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重型顱腦損傷是常見的危重癥,主要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進程加快,重型顱腦損傷發生率持續性升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腦部受損比較嚴重,病情危險,有非常高的死亡率[1]。經手術治療可挽救患者生命,但因神經細胞損傷可能會出現肢體偏癱等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致使患者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改善患者預后,有必要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本文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偏癱肢體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接診的78 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6 例;年齡20~78 歲,平均年齡(51.5±10.5)歲;左側偏癱22 例,右側偏癱17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7 例;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52.1±10.4)歲;左側偏癱21 例,右側偏癱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根據患者手術情況,調整適宜體位,實行降顱壓,監測生命體征等各類護理內容。觀察組患者在早期階段予以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1 早期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護理服務實施中,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以消除不良心理狀態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面對病情[2]。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應耐心、正面的回答,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化需求,消除或減輕患者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和心理負擔,避免患者產生心理負擔,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
1.2.2 早期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應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要點進行健康宣教,向其講解術后顱腦損傷、肢體偏癱的產生機制,向其介紹肢體偏癱康復可能性影響因素,促使患者能夠自覺配合康復干預,堅持用藥,預防相關因素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不良影響[3]。
1.2.3 早期康復訓練 早期康復訓練展開需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內容。①腦水腫時期患者處于昏迷狀態,意識尚未完全恢復,護理人員需幫助其調整合理體位,促使髖關節保持適宜狀態。抬高手肘,以維持90°彎曲狀態,踝關節背伸展90°,以幫助患者膝關節進行外旋或內旋活動,并注意對踝關節和膝關節進行伸屈運動。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訓練營注意每組運動重復5 次,3 min/次[4]。同時應注意早期階段的活動應保持適宜,運動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對患肢恢復產生不良影響。②穩定期的患者意識狀態已逐漸恢復,病情基本穩定。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如緩慢翻身運動和使用坐便器等。護理人員利用正常的手活動帶動患者運動,保持兩手交叉,帶動患肢外伸、內收與前屈等運動,每組運動重復20 次,3 min/次。護理人員還可引導患者采取平臥位,雙膝保持彎曲狀態,并在家屬與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抬高臀部以使用坐便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起做訓練,可讓患者先采取側臥位,利用健側前肢支撐身體,緩慢移動至床邊,促使患者能夠在其他人幫助下自行用力坐起。在此期間應注意保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過于求成。如患者出現不適,需立即停止。③恢復期的患者可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完成適當訓練。如通過移動桌椅進行訓練、依靠桌椅移動完成站立或扶手進行上下樓訓練,該訓練主要為上肢,在患者可自行緩慢走動后可指導其抓拿小物件展開訓練,以逐漸恢復患者握力與靈活度。指導患者日常飲食,以滿足人體所需維生素、蛋白質等[5]。強化患者身體機能,縮短住院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通過Fugl-Meyer 評估患者運動功能、利用MRCScore 評估患者肌力狀況、采用ADL 評估患者生活能力,三者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9%(37/39),高于對照組的76.9%(3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86,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MRC-Score 評分、ADL 評分及Fugl-Mey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MRC-Score 評分、ADL 評分、Fugl-Meyer 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MRC-Score 評分、ADL 評分、Fugl-Meyer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主要是腦部神經組織受重創,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即使有效搶救,也可能會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且術后有著非常高的致殘率,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活動會明顯下降,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產生一定影響,且部分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長時間昏迷、長時間臥床不起、肌肉萎縮、肌力下降的情況,還可能會出現廢用綜合征、肩手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6]。研究表明[7],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運動障礙。這表明,患者腦部神經組織雖然受創,但感覺與運動傳導并未出現異常,而早期階段的康復鍛煉可以激活神經突觸,有助于發揮腦部組織代償作用,促進神經側枝循環重建,以此改善患者神經系統功能,并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狀態。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展開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措施,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促使患者能夠建立康復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同時展開健康宣教。早期階段幫助患者調整適宜體位,有助于提高患者神經系統的緊張度,同時對患者進行運動訓練,促使患者肌張力得以恢復,有效預防肌肉萎縮,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中針對患者不同時期予以相對應的護理服務,以此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手術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階段實施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運動能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改善其肌力狀態,有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