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高中技術課程中的通用技術是以提高中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注重國際經驗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教育傳統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的課程,是緊跟時代發展,教育走向現代化的產物,其宗旨是“學中做,做中學”,通過親身體驗設計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動手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讓設計走進生活展現當代中學生個性風采,從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在通用技術的世界里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今天所處的技術世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程與高中學生的特點,慢慢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就是建立多元化教學的開放性課堂。該模式立足于課本知識,從生活中尋找熟悉的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刺激學生創造的欲望,打破了傳統教學一問一答,一道題目一個標準答案的固有程式,營造出活潑輕松創意無限的課堂氣氛,具體的構建要素如下:
一、實施案例教學法
教材中理論知識部分比較枯燥,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我們采用案例教學法,每個知識點都會有相應的案例,力求生動而不脫離實際,追求豐富而不雜亂無章,案例的取材均來自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結合課本知識結構與教學重點去挖掘出另一個層面,讓他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看似平常的的事物卻隱藏著如此奧妙,達到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探究積極性,重新認識技術世界的目標,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案例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
1.深挖教材
通用技術教材不乏優秀的案例,但篇幅有限,內容較為簡單,學生看完后僅停留在表面的、膚淺的認識層次上,難以消化吸收。對于此類案例,我們力求挖掘出更為深層的一面,加深學生的對技術與設計認識。
2.補充案例
教材案例的選取兼顧到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所以部分案例在城市學生看來,似乎遙不可及或者內容過于單一。針對當地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會對課本作適當的處理,在維持原有知識體系不變的前提下,刪除部分教材案例,取而代之的是貼近現實世界的教學案例。
二、廣泛開展課堂討論
通用技術是一門面向全體高中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意在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吸收的綜合能力,課堂討論是團隊合作,體驗頭腦風暴法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前后座位的四人為一小組,討論題目大致有兩種類型:
1.觀察體驗類
從生活中的設計著手,引導學生客觀全面的了解身邊的技術與設計,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良好習慣。
2.暢想創新類
在講授設計的一般原則之創新原則時,我們給出的討論題主題是:設計世界上最貴的酒店。題目引言是,人們經常會外出旅游或進行商務活動,需要入住酒店,有些酒店讓顧客流連往返,有些則讓我們永不回頭。如果讓你來設計世界上最貴的酒店,你會從哪些方面著手來吸引各國游客不遠千里,不惜重金來你的酒店住上幾天……
課堂討論具有即時性,靈活性,多樣性,啟發性,打破了傳統教學一問一答的模式。沒有標準答案、內容形式多樣的討論對于學生來說,時間并不長,必須運用自己現有知識水平,充分想象,組員之間躍躍欲試,各種靈感的迸發與碰撞把看似遙不可及的設計最終變成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向全班同學展示未來的設計藍圖,無疑是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無界、創意無限,鍛煉應變能力的舞臺,同時營造了敢于創新,樂于創新良好氛圍。
三、多媒體教學
通用技術教材中案例取材相當廣泛,但圖片,視頻資料相對較少,對于生活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已經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高中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技術的進步,設計的創新是難以單純用文字表達清楚的。我們的做法是根據課本知識結構制作POWERPOINT課件,適當補充相關內容,并配以圖片、視頻和FLASH動畫資料,使教學會更加形象具體,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不止是停留在枯燥的文字上,而是真實地感受到技術發展,設計的創新。此外,利用多媒體對于刺激中學生創造欲望,培養創新意識,加深對身邊技術世界的理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是舉足輕重的。
四、把握好實踐活動
通用技術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講究綜合,體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親身設計,親手制作。每一次學生的實踐活動都是一個生動的教學案例,不但強化了課本知識的學習效果,而且調動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作為技術課程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完成作品,對整個活動過程的把握則更為重要。我們摸索總結的經驗流程是(以便攜式小凳為例):1.布置設計制作題目,對作品材料、尺寸、成本價格、完成時間和評分標準作詳細介紹;2.對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給予輔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學生作品完成后,把課堂變為展示作品的舞臺,同學們輪流到講臺上向全體學生介紹作品的設計理念,并演示拆裝過程。每個作品展示完畢,老師和同學們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點評;4.老師從收集的作品中按10%的比例評選出全年級最優秀的設計作品,在課堂上展示給各班欣賞。
整個活動流程集實踐性、科學性、人文性于一體,同學們發揚團隊精神,碰到困難嘗試多種渠道予以解決,切身體驗了設計的一般過程。另我們倍感意外的是,同學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各展才華,表達清晰的語言,款式多樣的設計,別出心裁的演示贏得了臺下分享成功的陣陣掌。活動后期全級優秀作品展示是學生感觸最深的環節,出自身邊的優秀創意設計讓同學們大開眼界,自信心增強,體現了高中學生的個性風采,為“我設計,我快樂”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劃上圓滿的句號。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開放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是行之有效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老師都沒有提及有關設計項目的標準做法,而是把設計的舞臺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銳意創新。無標準答案限制的40分鐘課堂,學生的創意,學生的思維在有限的教室空間里,卻是無限延伸的,很多同學把部分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高中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對象,展開系統性的學習。每次下課鈴聲的響起并不代表學習的結束,而恰恰是主動探究技術世界的開始。在多次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驚喜的發現許多同學的設計方案要比當今的一流設計還要優秀,讓人拍手叫絕,我們也由此看到了今天隱藏在當代高中學生中無可限量的創造潛力,正是明天中國創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