究課題或科研項目。思政教育工作者嘗試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相關課題和項目中來,手把手指導學生如何開展社會調研,撰寫課題申報書和成果論文,是大學生提高科研能力,深度了解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徑。
步入新時代以來,科技革命帶來的紅利使大學生群體自帶互聯網屬性,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幾乎是100%。手機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學生不僅僅在課余時間使用手機,在線下的思政課堂中也時常玩手機。學生思政課堂使用手機現象屢禁不止,但也從另一方面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探索教育新途徑的研究契機。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充分開發利用新技術和新媒體,彌補第一課堂在教學上的趣味性,以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第二,基于當前網絡上的紅色文化碎片化、內容缺乏整體性、無法形成系統體系的特點,高校可以通過構建系統化、體系化、多元化的紅色文化教育新媒體,不斷開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第三,高校應建立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和管理團隊,借助新媒體的高強度互動性,正確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新媒體學習。還可以通過創作以紅色經典為主題的闖關類競賽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讓新媒體在學生群體的學習中形成慣性、黏性,不斷提高影響力。第四,依托各種班級QQ群、微信群,定期傳播正確價值導向的紅色文化主題微視頻、微動畫、時政熱點推文、先進事跡推文等內容,不斷引導大學生的紅色傳承理念和家國情懷,讓大學生充分“浸潤”在紅色文化之中,真正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第五,高校要建立校園紅色文化輿情監督機制,通過專業技術、專業團隊的實時把控,及時發現新媒體上的不良言論和錯誤導向,保證新媒體正向價值觀傳播導向。
3.1 紅色文化與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性融合
高校的校園環境建設是反映辦學質量的一個直觀指標,因此,高校也越發重視校園環境的建設成果。校園環境建設往往蘊含著各大高校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校園環境建設得好不好,不能單從“美”的角度進行評價,還要從文化傳承角度進行考量。紅色文化經過歷史沉淀而歷久彌新,在校園環境建設過程中應得到充分認可和重視,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應充分融入紅色文化這一重要元素,讓大學生學習生活在充滿紅色元素的校園內,是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的基礎保障。例如,提高校園各類雕像中偉人、革命先烈等紅色元素的比例,新建的文化廣場、教學樓、運動館、報告廳等的建設和命名中注重紅色文化融入,圖書館建設中考慮開辟紅色文化專區,建立校內四史學習教育基地,在校史館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加大紅色文化的融入比例等。
3.2 紅色文化與校園宣傳陣地的體系化融合
高校的校園宣傳陣地從形式和類別上看相對比較豐富,主要包含學校各級網站、校報、校園電視臺、廣播臺、公眾號、微博、各類宣傳欄等,但在各類陣地的協同配合和統一管理上缺乏體系思維,碎片化、同質化、無計劃性的問題普遍存在。這也導致宣傳陣地在紅色文化宣傳和教育的效果上大打折扣。因此,建議高校應建立校級宣傳陣地的統一管理機制,對各宣傳陣地的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形成計劃性、互補、協同的工作機制,實現宣傳陣地在紅色文化宣傳中“1+1+1>3”的效果。
3.3 紅色文化與社團活動的創造性融合
正如列寧同志所言:“開化不只是靠書本,還需要依靠改革的力量沖擊才能達到最終目的[2]。”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社團活動是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傳統形式的紅色文化活動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真心實意地參與,如何通過改革來創新形式,創造性地將兩者融合是關鍵突破口。鼓勵學生對紅色經典進行再創作,開展紅色題材的微電影創作、紅色經典動漫創作大賽;組織話劇社開展紅色題材話劇巡演,在高校各類迎新晚會、畢業生晚會中隆重推出;開展“紅歌月”大比拼;在學生禮堂開展紅色電影展播和觀影分享會等。通過契合大學生興趣、與時代接軌的特色活動實現紅色文化與社團活動的創造性融合,讓大學生深刻體會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魅力,提升大學生群體對紅色經典的參與度和認可度。
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說是遍布我國的每個角落,每個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紅色資源,只是挖掘和宣傳的程度存在差異。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高校與地方的共建,開啟紅色資源開發的相關課題和項目立項,組織大學生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挖掘和提煉當地的紅色資源,建立高校在地方的紅色教育基地,并可更進一步研究當地發展紅色旅游的實施建議,提高高校實踐育人成效的同時提升高校對社會的服務水平。
紅色文化在共產黨成立到革命取得勝利再到步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過程中歷久彌新,不斷繼承、豐富和發展,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陣地,必須不斷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探索更貼近當代大學生特點、更符合新時代發展趨勢的教育模式,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