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雯雯
(博興縣政務服務中心,山東 濱州 256500)
“互聯網+政務服務”概念出自政府工作報告中,旨在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之間數據的共享,使企業和個人在辦事時,既可以避免因各類因素而多跑腿,又可以禁察非法,使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更有平等機會辦好事。在“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變得有可能,但是在實踐中,如何保障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效力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鑒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意義。
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來說,管理工作中呈現出部門繁雜、管理服務內容單一等特點,具體如下。
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部門主要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為主,但是在實踐中的管理參與部門,則不局限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而是縣級及縣級以上公共就業對人才服務的機構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授權的單位。正因如此,當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是相對繁多、雜亂的,未能實現統一。流動人員無論是存放檔案,還是找尋檔案,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另外,當前人事檔案管理往往是用人單位保管,后由用人單位委托機構進行保管,這使個人難以明確檔案放置的確切位置。
近些年來,人事檔案管理部門雖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踐中,各級人事檔案管理部門的實踐工作并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相互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使全面、開放、共享的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滯后,進而影響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如此,在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中,信息管理局限于傳統用人機構和相關部門的使用,難以滿足民眾的信息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政務服務中心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目的在于打破當前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僵局,實現多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繼而為人民和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優質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注重社會化管理的轉變,則是打破原來人事檔案受制于用人單位管制的僵局,使其滿足當前人才流動和競爭的實際需求,從而有利于人才流動發展,進而有利于社會的進步與法治。因此,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應打破原本存在的地域限制,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管理檔案的社會化檔案管理中心[4]。這樣一來,流動人員就可以進入檔案管理中心自主地申請檔案轉入和轉出,不再存在任何壁壘。另外,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進行社會化管理,可以實現檔案內容的動態管理,及時地更新檔案本人的新信息,這樣可以促進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核心是信息共享、數據公開。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進行網絡化管理,可以實現現有人事檔案數字化轉變,從而可以實現人事檔案在特定網站通過一鍵登錄的方式進行辦理。當然,在網絡化實現中,要明確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可以采取地區向全國推進的方式實現統一標準的目標。如建立人事檔案歸檔口,隨后將個人過程檔案登記到人事檔案的歸檔口,并將人事檔案管理的接口接入全國人事檔案管理中心,同時,將流動人員人事資料錄入到人事檔案中,并且要進行電子檔案備份處理,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的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真正便于群眾居家查閱人事檔案。另外,“互聯網+政務服務”理念明確了三項要求,分別是凡是可以在網上直接辦理的事項,都不能要求群眾到達現場進行處理;凡是可以在網上共享的資源,就不可以讓群眾反復提交材料;凡是可以網上辦理的檢驗審核信息,則不能讓其他單位重復提供。針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來說,應參照上述三相要求進行管理,但在網上申請查閱或者轉移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這個過程的實現具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依據“互聯網+政務服務”理念來轉變檔案管理思維,有效提升檔案管理服務水平。
“互聯網+政務服務”目的在于跨區域數據信息的共享。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進行個性化管理,可以實時更新和豐富現有人事檔案內容,通過個人工作、信譽等內容在人事檔案中的更新,能夠實現不受地域限制跨部門的人事檔案管理。同時,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進行個性化管理,可以不斷地擴大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覆蓋面。另外,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及社會功能不斷完善的背景下,針對我國大量農民、無業人員尚未建立人事檔案,要求加快建立與之相關的人事檔案,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人事檔案,這樣一來,各行業要想掌握相關人員的信息時,只要在規定條件允許下查閱當事人的人事檔案,即可獲得相應的信息。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項漸進式過程,要求與時俱進地做好相關工作,并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社會化、網絡化管理,才能實現人事檔案資源共享,從而有利于檔案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進而有利于政務服務中心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