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摘要:目的:分析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PFNA)治療,觀察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比兩組髖關節功能、骨代謝指標、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髖關節功能、骨代謝指標、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行半髖關節置換術,可改善骨代謝指標,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老年;半髖關節置換;骨代謝;髖關節功能
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在臨床比較常見。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骨密度會逐漸降低,增加股骨轉子間骨折風險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1]。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一般還伴有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進一步影響康復。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為首選方案,通過矯正畸形程度,達到復位效果,以往常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PFNA),但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分析半髖關節置換治療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66~82歲,平均(72.35±4.18)歲。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64~80歲,平均(72.13±4.16)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診斷標準和手術指征;(2)內固定手術失敗;(3)無法耐受長期臥床;(4)可正常溝通且意識清晰;(5)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無法耐受手術治療;(2)配合依從性差;(3)基本資料不完整;(4)中途退出本研究;(5)術前感染;(6)有在手術禁忌證。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實施PFNA治療,患者取側臥位,患肢朝上,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在X線引導下對骨折部位實行復位和牽引,選擇骨折側大轉子遠端上方5 cm處作一切口,暴露股骨大轉子,髓腔內插入導引針,擴髓后置入主釘,X線下調整主釘深度并安裝瞄準器,將髖螺釘導針置入股骨頸中、下位置,達到股骨頭軟骨下約1 cm后置入防旋釘導針,做好擴孔、攻絲等處理后將髖螺釘擰入防旋釘,并在術口遠端擰入鎖釘,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觀察組實施半髖關節置換術,全身麻醉,患者取側臥位,選擇髖關節外側行手術切口,先進行組織分離,充分暴露臀中肌和大轉子,對大轉子骨折部位實施固定,術野中暴露外旋肌群和小轉子,自骨面和大轉子后緣緊貼處,由近端到遠端切開短外旋肌,暴露小轉子和大轉子骨折線,修正股骨近端;用鋼絲捆扎骨折局部,若大轉子嚴重粉碎,則需切除骨折塊,并修正大轉子下部骨折近端,小轉子操作與大轉子一致;而后置入假體,針對股骨轉子間線的水平面,調整前傾角度為20°,并采取骨水泥技術擺放好假體,后縫合創口,留置引流管。兩組術后均給予抗生素、肝素等預防感染、抗血栓等常規治療。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量表評估,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骨代謝指標,采取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骨密度(BMD)、鈣離子(Ca2+)、骨鈣素(OC)。(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6個月臨床療效[2]。顯效:疼痛感消失,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無并發癥;有效:疼痛感減輕,髖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并發癥較少;無效:以上均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rri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rris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骨代謝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發生骨折,因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造成,為病理性的骨折,主要表現為轉子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轉子間壓痛等老年人群發生概率高于年輕人。目前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不同手術的治療效果不同,術后還可能引起尿路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髖關節脫位等并發癥,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痛苦[3]。因此需選擇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療措施,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骨質疏松、骨折不穩定,大部分患者術后只能承受部分重量。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都有優點,但也存在劣勢,無論哪種手術,都面臨畸形愈合、內固定失敗、二次手術等風險。PFNA為新改進的股骨近端髓內釘(PFN)系統,不僅繼承了原PFN的優點以及生物力學特點,還在設計上有所創新,讓固定更加有效PFNA螺旋刀片直接錘擊打入股骨頭頸中,可避免松質骨丟失,提升螺釘的抗拔出力,但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內固定失敗,原因與操作不當、骨質疏松、方式不當、術后過早負重等相關,還有可能受遠端鎖定使用不規范因素影響造成內固定失效,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半髖關節置換術主要用于創傷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頸腫瘤、股骨頸頭下型粉碎性骨折等治療,是指股骨頭側的置換,將其換為人工股骨頭假體,保留髖臼側骨性和軟骨原來正常的組織結構,采用人工股骨頭與患者自體的髖臼進行配合形成的關節稱為半髖關節置換。目前有生物型和骨水泥型兩種假體材料,前者適用于嚴重骨質疏松患者,且需要謹慎應用;后者應用范圍較廣,安全性相對較高。骨水泥主要由聚甲基PMMA和單體MMA合成,MMA對肺部可引起嚴重毒性反應,造成一系列癥狀,且在骨水泥聚合不充分下植入到髓腔,會引起較大單體反應,還可引起骨水泥栓塞,危險性較大。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該現象也被改善,安全性有所保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骨代謝指標、髖關節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果顯著。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因醫院納入樣本數量有限,選擇樣本量較小,后期可擴大樣本納入范圍,把更多合適患者邀請到研究中獲取全面結論。另外本研究對患者隨訪時間較短,未能及時了解觀察組治療方案對患者遠期復發情況是否造成影響,后期可延長隨訪時間,對半髖關節置換術這一治療方案效果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可改善骨代謝指標水平,促進髖關節恢復,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范圣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5):70-72.
[2]于金華.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4):64.
[3]于曉光,趙振栓,提琳,等.外側入路與后外側入路下生物型長柄假體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性股骨轉子間不穩定性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7):82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