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羽丹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與玻璃體及視網膜變性有關。變性區內易形成小的萎縮孔,邊緣與玻璃體粘連,當玻璃體后脫離時在此處牽拉視網膜形成馬蹄形裂孔,常發生于高度近視眼患者。初發癥狀為“飛蚊癥”,眼前漂浮物,閃光感[1]。急性眼前黑影飄動的出現與視網膜裂孔、眼內出血和玻璃體后脫離存在緊密聯系。據有關資料顯示,視網膜裂孔的發生與玻璃體和視網膜變性、玻璃體后脫離等有關[2,3],而視網膜裂孔直接影響著視網膜脫離。所以,及早治療對于視網膜脫離風險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以疾病誘因為依據將視網膜裂孔分為牽引性與萎縮性兩種,常見因素包括粘連因素、玻璃體視網膜牽引等。近年,主要通過眼B 超對玻璃體與視網膜牽引狀況、玻璃體后脫離、玻璃體混濁等進行診斷。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視網膜裂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早期眼B 超診斷的臨床價值,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32例(眼)視網膜裂孔患者,其中男女比為17∶15;年齡20~67 歲,平均年齡(38.42±9.53)歲;18例左眼,14例右眼。納入標準:患者具有正常的溝通、理解、表達能力,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意識清楚。排除標準:存在心理障礙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或者血液系統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眼部B 超檢查。使用儀器光太AVISO 眼科A/B 超,選擇探頭頻率10 MHz,協助患者選取仰臥體位,雙眼輕輕閉合,在探頭上均勻涂抹耦合劑,經眼瞼掃查,要求探頭嚴密接觸眼瞼,采用軸位、橫切、縱切三種掃查方法,告知患者慢慢轉動眼球,注意周邊部視網膜掃查。
1.3 觀察指標 分析B 超檢查結果、裂孔發生部位和B 超檢查聲像圖特征。
2.1 B 超檢查結果分析 32例患者中,馬蹄形裂孔合并視網膜脫落12例(37.50%),干性馬蹄形裂孔18例(56.25%),巨大裂孔2例(6.25%)。
2.2 裂孔發生部位分析 32例患者中,裂孔發生在鼻側1例(3.13%),顳下方9例(28.13%),顳上方22例(68.75%)。
2.3 B 超檢查聲像圖特征分析 ①馬蹄形裂孔合并視網膜脫離:視網膜光帶中斷呈連續性,雙側斷端伴有垂直距離與水平距離,鏡下裂孔部位存在拉開現象,且伴有錯位,有些斷端可以發現卷曲增厚現象。②干性馬蹄形裂孔:經B 超檢查提示,玻璃體腔中存在光帶回聲,但是較短,而球壁前側伴有間斷的回聲光帶,另一側與周邊連接,于玻璃體腔中表現為彎曲現象,弧形短光帶狀回聲無顯著后運動,同時與球壁間可見液性暗區。③巨大裂孔:后緣經裂孔雙角反折到后方,前緣與后緣翻卷到玻璃體方向,呈勾狀,光帶存在海馬狀或者發夾狀。
視網膜裂孔是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的全層缺損。一部分是由于視網膜萎縮形成萎縮孔,另一部分裂孔是由于玻璃體液化、后脫離對附著部位視網膜牽拉形成馬蹄孔。>90°圓周的裂孔稱為巨大裂孔。玻璃體后脫離是指分離玻璃體后界膜與視網膜內界膜,玻璃體一旦出現變性,則具有較高的玻璃體后脫離發生率[4]。最初階段,臨床表現以眼球后上方為主,隨著疾病進展,慢慢向前方轉移。流行學研究發現,視網膜裂孔誘因中,玻璃體后脫離占比達到28%左右。玻璃體后脫離發生過程中,對于視網膜的影響程度不同,且伴有牽拉現象,進而導致裂孔出現,然后向視網膜脫離緩慢轉變。玻璃體完全脫離后,連接位置僅有基底部與視網膜,在此過程中,基底作為支點,通過前后左右搖擺后,使得牽拉越發明顯。研究顯示,各種視網膜病變通常發生在周邊網膜,而這一現象導致視網膜裂孔發生[5,6]。根據以上內容分析,玻璃體后脫離發生后,極易導致周圍視網膜發生裂孔。一般情況下,視網膜裂孔以帶蓋圓形或者馬蹄形呈現出來[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2例患者中,馬蹄形裂孔合并視網膜脫落12例,干性馬蹄形裂孔18例,巨大裂孔2例。對于近視眼度數較高者,具有較高的玻璃體視網膜增生發生率,進而影響視網膜,產生馬蹄形裂孔。若治療不及時,很可能引起牽拉癥狀及玻璃體液化,最終引起視網膜脫離。
現階段,針對視網膜裂孔的診斷方法有很多,以眼B 超為主,屈光介質混合的出現與檢查結果無明顯關聯[8,9],同時可以反復檢查,該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操作廉價等特點。經過B 超檢查圖像分析,若玻璃體腔中伴有短光帶狀回聲,帶狀回聲中斷或者彎曲,后運動受到影響,同時與球壁之間伴有液性暗區,便可以診斷為視網膜裂孔。如果斷端卷曲部位厚度進一步增加,且玻璃體牽引明顯,也可以被視為視網膜裂孔。若患者視網膜光帶伴有持續中斷,而且在1 mm 以上,表示有視網膜裂孔[10]。眼B 超診斷視網膜裂孔過程中,分辨率可以高達0.1 mm,但是針對無厚度增加或者牽引顯著的視網膜裂孔,診斷難度較大。視網膜圓孔主要是因為視網膜變性萎縮造成的,玻璃體腔中未見異常回聲,該方法并不能檢測此型裂孔。
研究顯示,針對屈光間質混濁,眼底鏡無法檢測到的視網膜裂孔,B 超檢查應用價值較高,特別是B 超對周圍玻璃體視網膜的檢查特別重要,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慢慢轉動眼球,從而更好的檢查周圍視網膜裂孔。如果可以及早發現干性視網膜裂孔,同時展開激光光凝封孔對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特別重要。相關針對早期合并急性剝離后脫離癥狀的視網膜裂孔時間研究發現,視網膜裂孔時間長于局限性視網膜脫離,提示對于視網膜裂孔情況的診斷對于避免視網膜脫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眼B 超檢查方法具有價格低、操作便捷、簡單等特點,其可以用來篩查視網膜裂孔,從而更好的判斷疾病的進展。但是由于小的視網膜萎縮裂孔,或者合并玻璃體積血的裂孔,無法明確陽性結果,再加之就診患者較多,導致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增加,進而易出現漏診或者誤診情況,延誤最佳治療時間,所以對于眼科B 超操作人員應多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診斷準確性。
通過分析B 超檢查聲像圖發現:早期視網膜裂孔僅表現視網膜局部隆起,隆起的視網膜回聲欠光滑,部分可見局部斷裂。裂孔足夠大時,液化的玻璃體由裂孔進入視網膜下,導致視網膜脫離,超聲檢查發現脫離的視網膜回聲上可見帶狀回聲的連續性中斷,回聲局部缺如,裂孔呈“魚嘴”狀,“勾”狀。由此可見,通過分析B 超檢查聲像圖,能夠更好的判斷疾病發展趨勢,從而掌握病情發展,進而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變化進行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眼B 超能夠早期發現視網膜裂孔,尤其對于屈光間質混濁的患者,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有利于提高診治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