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在女性群體中很多女性忍受著婦科疾病困擾,對女性身體健康威脅最為嚴重的一種就是子宮肌瘤,雖然屬于良性病變,但是患者會長時間呈現異常出血、小腹疼痛等癥狀,如果是在孕期還會提高流產率[1-3]。手術切除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不過手術會有創傷,患者會有恐懼感、緊張感,不僅會對手術順利進行帶來影響,還會給術后康復時間、康復效果帶來不良影響[4-6]。如果在圍手術期加強康復措施就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本院采取快速康復模式獲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4例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數字標注法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各47例。參照組:年齡31~57 歲,平均年齡(43.32±7.15)歲;16例未婚、31例已婚。試驗組:年齡33~55 歲,平均年齡(43.17±7.68)歲;17例未婚、30例已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無中途退出,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均存在痛經、貧血、月經量多、下腹墜痛等癥狀;結合超聲檢查、體格檢查、臨床表現等確診;無腹腔鏡手術禁忌證;研究已通過患者和家屬同意。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惡性腫瘤者;存在癌變高風險等需要立即手術治療者;合并子宮其他病變者。
1.3 方法 參照組患者應用傳統康復措施治療,即:①術前3 d 開始做腸道準備,飲用流質食物,術前1 d開始服用瀉藥,同時禁水4 h、禁食12 h,術前1 晚進行灌腸,手術日早晨留置胃管。②術中不進行保暖處理,不控制補液量,留置引流管。③手術結束后使用哌替啶等藥物輔助止痛,并留置3~5 d 導尿管,肛門排氣后取出胃管。試驗組患者應用快速康復模式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3.1 術前準備 ①腸道準備:傳統腸道準備患者容易出現低血糖、血容量減少、煩躁、饑餓、口渴等不良反應,進而降低機體免疫力,也就無法有效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還容易造成腸管水腫、水電解質紊亂。而應用快速康復模式的試驗組患者,在術前6 d 不限制飲食,手術前2~3 h 少量飲用糖水,緩解胃腸不舒適感,避免增加應激反應;術前1 d 不進行機械性灌腸,僅給予患者緩瀉劑,術前1 晚和手術日早晨服用腸道清潔劑,預防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手術前30 min 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留置胃管,手術麻醉后再留置導尿管。②皮膚準備:相關研究發現備皮時間越長術后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手術日再進行備皮,清潔手術區域皮膚,酒精消毒,手術前不做剃毛處理,如果會影響手術視野再處理。
1.3.2 術中干預 如果術中出現低體溫情況,會提高術后感染幾率,所以要加強保暖,控制好手術室溫度,使用電熱毯加溫、暖風機;輸注的藥液和沖洗液等都提前預熱到37℃再使用,還要控制好補液量,一般在1500~2000 ml,術中不留置引流管和鼻胃管。手術時間過長患者會有壓瘡風險,所以為了提高手術安全性、舒適性,可以合理應用硅膠墊,并在骨突部位用壓瘡貼、海綿墊,保護好皮膚,預防壓瘡。
1.3.3 術后康復 ①疼痛干預:手術結束后進行靜脈或硬膜外自控鎮痛,為了達到基本無痛狀態,可根據鎮痛效果適當給予阿片受體拮抗藥物;靜脈自控陣痛者術后1~2 d 拔出導尿管,硬膜外鎮痛者術后3 d 拔出導尿管。②飲食:術后可給予3~5 ml 溫水,讓口腔保持濕潤;在6~8 h 聽診腹部腸鳴音,如無異常情況可進食少量的流質食物,逐漸增加食量,并過渡到半流質、正常食物,通常術后4~5 d 實現全腸內營養。③早期活動:麻醉蘇醒后盡早展開床上活動,包括活動關節、下肢活動、更換體位等,術后12 h 可在家屬或醫護人員協助下進行床邊活動,術后48 h 如果沒有不適癥狀可以進行離床活動,以加速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肌肉萎縮,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時間,包括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 評分,分別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24、48、72 h VAS 評分,疼痛程度從輕到重評為0~10 分。③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皮下氣腫、下肢靜脈血栓、腹腔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時間對比 試驗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時間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6 h 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24、48、72 h 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后6 h,且試驗組術后24、48、72 h VAS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術后6 h 對比,aP<0.05;與參照組對比,b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在30~50 歲女性群體中,子宮肌瘤是多見病,特別是年齡>35 歲者,發病率在20%左右。該病的出現與遺傳易感性、生長因子、子宮平滑肌損傷、激素變化等相關[7-10]。在患病早期階段,瘤體小不會對機體產生較大影響,隨著瘤體生長患者出現不適感。在臨床中,如果是病情較輕者,可以直接進行藥物治療,如果是病情重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提出病灶或切除子宮,抑制惡變。特別是腹腔鏡技術應用后,能提高子宮肌瘤剔除術效果,但手術依然存在創傷,會增加患者的應激反應,影響術后恢復,為改善這一狀況有必要做好圍手術期的康復干預。
快速康復模式是新型、高效的康復模式,以優化康復效果為目標,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綜合多學科康復干預手段,讓手術順利完成,最大程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患者康復進程,優化康復效果[11]。該康復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方面進行,術前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降低手術風險;術中在完成常規操作的同時,確保患者舒適,避免給術后恢復埋下隱患;術后則以康復為目的,給予一體化、全方位的康復干預,保證患者術后康復的實效性,使患者整個圍手術期都處于最佳狀態[12]。
本次研究中,快速康復模式能夠以人性化為基礎,能夠結合患者的病癥、手術情況等開展圍術期的康復支持,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減少患者的焦慮、不安的情緒,從而推動患者的康復速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24、48、72 h 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后6 h,且試驗組術后24、48、72 h VAS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患者手術期間采用了快速康復模式后,能提升并發癥預防效果,加快指標恢復,讓患者更快出院。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在圍手術期運用快速康復模式有助于縮短術后康復效果,同時可防控并發癥,值得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