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芳
自發性氣胸是指無外源性因素或介入性因素影響,患者出現的臟層胸膜或肺臟實質性破裂,導致胸膜腔內聚集了大量氣體,引發咳嗽、胸痛及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將會危及生命[1]。目前,臨床治療時多選擇手術,其中胸腔鏡手術屬于一類主要術式,但由于手術給機體帶來的創傷,術后肺活量降低以及膈肌活動減少等,使得術后的肺功能恢復較為緩慢[2]。因此,早期開展有效合理干預措施意義重大。基于此點,作者選取120 例自發性氣胸胸腔鏡手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探討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確診為自發性氣胸的患者120 例,入院均行胸腔鏡手術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56 例、女4 例;年齡15~78 歲,平均年齡(46.51±10.68)歲;其中原發性氣胸53 例,繼發性氣胸5 例,其他原因導致氣胸2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57 例、女3 例;年齡14~75 歲,平均年齡(45.87±10.66)歲;其中原發性氣胸52 例,繼發性氣胸7 例,其他原因導致氣胸1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自發性氣胸的診斷標準[3];②符合胸腔鏡手術的治療指征;③自愿參與,并對治療方案具有完全知情權。
1.2.2 排除標準 ①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精神障礙、意識模糊或語言溝通障礙者;③合并全身性感染者;④凝血功能障礙者;⑤肺組織壓縮<30%的閉合性氣胸;⑥合并惡性腫瘤或多發性腫瘤轉移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后單純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加強患者的病情監測,告知其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給予患者相應的用藥指導,普及自發性氣胸的相關知識等。
1.3.2 研究組 術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加強心理護理:醫護人員需重點關注術后患者的心理情況。充分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思想,給予人文關懷,注意語氣平和,態度溫柔,鼓勵患者描述不適感。并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掌握其內心真實想法,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②呼吸康復訓練:手術結束后清醒患者,可指導其取舒適合適體位,幫助患者全身心放松肌肉,指導其練習縮唇呼吸,取端坐位,先開展3 次深呼吸,采取鼻部吸氣,于最后一次吸氣到不能吸氣后用力屏氣3 s,后雙唇呈口哨樣慢慢呼氣,保障吸氣與呼吸比為1∶2,重復開展6 次左右;再行腹部呼吸,取平臥位,墊枕頭在腘窩處,兩手緊貼腹部。通過鼻部進行緩慢深呼氣,后屏氣,再經口緩慢呼氣,吸氣時應往外凸起腹部,呼氣時使腹部外凹,重復開展>20 次,2 次/d。③肢體康復訓練:早期可指導患者結合肌力對四肢聯動訓練開展阻力調控,患者自主控制訓練速度,于耐受范圍內開展運動訓練,做好運動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監測,當產生顯著氣促和下肢疲倦等表現時需原地休息,等到癥狀減輕之后再繼續,30 min/次,1 次/d;待患者情況允許下,可陪同患者開展爬樓梯鍛煉,指導其對自身的呼吸節奏開展控制,同時輔以縮唇呼吸,產生顯著呼吸困難癥狀應做短暫休息之后再繼續,15 min/次,1 次/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 包括術后進食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分,分值范圍在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痛感越強)[4]、住院時間。
1.4.2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 分別于患者術前和術后3 d選用便攜式麥邦M&B 肺功能儀(京械注準2018221093,產品型號:MSA99)測定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進食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的FEV1、FVC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兩組患者的FEV1、FVC 均高于本組術前,且研究組患者的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對比(,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對比(,L)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3 d 對比,bP<0.05
目前胸部疾病在臨床十分高發,大多患者為避免復發而選擇手術根治,臨床以肺葉切除手術為主,一般可獲取較為理想的遠期預后。肺部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療進展也已有八十余年的歷史,技術的積累不斷趨于成熟[5]。微創理念的提出,使得肺葉切除術逐漸由傳統創口過渡至小切口,且術中直視性更好,為手術醫師的精細化操作創造更好的條件[6]。但手術仍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會出現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降低,若護理措施不當,將會顯著影響其生活質量[7]。隨著護理學領域的不斷擴大與發展,自發性氣胸胸腔鏡術后康復效果逐漸受到臨床關注。
近年來,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臨床逐漸發現對胸腔鏡手術患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恢復[8]。方小君等[9]在研究中表示,對40 例行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的自發性氣胸患者采用早期康復干預,結果顯示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效果更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術后進食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FEV1、FVC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兩組患者的FEV1、FVC 均高于本組術前,且研究組患者的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相符,主要由于常規的護理措施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無法有效完全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10]。而康復護理可以直接從患者術后早期采用相應的干預護理措施規范護理流程,在患者病情穩定后立即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從患者心理、呼吸系統及肢體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化護理,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首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其次呼吸肌鍛煉能緩解呼吸肌的緊張程度,提升呼吸肌疲勞耐受性,而有氧耐力鍛煉經四肢聯動訓練能提升四肢的循環血量,增加肋間肌、腹肌以及膈肌之間的協調性,提升運動耐力,進而降低呼吸時消耗能量[11,12]。
綜上所述,實施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自發性氣胸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其肺部功能,減輕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護理效果顯著。