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森 彭奇浩 銀桂彬 高文
基底細胞癌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是一種低度惡性的腫瘤疾病,較偏向于良性,通過分析顯示,基底細胞癌的產生同紫外線、免疫抑制、癌基因突變存在密切關聯,多見于老年群體,并且多發病于頭面部[1]。臨床中主要使用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聯合局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通過臨床實踐證明,聯合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的確保切除面積最小化,并且通過局部皮瓣修復術能夠有效的使患者獲得良好的美觀度,并且能夠恢復頭面部皮膚的正常功能,因而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2]。本研究評價頭面部基底細胞癌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本院收治的25例頭面部基底細胞癌患者,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9.5±1.9)歲;其中9 例患者為頭部基底細胞癌患者,16 例患者為面部基底細胞癌患者。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病理診斷均為頭面部基底細胞癌;②家屬均同意本研究的手術方式。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其他腫瘤疾病者;②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聯合局部皮瓣修復術,具體如下。術前臨床醫生使用共聚焦顯微鏡對患者的皮膚予以檢查,對腫瘤邊緣進行準確定位,之后對其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距腫瘤邊緣約5 mm 的位置予以圓形切口,若病變位置為眼瞼、鼻翼、鼻尖、內眥,則應在較大程度上為其實施保守治療,根據術中所見情況決定治療深度,需超出腫瘤所侵犯層次至正常組織層。按照常規的方式依次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直至將脂肪層下方切開,切除腫瘤及其周邊5 mm 正常組織,同時還需要完全切除腫瘤下方皮下組織及部分脂肪組織。使用生理鹽水和聚維酮碘液反復沖洗遺留創面。于3、6、9、12 鐘點位與創面基底處提取病灶標本,之后送冰凍切片病理檢查,以確定病灶是否切除徹底。完成上述操作后修復切口,并對切口進行徹底的止血,采用適合的方式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若皮膚缺損面積較小,則使用單純縫合封閉方式。若皮膚缺損面積較大,則需要依據皮損周邊血管供應情況進行全面檢查,之后選擇局部轉移皮瓣法進行修復。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皮瓣修復方法,根據皮瓣制作及切口外觀不同分別采用改良的菱形皮瓣、V-Y 滑行推進皮瓣、鼻唇溝皮瓣、旋轉皮瓣、斧頭狀皮瓣等。
1.4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2 年,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隨訪2 年后,23 例患者痊愈,2 例患者復發,痊愈率為92.00%;腫瘤平均擴大切除范圍為5 mm,所有患者的頭面部外觀獲得顯著的恢復,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與美容效果。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不斷提升,由于其各項機體機能均較弱,加之伴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被破壞,從而導致基底細胞癌的發生率不斷增加[3]。通過臨床研究顯示,基底細胞癌主要是起源于上皮干細胞,在惡性皮膚腫瘤中,基底細胞癌具有最高的發病率,導致基底細胞癌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即為紫外線照射,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4]。依據臨床觀察可知,頭面部是基底細胞癌最常發生的部位,軀干和四肢為其次;并且在頭面部基底細胞癌中,頭頂部、口周和鼻唇溝是最常見的發病區域,其次為鼻部、耳部、臉頰、頸部。為有效的消除不良癥狀,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則需要對其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手術的方式治療基底細胞癌,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的治療方式是目前臨床中的常用方式,并且為確保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則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組織大小及對美容的要求,特別是對于發生于鼻部的基底細胞癌患者而言,其解剖特點具有典型的三維結構特點[5];同時由于皮膚組織具有較小的活動范圍,若缺損的組織范圍較廣,則較易使患者的鼻腔器官出現變形的不良情況,因而不僅會對患者的美觀度產生不良影響,并且還將對患者的正常通氣造成不良影響[6]。對于發生在鼻部的基底細胞癌疾病而言,在對其進行治療時,臨床醫生主要采取確保腫瘤完全切除的基礎上盡量保留更多正常組織的原則,以便能夠有效的減少甚至避免鼻腔器官變形等不良后果[7]。同時在選擇手術方式方面,臨床醫生不僅需要考慮徹底切除腫瘤病變組織,并且還需要盡量縮小手術切除范圍,以便能夠確保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與良好的美觀度。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目前臨床中多使用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的治療方式聯合局部皮瓣修復術方式進行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依據國外相關學者的研究顯示,若未能為患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則不能在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切除距腫瘤邊緣約5 mm 的位置不僅能夠完全切除腫瘤,同時能夠避免復發的產生,又不會對患者的美觀度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8]。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的治療方式即按照上述要求與原則進行治療,因而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效果[9]。
為有效的對手術后的皮膚缺損進行修復,則需要對其實施良好的修復治療。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對于諸多頭面部基底細胞癌患者而言,當對其實施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治療后,由于皮損范圍較大,無法直接進行縫合,因此需要選擇恰當的方式對皮損進行修復[10]。相比于皮片移植方式,對患者實施皮瓣修復治療后,患者的皮膚獲得了良好的彈性與色澤,并且與缺損部位周圍的皮膚相比不具有顯著的差異,從而使患者獲得了較高的滿意度。局部皮瓣是在受區臨近部位形成的皮瓣,對照人體正常的皮膚組織,局部皮瓣材料的色澤、質地與受區具有較大的相同性,并且通過臨床實際操作可知,皮瓣轉移的操作過程較為簡便,僅需要對患者實施一次手術,能夠有效的完全轉移修復,具有較大優勢,因此也成為最常用的皮瓣移植方式[11]。在使用局部皮瓣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首選具有簡便的設計、方便進行轉移的皮瓣,本研究所選取的患者均接受局部皮瓣修復治療。頜面部的血液循環非常豐富,因而能夠為皮瓣的轉移修復提供有利的條件,并且由于其抗感染能力較強,因而當皮瓣轉移后則較易成活。在對局部皮瓣進行設計時,操作人員需要加強對如下事項的注意:①設計皮瓣的部位應選擇皮膚比較松弛的部位;②設計皮瓣時需要沿血管走行方向,并保證皮瓣蒂位置在血管的近心端[12];③對重要的眼瞼、唇紅、口角等結構部位,則需要合理設計皮瓣,并且需要避免因局部牽拉而導致器官移位變形、對正常的解剖結構產生破壞[13]。在進行皮瓣移植時,操作人員需要注意如下事項:①在皮瓣的推進旋轉過程中,會導致蒂部皮膚出現“貓耳”情況,因而不可過多進行修除;②在進行皮瓣縫合時,操作人員需要選用小針細線進行小心縫合,并且在縫合過程中需要采取輕柔的操作,考慮到惡性腫瘤有種植轉移可能,術中腫瘤切除后切取皮瓣時需更換手術刀片及紗布。在修復手術過程中,操作人員應盡量避免使用電刀,從而能夠有效的避免術后發生脂肪液化的不良情況,而導致皮瓣發生感染與壞死的不良情況,同時還需要使用雙極電凝止血對出血點進行止血操作。在全部的手術過程中若存在任何一個不規范的操作環節,均將導致皮瓣血供出現障礙而出現皮瓣壞死、切口感染、血腫形成、愈合延遲、術后腫瘤復發等不良情況,甚至可能出現畸形與功能障礙的不良后果。
通過上述內容的論述可知,局部皮瓣修復術存在諸多的優點,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局部皮瓣修復術無法對所有類型的缺損進行治療,當缺損周圍的皮膚顏色、質地、厚度及毛發生長情況無法匹配受區時,或存在導致功能障礙、不利于皮瓣成活的情況時,并且存在較易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時,應考慮皮片移植或待其二期愈合[14,15]。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可知,隨訪2 年后,23 例患者痊愈,2 例患者復發,痊愈率為92.00%;腫瘤平均擴大切除范圍為5 mm,所有患者的頭面部外觀獲得顯著的恢復,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與美容效果。提示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聯合局部皮瓣修復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傳統外科腫物切除術聯合局部皮瓣修復術治療頭面部基底細胞癌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為治療頭面部基底細胞癌的聯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