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芳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0)
人才興國,實業興邦。隨著我國工業化建設的開展,我國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將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同時,還要與教育信息化相結合,緊跟時代潮流,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授課手段,讓學生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努力推動信息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職業教育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場所,對于社會人才的培養有積極的作用。在教育體制深入改革的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正確迎接機遇面對挑戰成為當前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雖然我國的教育體制進行了深入改革,但是我國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管理理念仍然較為落后。學校內部制度不明確,部分學校存在制度形式化,學校的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對制度的落實。對于學校管理人員的管理職責不明確,學校管理人員的管理職責較為模糊,造成學校內部管理混亂。這樣的情況就會引發教師不重視教育等現象。另外,大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學習氛圍,沒有創新管理機制,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不利于學習技能,無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大部分學校基礎設施不健全,在數字化社會的背景下,教育部要求職業院校也應當建設數字化校園,但是由于學校教學管理層對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院校達不到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水平,例如,學校缺乏多媒體智慧教學設備和虛擬仿真教室等信息化設備建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將豐富色彩的信息化內容引入課堂。另外,學校內部缺乏校園網的建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僅依靠講義和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沒有依據現代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信息化教學,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教育,在畢業后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與職業教育的目的相背離。
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培養學生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領路人,如果教師本身缺乏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專業技能,也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職業教育信息化。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職業教育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會制作簡單的課件或是放映課件,他們自身缺乏信息化的專業技能,因此,無法制作微課和課程的錄制工作,這也導致學生信息化教育水平不足。并且大部分職業教育的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缺乏未來規劃,這也導致教師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進展不順利。
職業院校要樹立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可以通過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來促進教育理念的提升。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同時,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專業技能,從而為畢業后的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要,積極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不斷豐富自我認知。
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可以通過培訓、進修等方式,讓教師了解信息化理念、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術,從而推動信息化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還要學習信息化技能,將教學內容以信息化的手段表達出來,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提高。另外,為了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專業的信息化教學團隊對教師進行培訓,培養一批信息化水平較高的教師,推動教育信息化在職業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若想在時代發展中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必須將信息化與職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更新職業教育管理理念,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