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
在臨床中,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該疾病屬于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在患病后累及患者心臟,從而導致心力衰竭發生。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運動康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康復和治療[1]。通過運動康復治療,患者的心率明顯改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效果顯著,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本文擇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觀察其應用運動康復治療后的效果及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6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96例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 例。對照組女23 例,男25 例;年齡最小61 歲,最大89 歲,平均年齡(75.36±5.41)歲;根據不同梗死部位劃分為:前間壁18 例,前壁下壁16 例,下壁14 例。觀察組女24 例,男24 例;年齡最小62 歲,最大88 歲,平均年齡(75.39±5.39)歲;根據不同梗死部位劃分為:前間壁17 例,前壁下壁18 例,下壁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如:普羅帕酮(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787)初始劑量為150 mg/次,3 次/d[2]。觀察組采用運動康復治療,主要內容如下。①肢體鍛煉:入院后,相關醫務人員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定時擦拭四肢皮膚,保證皮膚的清潔和衛生。然后實施四肢鍛煉,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在床上實施肢體被動運動[3]。②身體康復鍛煉:患者取平臥體位,抬高患者的上半身,角度控制在20°,靜止抬高時間調整為3 min;然后將患者的上半身抬高至30°,靜止時間控制在5 min;最后,將上半身抬高至45°,持續時間為25 min;休息15 min 后,重復進行以上動作,2~3 次/d。③運動鍛煉:入院后,患者取半臥體位,鍛煉四肢,實施主動活動。在鍛煉期間患者可在床上進食。鍛煉2 d 后實施半坐位康復治療,鍛煉的時間控制在23 min/次,3 次/d。對患者的四肢進行主動鍛煉,在實際的鍛煉過程中遵循“由弱到強”的原則,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等現象應該立即停止康復治療[4]。治療3 d 后,指導患者實施行走鍛煉,分析患者身體反應,對行走的距離進行控制。除此之外,在治療期間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充分了解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實施疾病健康教育,及時疏導患者焦慮、不安情緒,促使患者利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康復和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標準參考文獻[5]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生活質量,利用科室自制的測評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主要分為4 個維度,即:軀體功能、生理狀態、精神狀態以及社會關系等,每個維度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③心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心率和左室射血分數,分析患者入院時和治療30 d 的心功能指標。④Killip 分級情況,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分級越低,心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功能、生理狀態、精神狀態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入院時,兩組左室射血分數、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 后,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及心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Killip 分級情況比較 對照組Ⅰ級18 例,Ⅱ級15 例,Ⅲ級12 例,Ⅳ級3 例;觀察組Ⅰ級25 例,Ⅱ級23 例,Ⅲ級0 例,Ⅳ級0 例;觀察組Killip 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7123,P<0.05)。
隨著社會的發展,心律失常的患病率持續上升,該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為氣急、眩暈、憋悶以及心悸等,病情加重后患者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癥狀。心律失常主要是因為患者情緒過分激動,導致心臟沖動的傳導速度及激動次數增加所造成的,危害較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較高,醫務人員應該實時監測患者的心電圖,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從而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患者在實施運動鍛煉后動脈粥樣硬化現象減輕,改善了心肌的缺血現象。針對心律失常患者開展運動康復治療,可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調整,降低神經興奮性,從而抑制患者的異位節律現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療效果。分析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組軀體功能、生理狀態、精神狀態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發現患者在實施運動康復治療后心理狀態明顯改善,提高了軀體功能,且社會關系有所改善,效果顯著。治療30 d 后,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及心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在實施運動治療后患者的心率和左室射血分數比較穩定。在運動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控制運動治療的強度,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觀察組Killip 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律失常患者中應用運動康復治療方案,患者Killip 分級情況較好,Ⅳ級和Ⅴ級例數均為0,效果顯著。需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康復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應該做好患者的安全防護工作,選擇經驗豐富的人員實施康復治療。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擇選相應的運動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心律失常患者實施運動康復治療,具有改善心功能水平的效果,且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在臨床中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