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芳星
摘要:世界上最偉大的橋梁建筑工程便是-溝通,溝通拉進了心與心的距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如何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溝通,那么你就要思考你是否有靜下心聽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關鍵詞:溝通、成長
一、家長與孩子溝通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基本都受過高等教育,對于與孩子溝通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或許也是這個原因,讓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同,以致于對于孩子的發展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研究表明,多數父母在與孩子交往溝通時都會強加自己的意愿。比如孩子的興趣班,往往很多家長在對于孩子興趣班的選擇時是為了彌補自己的一些意愿,讓自己獲得滿足,而忽略了孩子是否愿意。在孩子長大后補習班的選擇,少數孩子是自己的選擇,但大多數的或許是家長強加給孩子。通過長此以往的發展,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就越來越少,甚至是不溝通。
二、家長與孩子溝通存在的問題
如今社會,競爭給予每個人的生活壓力。不僅家長的工作,還有孩子的學習。這樣的發展模式,往往打擊了很多人的心靈。為什么現在孩子的受挫能力太差,能把自己的生命輕易的放棄。 我們對于這樣的結果又沒思考。家長每天工作完,回家還要檢查孩子的作業,陪同孩子復習功課。孩子每天做到凌晨幾點的作業還沒做完。每周還有很多的培訓課。那么在這樣的模式下,家長和孩子之間只能是功課、工作、還有情緒。當孩子不會做簡單的題時,家長對孩子的怒吼,當孩子成績考試考的不好時,家長的對比和打擊。有的家長還不放心孩子的外在表現,孩子回家后本想和孩子溝通交流幾句,有時家長因為詢問的方式不對,還沒有說完孩子便大發脾氣,家長見孩子不聽話,很是失望。從此以往幾次之后,家長便失去了耐心,對孩子聽之任之。可是這一切一切都是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
(一)家長不會溝通
溝通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必備的本領,好的溝通可以促進人際交往,但過渡的溝通只會適得其反。在當今社會中最常聽見的便是我不會和孩子溝通。可是,家長真的不會溝通嗎?其實不是,你會發現當家長換一個身份變成朋友、同事、領導時,他們很會掌握溝通的方法,變的侃侃而談,而當他們是一個父親或者母親時,他們便說自己不會溝通。其實只是家長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溝通,家長不知道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孩子的問題,只會強加自己的意愿,最后變成我不聽你的,我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二)孩子不愿溝通
在當今社會,孩子之所以不愿溝通,除了自身的叛逆以外,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家長的原因。第一:在孩子愿意溝通的年紀,家長并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以致于讓孩子養成了“既然我想好好和你說,但你并沒有好好的理解我,所以我不愿和你溝通。”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由于父母工作原因太忙,根本就沒有時間管孩子,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減少,她們有時寧愿和朋友和爺爺奶奶溝通,也不愿和家長溝通。第三:家長的不理解,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意愿,不理解孩子所說的話,不理解孩子的行為,以致于孩子不愿溝通等等。
三、家長與孩子溝通的策略
為什么家長總是說孩子在園和在家都是兩個樣子。我現在可以告訴你為什么?因為在園的孩子遇到事情,我們可以溝通交流,我們不去評判哪個孩子的不好,而是告訴孩子遇到事情我們可以怎么去解決。我們不去對比,因為孩子個體差異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鼓勵。而不是打擊他們。
(一)父母要學會傾聽,允許孩子發脾氣
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六欲,不是大人,小孩子也有。但是往往大人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都會不顧一切的朝孩子發脾氣。那么在你出現這樣的行為時,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了。時間越長,孩子只會對你產生遠離。當你發現這樣的問題時,已經晚了。所以我要說的是,為了避免孩子與你產生遠離,我們現在就要抓緊彌補。那就是學會傾聽孩子的心理。每天,我們晚上可以花上半個小時時間,與孩子躺在床上,互相傾訴今天一天發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讓孩子與你成為朋友,沒有隔閡。你們之間可以互相理解與包容。孩子雖然在你眼里很小,但是你做的一切他都看得到,所以你的溝通很重要。讓孩子學會包容你的情緒,相反,孩子也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心思很單純,他們的脾氣只是那么一會,一下就好了。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不可以蹲下來抱抱他,讓他能感受你知道他的生氣。這樣孩子久而久之,都愿意與你分享他的情緒。
(二)真誠做出感應,表達真誠實感
當孩子需要你幫忙時,我們不能做出很不耐煩的表情。其實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想你多陪伴他。家長們每天的事情都是工作,孩子缺少的就是你的陪伴,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圖自己的方便,直接把手機給孩子。這樣孩子就打擾不到你了。但是你這樣的行為害了孩子一輩子。手機不僅傷害了孩子的眼睛,也遠離了你們之間的感情。我們班有一個例子。這位小女生家里很有錢,但是爸爸媽媽長期出差,陪伴她的只有手機和奶奶。奶奶處于寵溺,大部分都是拿手機給她玩。現在小女生已經成熟的不像一個5歲的小女生了。大人的什么事情在她眼里她都能懂。和媽媽溝通很多次了。媽媽只能說沒收手機,但是只是沒收手機有用嗎?當媽媽不在家時,馬上又拿出來了。孩子已經形成了手機陪伴的習慣。當孩子給你抱抱和親親時,他希望你給他的也是回饋,你有多愛他。所以,當孩子給你情感感應時,也請你表達真誠。
(三)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天中,什么時候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因為一天下來疲憊使人難注意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后,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是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沖突也許是在所難免的,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是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咋最終價值之所在。(2)
(四)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就是給出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是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3)
無論處于孩子學習,還是孩子在學校的沖突,家長可能體現出的是一種權威的教育方式,孩子成績不理想或者出現什么沖突問題,家長都是以簡單粗暴的形式解決問題。這往往更容易激發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也往往達不到教育效果。(4)
所以為什么我們一直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多孩子多建立一些信任。鼓勵孩子,勇往直前。剩下的就是陪伴。多給孩子一些陪伴的時間,因為他們一天天在長大,長大了就不需要我們了。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良好的心理健康。這樣他才能勇往直前,一帆風順。
參考文獻:
1、(2)(3)(4)聚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