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摘要:目的:分析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的干預價值。方法:將于吉林市人民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86例抑郁癥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抑郁癥患者輔以小組積極心理護理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抑郁癥;小組積極心理支持;抑郁評分
抑郁癥是臨床較為常見、多發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等,長期情緒低落會導致患者喪失自信以及對生活的樂趣等,嚴重抑郁癥患者常有自殺傾向[1]。目前臨床治療抑郁癥以藥物控制為主,但極易復發。隨著現代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心理護理備受臨床關注。鑒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的干預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吉林市人民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86例抑郁癥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0~60歲,平均(40.00±1.20)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22±0.35)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20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8例。觀察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19~60歲,平均(39.50±1.2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30±0.30)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8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合并器質性疾病;無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以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語言功能障礙;具有明顯的藥物依賴;處于妊娠期、哺乳期。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在患者入院后為其安排舒適、整潔的病房,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告知患者心理情緒對疾病康復的影響,進行飲食指導,協同家屬進行后期疾病護理,建立護患信任橋梁。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1)成立心理護理小組:由精神科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護理工作的內容制定與監督實施。主要包含心理知識培訓、日常護理管理等。由組長對小組成員展開心理護理培訓,包含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小組成員考核合格后上崗;(2)心理護理內容。以“一對一”模式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明確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情況,同時明確患者所處環境,綜合分析患者負性情緒根源所在。告知患者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癥狀、危害等,糾正患者以及家屬的錯誤認知。仔細觀察并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愛好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選擇患者喜歡的話題進行交流,打開患者心扉;為患者介紹同病癥病友,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幫助患者獲得社會支持。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依據患者喜好布置病房,擺放適量的綠植、花束等,同時對于有音樂需求的患者可擺放音響,播放積極、正面的音樂,調節患者情緒,還可在病房中擺放書籍,供患者閱讀。依據患者年齡、喜好組織娛樂活動,如下棋、撲克、羽毛球等,鼓勵患者參加,幫助患者在活動中發現自身優點,增加生活樂趣;同時組織患者觀看積極向上的電視節目,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采用場景模擬的形式開展游戲,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項目,讓患者之間交流、溝通、協作完成,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發現游戲中的問題并解決,合理誘導患者發泄不滿情緒;(3)健康教育。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以使患者摒棄錯誤認知為宣教目的,為其講述如何緩解日常工作、生活壓力,學會借助外界因素,將自身困惑或傷心、難過的事告知家屬或親友,尋求開導以及幫助,學會正確面對外界質疑的聲音;指導患者緩解抑郁癥的方法,如幽默法、轉移法、情緒宣泄法等,患者之間相互監督。定期召開抑郁癥患者交流會,邀請已經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進行經驗分享,為其他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講述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通過醫護人員找回自信、克服困難、緩解情緒等,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狀態[2]。焦慮自評量表(SAS)分界值為50分,<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DS)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2)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軀體、情感、心理、社會功能進行評分,各條目總分為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3)依從性。依從:完全依從,積極配合醫護工作;較依從:部分依從,較為配合醫護工作;不依從:完全不配合醫護工作。總依從=(依從例數+較依從例數)/總例數×100%。(4)護理滿意度。發放由我科室自行制定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主要為護理內容、護理形式、護理態度等,總分為1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89分為較滿意、90分及以上為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認為主要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存在一定關聯,尤其與心理因素存在顯著相關性。藥物治療抑郁癥雖有一定療效,但復發率較高,部分患者在治療期間由于角色以及環境改變,導致潛藏的心理問題得以激發,對疾病的恢復造成不利影響。心理護理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結合病情特點給予臨床干預,其原則為交往、啟迪、針對性以及自我護理。護理人員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借助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心理學方法,通過語言、非語言的形式,改變患者負性心理狀態,促進疾病恢復[3~6]。
抑郁癥患者的特征為自我封閉,常規護理主要通過口頭叮囑,屬于籠統性護理,導致護理效果呈現個體化差異。小組積極心理護理支持可以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行為,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明確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有效緩解患者負性心理狀態;定期進行教育講座,利于增強患者對抑郁癥相關知識的認知;通過正性活動的組織,打開患者與外界社會接觸的大門,促進患者與其他人交流溝通,有利于借鑒學習,利于疾病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依從性、護理滿意度較高(P<0.05)。小組積極心理護理支持的實施可有效幫助患者盡快回到角色之中,利于病情治療。較之常規心理護理,小組積極心理護理支持的效果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輔以小組積極心理護理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敏婕,毛秀萍,孫丹.老年抑郁癥患者應用認知性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常州實用醫學,2019,35(2):124-126.
[2]張宇.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在抑郁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究[J].養生保健指南,2021,3(29):137.
[3]許穎,趙玉靜,高淑敏,等.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6):196-197.
[4]廖院平,溫小鳳.積極心理支持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22(2):104-106.
[5]方珺,錢秀蓮,金群.運動療法結合心理彈性支持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6):142,147.
[6]王妙華,劉海斌,張建芳.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9,30(11):1487-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