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飛
一、問題提出
當今社會對于合作的需求已經大大提高了,以經濟全球化為例,全球性的分工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路程。因此,合作能力對于個人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合作不光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更是一種必備品格。對于兒童而言,合作是用于培養社會性人格、社會學習的主要途徑,只有具備健康的合作意識,才能保證幼兒順利融入同伴團體,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才。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重要階段,進入幼兒園的孩子擺脫了在家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學習和同齡伙伴合作游戲,分享成果。合作作為幼兒之間互動的重要方式,決定了幼兒能否有良好同伴關系和社會交往能力。對于中班幼兒而言,褪去小班幼兒時期的懵懂,開始發展出初步的合作意識,已經習得部分合作行為,但仍然還需要繼續關注,才能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二、中班幼兒合作行為的現狀
幼兒園中班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幼兒在這個時期更加專注,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規則意識萌發,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交往,獲得了領導同伴和服從同伴的經驗。但同時,他們的合作水平還較低,合作行為存在一定的問題。
1.教學活動中合作行為較少
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如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等,合作行為發生次數最多的是游戲活動,而教學活動中則少見。這是因為在集體游戲中,會涉及到規則、資源、場地等因素的限制,幼兒要想完成游戲,必須想辦法合作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在幼兒游戲中參與程度最低,給予了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增強了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對于游戲的推進則更顯創造力。反觀教學活動,教師主導地位使得幼兒只能在既定教學過程中行進,一旦出現問題會有教師進行引導,幼兒不需要考慮合作解決問題。有時為了上課的紀律問題,會一再要求幼兒之間不能交頭接耳,這也不利于合作行為的產生。
2.合作多從自我需求出發
通過日常教學觀察發現,幼兒尋求合作的原因多是“缺少材料”“需要他人幫助”“自己想要完成某個目標”。雖然在請求合作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禮貌詢問,但其合作行為的產生是出于自身需要。這說明,幼兒的合作只是從自己的利益點出發,而不能考慮到雙方的共同利益,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意識。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中班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還較強,在考慮問題時以自身為核心,而不能為他人考慮,在合作中自然也很少出現相互協商的場面,多數時候都采取單項控制策略,希望其他人都服從自己的安排,幫助自己完成計劃,如果得不到滿足,很可能會發脾氣,中止游戲行為。
三、幼兒合作行為的培育策略
幼兒的合作能力是慢慢習得的,雖然不少教師已將幼兒合作視作培養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對合作的理解出現偏差或不夠重視,對于幼兒的指導還稍有欠缺。因此,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要注意開展專門的合作教育,以科學的方式指導幼兒學會合作。
1.運用集體活動,提升合作意識
中班幼兒已經建立起了初步的集體意識和規則意識,教師要挖掘教育可能性,以利于幼兒集體合作的活動為基礎,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自覺遵守團隊規則,為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而欣喜。
2.設計合作游戲,引發幼兒合作
幼兒對于交往與合作是有需求的,但有的幼兒出于性格內向、羞于表達的原因,在同伴交往中會顯得孤僻、任性,不愿意主動參與合作游戲;或是自我中心化嚴重的幼兒,合作意識欠缺,在游戲中還會發生爭搶游戲場地或道具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設置合作游戲,如“兩人三足走”鍛煉幼兒的運動協調能力,“運西瓜”培養幼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幼兒提供合作機會。同時,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多使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例如共同搭建積木、討論實驗過程等,使幼兒能逐步接受合作學習,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切身感受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促進幼兒合作的積極主動性。
3.關注教學進程,適時介入合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都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痹诮逃龑嵺`中不難發現,幼兒的合作意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的,活動內容的增加也對幼兒的合作能力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幼兒在活動中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遇到問題先尋求教師幫助,很少與同伴進行互動,尋找解決辦法;二是“唯我獨尊”,將小組活動的領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于這些情況,教師要當好幼兒的引領者,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進程,抓住合作機會,以關鍵性問題引領幼兒學習合作技能,積累合作經驗,使教學活動更具合作價值。除此之外,教師要創設利于合作的問題情境,促使幼兒產生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深度合作行為,提出逐步遞進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合作探究,能與同伴主動溝通,尋找游戲推進方法。
4.注重正向評價,提高合作質量
根據激勵理論,有效的正向評價可以激發學習內在動機,保持學習動力,進而獲得有益結果。在中班幼兒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采用鼓勵、贊美、發放獎勵物等方式,對幼兒的合作行為進行肯定,使幼兒及時總結合作經驗。例如在進行水與顏料的科學實驗時,對于分工明確、合作解決問題的小組,教師可以進行表揚,可以是贊美的話語、微笑的眼神、豎起的大拇指等,都能強化幼兒當下的合作行為,使這種合作持續化、穩定化。
四、結語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來做他的伴侶,與他們交流相處獲得友誼,消除孤獨,活潑身心,這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北M管如今是互聯網社會,交往的方式有了極大的變化,但是這樣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對話。相反,科技越發達,人對于親密人際關系反而更加重視。兒童與同伴處在同樣的發展年齡,有著共同的發展任務,也會遇到相似的發展危機及困難,通過親密的同伴溝通能夠帶給幼兒極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也被理解著。未來社會復雜而多變,倘若不能擁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懂得與他人交往,就難以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順利發展,因為很可能會因此而迷失成長的方向。對于幼兒而言,在同伴交往中學會合作,是將來進入社會的基本技能。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合作上的發展不盡相同,教育者要因生制宜,以積極有效的策略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