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鋒 邢燁鋒 張麗 彭飛
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針灸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接受治療的缺血性腦梗死患者40例,根據拋硬幣結果分為觀察組(20例)與對照組(2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綜合方案(針灸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神經功能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回憶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針灸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關鍵詞:缺血性腦梗死;針灸;益氣活血通絡湯;認知功能
缺血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該病病因為患者腦血管出現狹窄、阻塞,進而引起腦組織缺氧、缺血,甚至壞死,損害患者神經功能。臨床統計顯示,我國2017年中風患者數量已高達1200萬,患病率高達8.3%,其中缺血性腦梗死占比所有類型中風患者的72%以上,且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改變,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目前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效果不一,因此需找尋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案。中醫理論認為缺血性腦梗死的病因在于正氣虧虛、氣血不暢,通過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能夠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改善患者神經功能[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觀察,分析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缺血性腦梗死患者40例,根據拋硬幣結果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69.45±1.33)歲。觀察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54~85歲,平均年齡(69.51±1.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符合保守治療指征,且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包括溶栓治療、降低顱內壓,并配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針灸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1)針灸治療:待患者病情緩解進入平穩期后實施針灸治療,主穴為三陰交、水溝、內關,輔穴為尺澤、極泉。以平補平瀉手法施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拔除毫針后需對相應穴位進行適度按揉,每天施針1次,療程2周。(2)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方劑包括全蝎5 g,水蛭、當歸、桃仁、紅花、川芎、地龍、赤芍各10 g,丹參20 g,黃芪30 g,另加入全蜈蚣1~3條。根據患者病癥加減:存在黏稠痰液、火氣上行者,添加膽南星、瓜蔞等;肝腎兩虧、頭暈、耳鳴、舌苔偏紅、口中少津者,添加牛膝、石決明等;合并肝腎功能障礙且有虛熱指征者,添加冬蟲夏草、枸杞等;存在氣血瘀滯、血流不暢者,添加膽星、菖蒲、人參等;有頭暈頭痛并感覺雙眼脹痛者,添加石決明;感覺四肢乏力、肌肉酸麻等者,添加川斷、桑寄生、杜仲等。將所有藥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 min左右,再用武火煎制沸騰,再轉為文火煎制得藥汁300 ml。每日1劑,藥汁分別于早晚餐后服用,連續服藥15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為顯效(認知、神經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認知、神經功能明顯改善)、無效(認知、神經缺損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利用簡易智力狀態量表(MMSE)認知功能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記憶力(0~3分)、注意力與計算力(0~5分)、回憶能力(0~3分),分數與患者認知功能呈正相關。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分數0~42分,分數越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反之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表示計數資料,(±s)表示計量資料,分別進行卡方檢驗、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回憶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中醫俗稱“中風”,屬于老年群體發生率較高的腦血管意外性病變,且發病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根據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中風是由于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后導致局部腦組織、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從而影響神經功能,通常表現為四肢運動功能障礙、言語不清、吞咽不能、意識模糊等,不僅對日常生活和工作構成嚴重影響,還會產生多種后遺癥[3]。中醫學認為中風主要受內風和外風的影響,其中外風是外部風邪之氣侵入人體,而內風則是患者體內的傷病癥狀,二者相互影響導致中風。中醫理論認為,當患者體內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出現血溢于腦內的情況時,就會引起暈厥、四肢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其中缺血性中風多為本虛標實之癥,且伴有肝腎陰虛、正氣虧虛等,主要受到風、熱、痰、氣、瘀等多方面的影響,發病后的運動功能障礙大多是因為風陽上亢、肝腎陰虛所致[4~5]。
中風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后仍有較高概率出現后遺癥,必須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療干預,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恢復,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針灸是我國中醫針對中風類病變常用的治療方式,缺血性腦梗死發發病后,腦組織和神經細胞均會受到明顯影響,神經信號傳遞出現障礙,進而導致肢體、語言等功能異?!,F代醫學研究證明,針灸治療可以對神經系統產生良性刺激,并加速局部血液循環速度,為損傷的神經、腦組織等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從而加快病情的恢復速度[6~7]。另外加速血液循環還可降低脂類物質在血管內的沉積速度,緩解血栓的二次形成,并對神經細胞進行刺激性,提升信號在神經元間的傳導速度,幫助患者恢復原有功能,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更佳。
中藥湯劑也是中醫治療中風的重要方式之一,益氣活血通絡湯不僅可以起到活血補氣的效果,還能夠有效疏通血管,提升腦神經的敏感性,使神經損傷率降到最低程度。方劑中的黃芪具有益氣活血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加快血液循環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與川芎合用還可起到舒張血管的作用;當歸和丹參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速率,控制纖維蛋白濃度;水蛭、蜈蚣具有疏通經絡的功效,可緩解局部動脈痙攣。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通過針灸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綜合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高麗君,王海濤,劉木朋,等.中醫針灸結合穴位敷貼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隨機、對照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8,45(3):614-617.
[2]吳春曉,徐影珊,唐純志.針刺調控神經再生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實驗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8):1130-1133.
[3]敖金江,付媚,李冬松,等.大秦艽湯配合依達拉奉治療對缺血性腦中風后上肢痙攣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9,37(7):104-107.
[4]張婷,安琪.腦心通膠囊聯合穴位埋線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痰熱腑實證療效及對血液流變性影響的研究[J].陜西中醫,2018,39(12):1684-1686,1690.
[5]張燕平,張國妮,焦永光,等.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刺絡放血對缺血性腦中風恢復期患者血管損傷及血小板微顆粒的干預作用[J].吉林中醫藥,2019,39(9):1237-1240,1260.
[6]高永強,劉建粉.加味補陽還五湯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通報,2019,18(1):56-58.
[7]謝紅,胡龍濤,李展絨,等.醒腦通絡湯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致殘程度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19,39(10):131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