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祎華
(青島臺東六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學校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可以促進班級成員全面且自由的發展,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學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基地,是學校在學習課程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場所。而班級文化是班級學生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復合體。班級的主體表示是學生的言行舉止、人機環境、班級風氣。班級文化同樣也是學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學生在進行平等交流溝通的意識形態,具備教育性、獨特性、主體性等特點,是學生在長期學習和生活中共同成長和發展的階梯。其發展內涵是班級內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管理中創建具備班級特點的精神財富。班級文化作為班級中的靈魂,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關鍵。班級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個優秀的班級文化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制定班級目標,凝聚學生力量共同奮斗實現目標,一個和諧友好的班級環境可以激勵學生學習激情,在學習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同時,還可以起到規范學生言行舉止的作用,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中興起的一項新的革命,起源于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的一種思潮,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新的里程碑,也是一種從積極的角度對傳統心理學進行研究的新興科學。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在心理學界中眾說紛紜,當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通常分為兩種。第一種積極心理學是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注重人們積極的主觀體驗,深入探討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或者是從而個人成長角度來看,積極心理學為人類提供積極樂觀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一個良好的心理品質包括了公民美德、待人寬容、社會責任感等。第二種積極心理學則更多地涉及主觀體驗,例如希望、樂觀、快樂、勇氣、愛等[1]。因此,積極的心理學更加重視個人對于過去、現在、未來的情感體驗,重點培養個體的優良的心理品質。從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看待教育,則更加重視學生心理力量的創建,幫助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錯誤,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獲得主觀幸福感。在小學的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積極心理學可以從而創新理念和管理路徑。
小學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是產生于主題認知結構和客觀外在實踐經歷的相互作用。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加入思維活動的開展中,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和分析中,從而建立健全學生的認知體系,促進學生能力和知識的提升。積極心理學在人們在尋找成功道路的途中的重要動機便是對于幸福、快樂、希望的渴望和追求,人們在解讀外界事物的過程中需要抱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這樣可以激發人們心中的內在的優質品格和力量,在個人的成長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因此,在小學班級的建設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開展各項班級活動,這樣的教學管理效果才會更加理想。
積極情緒是人類的正性情緒或者也就是正性的、積極的,是個體受到體內外刺激、事件滿足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緒,也就是主觀幸福感的產生。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每一位人都具備積極的心理因素,可以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在學校的實踐教育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緩解不良情緒,免受不良情緒的影響,便可以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緒體驗情景,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在生活和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學校開展教育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還包括了增加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實現教育的價值核心。
每一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展示自身的期許、愿望、能力,從而實現目標。每一位具有積極型人格的人都可以在幫助其他個體調整心態中,獲得幸福和快樂。因此,教師可以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豐富知識提升技能,不斷在學習和發展中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具有完善積極健康的人格對于現代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培養具備積極健康人格的學生是學校教育的要求[2]。
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無論是學校、教室還是學生、家長,對于學校的教育作用存在片面的認知,在學生的學習成長中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個人成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就導致教師在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缺乏家長的理解和學校的支持。除此之外,部分教師沒有系統地認識到班級文化內涵和意義,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只是構建班風,缺少全面認知。對于學生學習的片面強調成績,造成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局限性。因此,學生就會受到教師與家長的影響,從而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急需具有個性化的優秀人才,民族的發展也需要創新個性化的發展,所以在教育的改革中需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班級活動的開展缺少“個性文化”,不僅是教師對于文化建設的不重視,同時,教師在此項工作的開展中缺少創新性,限制了思維的拓展,這同樣也是其余學校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面臨的難題。
班級文化建設中需要形成積極向上的觀念文化,在班級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需要在不斷地互幫互助中形成一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除了開展課內外活動,還需要以課外活動作為載體形成良好的班級觀念文化。但是當前學校在課內外活動的舉辦中質量和數量有待提升。活動策劃不充分、活動形式陳舊、活動內容缺乏新穎等,這樣問題導致學生在活動中沒有獲得豐富的價值提升,缺少素質鍛煉。
要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班級文化建設是其重要的一項任務,班級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歷練,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于學生人格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小學班級文化在建設中以班主任作為指導,在班級管理、精神導向、活動宣傳等要素的幫助下,促進班級文化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全方面發展。
從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出發,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的經驗很大程度上會受環境的影響,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在生活中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干凈整潔、富有文化氣息的教室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構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3]。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級文化環境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班級文化環境的打造中,班主任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布置環境打造任務,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參與到布置教室、設計板報、布置墻體等各項環節,從而建設一個適合學生學習具有獨特特色且學生喜歡的班級文化環境。例如,教室環境的布置可以通過擺放盆栽、整齊擺放衛生工具等來使教室布局更加整潔、優雅。還可以通過學生輪流的方式來設計教室板報,學生可以按照自身想法和空間大小,來設置“新學期新思想”“智慧樹”“夢想就要啟航”等板塊。如“新學習新思想”板塊可以記錄學生在新學期的想法,“智慧樹”板塊可以展示學生的優秀的試卷、作業、作品,“夢想就要啟航”板塊可以記錄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寄語。另外,班主任還可以在班級角落中設置一個“收信箱”,學生可以通過寫信的方式向班主任表達自身的想法和傾訴苦惱,班主任也可以收集學生的來信并以回信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苦惱。這種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環境的建設,可以讓教室成為承載學生夢想的地方。
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目標是為了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班級文化建設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重視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在教學活動和班級活動的開展中需要注重學生的地位,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內在品質。
班級制度作為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項內容,可以促進班級管理逐漸規范化、精細化。班主任要做好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就需要從班級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符合班級實際管理日常的制度,班主任需要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言行舉止、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要求,規范化學生的學習和日常行為。例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完成作業、遵守校規校紀。除此之外,為了使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級,制定班委管理制度。教師可以開展班委競選活動,選出優秀的學生來擔任班長、學習委員、衛生委員、各科課代表等,從而將班級工作細化給每一位班干部,從而促進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地進行。
總而言之,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仍舊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進行完善。學校管理者與班級管理者需要從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充分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不斷在學習的鍛煉中提升班級文化建設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