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蘭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3)
“經濟法概論”是財經類高等學校各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的重要基礎理論課,主要針對財會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而開設。課程旨在根據專業的需要,向學生傳授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認識經濟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擴大學生的知識體系,理清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經濟法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知道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經濟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增強個人法律理念并能具有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記提到,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思政教育應更有指向性和針對性,而其他課程教育也要與思政課程同方向改革發展,形成協同效應。因此,推進本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思想政治工作指示的回應,亦是把握教學育人與責任,實現各類學科課程與思政課程能夠方向一致、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意在德智教育相互統一,能夠一定程度上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相互隔絕的狀態,避免“孤島效應”的出現,推動在“立德樹人”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本課程作為包括會計、金融、工商管理等多個專業的基礎課,涉及專業面廣泛、授課人數也較多。因此,將課程教學思政化,能讓更多的學生以此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提升思想品德,增進法律意識。經濟法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既能滿足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新時代人才的需求,也是培養經濟管理方向復合型與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要積極推進本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牢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信念,挖掘發現教學過程中的育人元素,能使“法律知識傳授”與“法價值引領”更好地銜接,讓大學生成為“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
1.1 掌握和養成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學習理解經濟法概念的詞源。
1.2 聯系結合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經濟法的關系,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對我國經濟法發展的影響。
2.1 重點梳理學習《民法典》的相關內容,理解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總體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2.2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的重要論述,加強把握國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求。
3.1 重點理解相鄰關系與無因管理和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今社會價值觀的聯系;
3.2 結合聯系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鼓勵弘揚助人為樂的社會主義公德,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多為他人著想的“大局觀”。
4.1 從古代“契約”出發,理解契約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合同法基本原則中的體現與運用;
4.2 學習擬訂合同并強調要全面協作履行合同,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提高全社會的文明進程。
5.1 聯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要求,明晰當今時代下對“消費者”身份的界定;
5.2 結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和生活中消費者維權事例,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學會依法行使法律權利;同時,倡導追求建設結果公平、程序正義的法治社會和信用、誠信的市場經濟,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
結合“掃黑除惡”的時政熱點主題,助力學生樹立國家安全觀,在共同學習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在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中,思政元素與課程結合內容如下。
1.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對兩極分化問題的論述)
1.2 具體結合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從社會經濟現實出發,根據解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需要,來確定經濟法所需要調整的對象和目標。掌握和養成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的學習和研究方法,體會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在經濟法價值目標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2.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經濟體制改革、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2 具體結合內容:從1979年開始,陸續在全國人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諸多官方文件中,以及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五年立法規劃中,都有出現“經濟法”這一詞。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經濟法被確立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七大法律部門之一。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經濟法體系的內容也隨之變化。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需求和發展史作為切入點,明晰經濟法在我國的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聯,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對經濟法發展的影響。
3.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全面依法治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3.2 具體結合內容:以《民法典》的學習為引入,確定法人的最新分類與公民民事行為能力的劃分標準。進一步了解《民法典》的出臺對公眾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經濟運行的影響,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求,增強對依法治國戰略的理解和認識。
4.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家庭中的道德規范——家庭美德之鄰里團結
4.2 具體結合內容:法律上的相鄰關系,是指兩個及以上相鄰不動產的權利人之間,在行使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所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包括相鄰各方所應當給予的便利和接受限制。相鄰權利人應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為原則,合理妥善地處理相鄰關系。建立友好和睦的鄰里關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同時,對鄰居和社會都有積極影響。以思政教育中崇尚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為出發點,結合“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語,引入“六尺巷”的歷史典故,闡述家庭美德的具體內容和處理鄰里關系的方法原則,體會鄰里團結對家庭與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遵循中國古代崇尚和諧的基本價值取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多為他人著想的“大局觀”,將鄰里友善的美好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5.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社會公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助人為樂)
5.2 具體結合內容:無因管理是法定之債的一種,是指管理人沒有法律或約定的義務,為了減少或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而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服務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無因管理”行為的實質是“樂于助人”道德行為的法律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大意義,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對他人和社會有益,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結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提倡無因管理行為的實施以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體現和發揮無因管理制度的正面價值,鼓勵弘揚助人為樂的社會主義公德,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倡導助人為樂、危難相助、見義勇為的良好思想道德風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6.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約精神(自由、平等、誠信)
6.2 具體結合內容: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既是當事人在合同活動中應當遵守的基本準則,也是人民法院、仲裁機構在審理、仲裁合同糾紛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先理解漢語中“契”和“約”的含義,以及“契約”在各類典籍中的釋義。說明合同與契約的聯系,從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中體現契約精神。引入商鞅“立木建信”和美國契約精神的典故,深入理解契約精神。以此,把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正確理解合同法,發現合同法中的基本法理和具體法理。無論是公民,企業或者政府,都要遵守公序良俗,也要像遵守法律一樣去遵守合同。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孕育誠信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的文明進程。
7.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職業道德——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7.2 具體結合內容: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意指為了滿足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主體。其在市場交易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自身實力較弱,故需要國家對其利益進行特殊保護。而消費者身份的界定,是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首要問題。對此,一般從消費主體、消費目的和消費客體三要素把握,這是辨別“職業打假人”是否為“消費者”的依據。以中國第一打假人王海事例為引入,綜合經典案例分析,從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出發,結合法律規定,一分為二地分析和理解“職業打假人”身份,追求建設結果公平、程序正義的法治社會和信用、誠信的市場經濟,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
8.1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
8.2 具體結合內容: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學習融入教學之中,把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背景、內容、意義講清楚。通過剖析反思典型案例,充分認識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要意義,了解涉及黑惡勢力的校園犯罪行為,遠離黑惡勢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真正做到“掃黑除惡我先行”,為建設美好校園作出自身貢獻。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思政課程的相關內容,通過自身對專業內容的理解輔以思政元素加以正向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能在法律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體會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精神與人文精神,激發更多的正能量。
在本課程的思政建設中,利用法院裁判文書中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的經典案例,科學合理地引入相關思政教育。如此,既能以案例教學法填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又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不僅是思想要求,更是法律要求,并從中發揚、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傳統文化精神。
在教學中,順應“互聯網+”的背景,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點,注重對網絡中社會熱點事件與案件的講評和討論,使思政教學素材得以豐富。在此過程中,也能從中發現問題,并經過論辯、實訓等方式在思維碰撞中有所啟發與收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的獲得感都有所提升。
在開展本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法學知識理論教學,而是結合“依法治國”“法治中國”等有關國家治理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深化對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則的認知與理解,引導學生成為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力軍,培養學生成為溫暖而有正義感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