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張曉琴
(延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作為外科常見疾病類型之一,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極易引發患者衍生繼發性感染,若得不到有效控制,膽結石體積增大,還可引發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不利于其健康質量的綜合提升[1]。現如今,腹腔鏡技術的出現及成熟應用,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干預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方式,較傳統開腹手術具備多種優勢。本文將我院收治的46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其臨床治療方式以及圍術期護理特征,進而對護理療效進行闡述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普外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46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經影像學資料顯示均符合該疾病的臨床診斷。依據手術方式的差異分為兩組,對照組22例患者中,男女性比例為13:9,平均年齡(62.37±9.15)歲,糖尿病3例,高血壓病5例;觀察組共計患者24例,男女比例為15:7,平均年齡(60.09±11.27)歲,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分別為4例。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有顯示右上腹疼痛,且并無開展上腹部手術。可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合并癥狀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備研究價值。
手術方法:對照組所有患者均行開腹手術,觀察組則行LCBDE,所有患者術后膽管內無任何殘余結石,手術成功。
護理方法:術前護理:完善術前檢查,給予患者飲食指導(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嚴禁攝取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與此同時,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皮膚護理,尤其是觀察組患者,要特別注重臍部護理。術前做好心理指導,打消患者疑慮與不安,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2]。術后護理:在患者返回病房之后,應對患者的生命指征進行嚴密監測,清醒后引導患者由平臥姿態改為半臥位,在持續吸氧的同時,引導患者有效呼吸。除此之外,切口護理不容忽視,一旦出現異常癥狀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依據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自身體質,采取不同的飲食及康復方案。
臨床療效:主要包括術后患者的住院、進食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所需時間、住院花費;護理滿意度:由護理人員發放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完成。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接受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由下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的住院、進食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所需時間、住院花費較對照組均占據顯著優勢,組間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 進食時間(h) 術后住院時間(d) 住院花費金額(元)對照組 22 3.11±0.73 16.14±5.77 9.75±3.42 14327.24±3757.54觀察組 24 2.05±0.56 7.33±2.19 8.02±2.59 13267.69±2053.03 t 8.012 8.437 8.032 8.325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91.67%VS 77%,觀察組占據顯著優勢,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得益于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推廣開展,腹腔鏡技術在膽道結石的臨床干預中顯現出有效的臨床療效患者的治療時間顯著縮短,推動患者健康質量的綜合提升。在此次研究中,通過對46例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可知與開腹組患者相比,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的住院、進食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所需時間、住院花費、整體護理滿意度均占據顯著優勢,且組間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由此可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綜合術前護理、術后護理以及出院指導,具有極好的運行價值,值得進行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