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
冠心病是當前心血管系統常見、多發疾病之一,近年,該病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并呈增加趨勢。冠心病往往合并不穩定型心絞痛,部分患者還會合并暫時性心肌缺血,出現胸悶等癥狀,對于部分嚴重者還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1]。現階段,臨床開始關注中西醫結合在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的效果,西醫臨床治療期間,往往采取硝酸酯類藥物進行治療,盡管西醫治療具有快捷、方便等特點,但是治療效果欠佳,且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因而,本研究對2019 年1~12 月本院接收的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臨床效果,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12 月本院接收的100 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最小56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65.82±4.56)歲;冠心病病程1~14 年,平均冠心病病程(5.26±3.39)年。觀察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最小53 歲,最大77 歲,平均年齡(65.79±4.61)歲;冠心病病程1~12 年,平均冠心病病程(5.31±2.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3]:①與《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相符;②年齡在80 歲以下;③近7 d 心絞痛發作>5 次;④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書面文件。排除標準[4]: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有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⑥存在出血傾向。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西醫常規治療,具體用藥:單硝酸異山梨酯(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39)口服20 mg/次,2 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口服100 mg/次,1 次/d;辛伐他汀(山東鑫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20)口服2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具體用藥:銀杏達莫注射液(通化谷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140)20 ml/次,1 次/d 靜脈滴注;通絡活血湯:葛根10 g,水蛭5 g,白芍10 g,延胡索15 g,丹參10 g,甘草15 g,當歸10 g,何首烏20 g,黃芪30 g,田七15 g,法半夏6 g,溫水煎煮200 ml,口服1 次/d。兩組均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標準:胸痛、心悸、出汗、惡心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心電圖檢查提示正常,表示顯效;上述臨床癥狀基本減輕,心絞痛發作時間明顯縮短、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經心電圖檢查提示S-T 段降低,表示有效;上述癥狀及檢查結果無變化或加重,表示無效[5]。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③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血糖異常、肝功能損害和腎功能損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治療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1、19、10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治療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6、21 和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37<0.05)。
2.2 兩組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分別為(8.78±0.49)min/次、(13.05±2.19)次/周,觀察組分別為(8.69±0.79)min/次、(12.86±1.87)次/周;治療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分別為(5.06±0.57)min/次、(5.06±0.37)次/周,觀察組分別為(2.06±0.28)min/次、(1.45±1.06)次/周;治療前,兩組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85、0.467,P=0.495、0.642>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404、22.736,P=0.000、0.000<0.05)。
2.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分別為(5.73±1.50)g/L、(6.70±1.33)mPa·s、(2.01±0.43)mPa·s,觀 察 組 分 別 為(5.78±1.52)g/L、(6.67±1.32)mPa·s、(2.00±0.42)mPa·s;治療后,對照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分別為(5.17±1.45)g/L、(6.43±1.30)mPa·s 和(1.62±0.29)mPa·s,觀察組分別為(3.72±1.04)g/L、(4.45±1.03)mPa·s 和(1.28±0.22)mPa·s;治療前,兩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66、0.113、0.118,P=0.869、0.910、0.907>0.05);治療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746、8.441、6.605,P=0.000、0.000、0.000<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發生2 例血糖異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對照組發生4 例血糖異常,3 例腎功能損害,3 例肝功能損害,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1,P=0.014<0.05)。
冠心病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中老年人是主要發病人群。冠心病疾病中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危害相對嚴重的一種,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造成的,與此同時,具有不同程度的遠端血管阻塞、血栓等,屬于缺血性心絞痛。因為西醫治療具有操作方便、簡單等特點,進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但是據有關資料顯示,常規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大約30%的患者經過西醫治療無法取得顯著效果。中醫將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歸于“麻痹”、“心痛”的范圍內,其是由于痰瘀阻塞、氣血不暢等引起的,所以,建議根據具體病癥治療痰濁、氣滯,以此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西醫基礎上結合銀杏達莫注射液和通絡活血湯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予以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可以減輕臨床癥狀,同時可促進整體治療效果的提高。其作用機制如下:首先,銀杏達莫注射液組成包括銀杏總黃酮和雙嘧達莫,其中,雙嘧達莫可以更好的控制受體血小板聚集狀況,使血液粘度降低,加快血液循環速度,銀杏總黃酮可以更好的擴張冠狀動脈,使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其次,通絡活血湯組成包括葛根、水蛭、白芍、延胡索、丹參、甘草、當歸、何首烏、黃芪、田七、法半夏。丹參具有調暢氣血作用,而且能夠安神定志、養身補心;田七在止痛活血中具有顯著作用,而且能夠化瘀活血;聯合田七、丹參能夠達到止痛調氣、化瘀活血功效;黃芪能夠健脾補脾氣,及早恢復脾臟功能,將機體內部痰濕泄氣去除。藥物組成中,法半夏能夠化痰燥濕,緩解機體血脂代謝。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分析,聯合銀杏達莫注射液、通絡活血湯,可以有效減少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病理機制如下: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破裂及冠狀動脈痙攣導致血管內皮受損,進而造成血小板異常,使得血液呈高粘狀態,進而造成血液供應減少,具有胸痛、心悸、出汗、嘔吐、惡心等臨床癥狀,部分甚至出現呼吸困難,對于病情嚴重者則會發展成為急性心肌梗死,部分為心源性猝死,對患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現階段,主要通過手術和西藥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其主要按照改善血液循環、血管痙攣及抗凝原則進行,單硝酸異山梨酯、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腸溶片等是常用治療藥物,雖然以上藥物具有一定成效,但是西醫治療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而且不良反應較多。結合中醫治療,可進一步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而且安全性高。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通絡活血湯、銀杏達莫注射液兩種藥物安全性較高,其可以進一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以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
總之,予以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除提高治療效果外,安全性高,而且能夠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